中国对日外交要有战略远见 - 陈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23:57
 当中国渔船船长被日本释放后,中国和国际媒体都在热议:中日究竟谁赢了?过滤掉双方违心的溢美之词或恼怒之情,人们也许会认为,赢家居然是和中日同时发生着矛盾的美国。

  令中国人尤其不解的是,中日关系不是好好的吗,怎么突然剑拔弩张?自2006年以来,中日关系渐趋好转,从“破冰之旅”、“融冰之旅”到“迎春之旅”、“暖春之旅”,形容词中散发着浪漫色彩。去年日本民主党在大选中获胜,新政府一直试图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显现出摆脱美国翼护的冲动,为什么中日关系骤然紧张,狭路相逢?

  美国赢在大外交

  感到“突然”,是因为没有预料到,或者对正在变化的东亚局势缺乏足够准备。实际上,从鸠山下台、菅直人取消访华计划、美国政府对是否保卫钓鱼岛做出暧昧表态开始,中日关系逆转的信号已经发出。如果进一步思考今年东亚发生的种种争端,从中国与美韩在“天安舰”争端上针锋相对,到美韩频频通过军演来挑战中国的耐心,均说明东亚格局正在变化,美国的深度介入不仅改变了日本政府的立场,也将影响中日、中韩关系。

  如果运筹帷幄,中日之间的这场争端是可以避免的,不仅对中日两国都有利,而且美国也只能另谋机会介入中日关系。而现实却是,美国不露声色地介入其中,直到中日双方斗得伤痕累累时,奥巴马在纽约分别会见中日政要,日本做出释放中国船长的决定。美国依然显得“从容”,对中日钓鱼岛渔船争端话不多,只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加以解决。但谁都明白,美国收获了渔翁之利,今后还将在中日之间充当调停者的角色,并且在美国与东盟(亚细安)领导人会谈后宣称要领导亚洲。现在该日本政府难受了,国内右翼人士批评政府“脆弱不堪”,没有抗压能力;企业界指责政府怎么一上台就把贸易伙伴给得罪了。这都让菅直人政府棘手。

  美国在干涉中日关系中如此轻易得手,除了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大外交”,也就是亚洲战略部署。世纪之交后,美国已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崛起后对亚洲乃至格局带来的影响,布什政府就曾以海南中美军机相撞事件来测量中国的应对策略,但“9·11”事件的爆发延迟了美国亚洲战略的实施。2005年美国调整军事部署,加强在亚洲的军事存在,武装亚洲军事同盟。到了今年,美国水到渠成,明确提出“重返亚洲”,发挥领导作用。韩国“天安舰”事件上美国未能如愿“领导东亚”,但在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上似乎扳回一局,不管美国站在前台还是幕后。

  美日裂隙是战略起点

  中国对美国的亚洲战略,并不是没有应对措施。在过去十年,中国大力发展海军力量,把陆疆防卫推进到海疆防卫,海洋战略正逐渐形成。中日钓鱼岛争端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争端,包括中国与美韩在东海的对峙,都表明中国面临“双重碰撞”:一方面是同周边国家的利益碰撞,另一方面是同美国的战略冲撞。美国不一定变弱,但中国强了。

  面临“双重碰撞”,中国竭力避免的是同时发生碰撞,让美国和周边国家联手。很显然,中国需要改变“远香近臭”的传统人际交往原则,加强同近邻建立互信关系,力求减少“无关国家”的干预机会,着眼于战略大格局,努力让周边地区朝着有利于和平与稳定的方向发展,而不必拘泥于具体外交事件的输赢。

  在所有周边国家中,中日关系是最为敏感和纠结的。能够处理好中日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理念,就能得到全世界一定程度的认可。笔者认为,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的起点,要从美日出现明显裂隙处考虑。尽管日本对战争历史躲躲闪闪,尽管日本突如其来地挑起了钓鱼岛渔船争端,但从长远来看,日本摆脱美国制约,逐渐成为一个外交上相对独立的国家,将是未来十年的趋势。

  给日本调整心态的时间

  对于中国的崛起,特别是经济总量上超越日本,日本人目前心理上还不适应、不服气,但不与中国合作、不依赖中国的大市场,将使日本经济影响力更加减弱,这是日本不能不面对的前景。正因为这样,日本在中美之间摇摆,忽东忽西,中国所要做的是坚持过去几年的对日“善意外交”,让日本成为中美之间的桥梁,而不是把日本推向美国“马前卒”的角色。要知道,菅直人政府是一时的,中日互惠战略才是长远的。中国对日关系要有战略远见,要考虑菅直人政府之后、民主党执政之后的日本变迁。

  如果这样看问题,也许中国会以更柔和的身段处理中日冲突,原则要坚持,国家主权要坚决维护,但同时也要给日本人时间,让他们有个心理调整过程。中国奉行的是和平发展战略,需要有更大的耐心和恒心。现在美国和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都在担心中国太强势,会不会像美国一样走霸权的道路。他们还不是很了解中国文化,脑子里出现的全是欧洲列强和美国称霸世界的历史图景。因此,中国处理对日关系和周边国家关系,更多需要“智”而不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