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色外交”有悖中国大国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20:50

        在刚刚结束的日本横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日本首相菅直人在最后时刻敲定了会晤的计划,并进行了为时近22分钟的交谈,自始至终场面紧张而尴尬,双方在领土问题上各说各话,同时又对战略互惠关系进行了确认,希望加强各层次交往,推进务实合作。

        日本民主党政权上台,曾经对中日关系抱有很大期待的人很多,因为众所周知,当民主党在野时,与中国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其主要领导人也与中国政界具有紧密的私人情谊。但在其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后,却令中日关系迭生变故,而一切均导源于希望改弦更张的菅直人政权,它所祭出的宝器,正是著名的鹰派人物前原诚司。此公坐上外相宝座后,一反前任外相冈田克也的政策,对外持强硬立场,在钓鱼岛危机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在此次领土争端问题上,中国显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在应对战略和策略上看似镇定自若,实则阵脚颇乱,虽然取得短期效应,但从长期来看却未必符合中国的大国定位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国际战略。具体表现为,受到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左右,在危机处置和应对上,摇摆于迎合民族主义情绪和坚持现实主义外交之间,进退失据,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中国再次使出了处理此类危机惯用的手段,即本文题目中所称之“脸色外交”。

所谓“脸色外交”,是指中国受到外国挑衅或者侵犯后,为了向对方表达己方的不满,坚持原则立场和主张,敦促对方让步,争取最大利益,在对方积极谋求接触、加强对话或者主动示好采取缓颊措施时,由于对其究竟有多少诚意把握不定或者由于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仍然强烈,因此故意表示轻慢态度,消极面对其对话要求,以让对方丢脸面或者下不了台的方式,显示中国的“外交胜利”的外交策略。

从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中国的外交表现来看,将“脸色外交”进行到底成为中国的外交选择。中国有意将中日会谈延迟到正式会晤前不久达成协议,将会谈时间压缩到最短时间,而且会谈气氛极其紧张,中方不苟言笑,严肃得很。而此前,中国的“脸色外交”连续使用,促成了“走廊外交”、“电梯外交”以及“寒暄外交”等罕见的外交奇观。

这是一种短视的外交策略和手段,与中国的大国定位和长期战略不相符合。不可否认,在一定时期内,这种外交手段,有助于安抚国内的民族主义者的狂热情绪,同时向对方表明了坚定的态度、施加了足够压力,特别是在其面临执政危机的背景之下,更具有“直接效应”,促其软化外交姿态。

但是一:问题并未解决,双方仍然在领土问题上各说各话,这根双边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并未拔除,其软化的仅仅是“外交姿态”而已,丝毫不能改变其正式的外交立场,从一定程度上说,由于这个问题越拖越久,反而增加了其最终解决的难度。

二:加剧了对方的深层敌意,以让对方难堪的方式进行外交,只会激发对方内心的恶感,破坏友好情感,加强其对华强硬的情感基础。只要时机一到,这种情感就会得到有力的宣泄。而且,这样也会促进其国内团结,消弭党派和朝野分歧,一致对外。

三:激发对方的深刻危机感和不安全感,特别是中国国力日强,有朝一日全面超过日本也在可期之内,因此当中国如是对待日本时,加诸于他们身上的危机感,会迅速转化为恐惧感,并具体化为其外交政策,影响其对华整体战略。在此次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已经明显表现出此种趋向。日本无心应付峰会的广泛议题,执着于领土问题,逢人就讲领土争议,且捐弃前嫌,重申并强化了日美军事同盟关系。——自自民党政权开始的东向战略顷刻间发生深刻逆转。把日本推入了正对中国实施遏制战略的美国怀抱。

由此可见,由“脸色外交”而来的“外交胜利”充其量不过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自我感觉良好,面子上圆光,国内有了交代,在国家利益上却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一时小利而失去长远好处,中国失去了可能的朋友,得到了一个潜在的敌人。

且不论“脸色外交”导致的直接外交后果,尤其重要的是,作为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世界一流强国的大国,中国施展外交战略和策略的手段、方式与其身份不相匹配,显得颇为小家子气,也无益于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大国就要有大国的定位,大国也应有大国的战略。大国战略指导下的外交,要与大国地位相称。这才是世界应有的逻辑。

作为大国,它永远掌握外交的战略主动权,保持外交接触和对话是大国外交行为的显著特征。无论发生什么问题,外交还要继续,所谓的外交,不就是那种虽然是敌人,却仍然可以璀璨地笑的那种事情么?只有通过接触和对话,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回避问题,不是大国应有的态度。

作为大国,它会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不容任何置疑;并且明确划定利益的界限,不容外来侵犯;假如遭到侵犯,就要让敌方知道其必然导致的后果。

作为大国,它会将一切国际势力纳入其主导的体系,或者致力于结交一切可以结交的朋友,而使自己的敌人减至最少,然后认真对待这极少的敌人,向对方表明力量,使其不敢产生觊觎之心。

作为大国,会将短期利益纳入长远战略规划,对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了全盘研判后,从容应对不测事件,从战略角度把握眼前危机,既争取最佳短期利益,又不失其总体战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