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文化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06:41
我们用“文化”两个字去对译culture,“文化”两个字成为人们的口头禅。那么,我们中国在这么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是怎么看待“文化”的呢?
与西人将文化视为农业耕作的生产活动不同,中国的文化概念一开始就指向面向精神的教育活动。“文”本来指多彩的景观,核心是一种交错的有序的纹理。《易·系辞》:“物相杂,故谓文。”后来,错画而成的文字便也叫“文”,如《说文解字》,文就是文字。文的进一步演化就是泛指一切雅致的文明积累,主要偏重于礼仪方面的知识和制度。这在孔子的表述中最为明确。《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是说,他掌握了传世的重要知识和礼仪制度,如果老天要废了这一切,后来的人就没有办法知道这些了,如果老天不想灭了这一切,那么,匡人就不能奈我何。后来,颜渊说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则是礼与文互文见义,不能理解礼与文有别。《论语》中还多次出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话,文与礼为君子修养所必需。除此之外,文还表现为外在的修饰,与质相对,理想的境界是文质彬彬。《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上可以看出,无论哪种解释,文都指一种知识,是与自然相对的人的一种精神创造,是一种雅致的状态。
“化”本来也是指神,与神相关联,如成语还有出神入化,穷神知化等,保留了这样的古义。后来,化逐渐变成了神的一项功能:化生。《说文解字》在解释“娲”时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易·系辞》:“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化本为神,后为神之用,指创生万物和人类。化的演进方向复杂,既有名词类的宇宙自然,如造化,也有动词性的教化变化等,由教化发展成为一种较好的社会风气和习俗,如风化,化外,则化是一种好的社会风习和好的精神状态。这样的化和文一样,都是高层次的雅致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状态。
至于中国过去长期出现的“文化”二字合用,有以文教化之义,更多的是和武功与自然相对的一种文明的有礼仪的知识、精神和习俗制度。《说苑·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指的是以文教化。《文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指的就是好的习俗制度与知识精神。很明显,中国古代长期形成的所谓文化,并不是我们现在文化的全部,它指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的雅致的部分,指一种良好的社会风习。并且不是指向物资的,也不是指向武力的。作为外来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在注意外来的“文化”概念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到中国的文化概念,因为,中国的“文化”观,是把人带入雅致之境的途径,“文化”是文明君子和礼仪之邦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