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恭敬经讲记 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35:20

好。阿弥陀佛,大家好,大家新年一切都好,再多的其它话我们就不在再说了,现在我们把整个身心安住在法的意理境界当中,真正的成办我们的一切都好。今天我们即将要开学的是《善恭敬经》。《善恭敬经》,顾名思义,就是善于恭敬,再说白点,就是你这个人会恭敬,不要乱添恭敬,乱添恭敬是错误的,你比如说不该有的恭敬神态,不该有的恭敬表情,不该有的恭敬言辞,不该有的恭敬动作,那这个些呢都叫乱添恭敬,那甚麽算是应该有的呢,甚麽算是应该有的,甚麽算是不应该有的?好那我们就仔细地来学习。看看在如来的教法当中,甚麽叫善恭敬,善于恭敬。

    当时阿难尊者说,这个法会是我亲自听闻的,亲自在场听闻的。当时佛陀世尊他住在如来的本所行处。这个本所行处,我们应该放后面说,那现在把它放后面去就是,如来住在宝宫殿,宝庄严的宫殿,那麽住在宝庄严宫殿呢,他在用智慧去观察:一切众生还都没有开始学呀,还都没开始修啊。大家说经典里没这个事,你怎麽这样说呢?因为如来没有智慧观察,就不会有现在本所行处这个教法,本所行处就是我们这个经典的根本。那大家说:这个经的根本应该是善恭敬啊?那怎麽是本所行处呢?对了,你把它连起来就叫,本所行处就是善恭敬,善恭敬就是如来最初根本的所修行之处。大家说这个恭敬还要修行吗?对了,你不修你哪有呢?你不修因你哪有果呢?你不修缘你怎么有感觉呢?大家说我们现在念佛呢,还要修那个恭敬干甚麽呢?那你要是不恭敬,恭敬都不会那你念甚麽佛呢?你连恭敬都不会,你能成办甚麽事呢?佛法从哪里能得呢?从虔诚恭敬处得,虔诚恭敬这个恭敬,就是如来本所行处。但是一切众生还都不会恭敬啊!好,我们再往下看。这个时候世尊和比丘以及菩萨大众,那一共有多少呢?有无量百千万亿的四部大众,共同围绕着佛陀。那和这些大众共同聚会,如来即将宣说法要。这个时候长老阿难尊者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那记得啊,现在阿难尊者已经不象大佛顶首楞严经那样,初入佛道,时间不久,此时此刻的阿难尊者也算老修

行了,已经是长老的这个级别的了,大家不要忘了,这个法是在甚麽时期所宣说的。长老阿难尊者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整理衣服,右膝着地,合掌对佛说,那在说之前呐,是身心恭敬,身体,心里,甚至每个表情,每个神态,每个语言,每个动作,每一念心,都能恭敬。各位,你们在佛前,是不是这样的呢?你们在法前是不是这样的呢?你们在师父面前是不是这样的呢?要不是的话,你们呐,见见空道还可以,但是想见佛,想见菩萨,就没门啦。那麽我们看看当时阿难尊者,他就能做到,整个身心都非常恭敬地对佛说,说:世尊啊!如来常常说,有多闻的人哪,就是多学佛经的人,多学习佛经的人呢,他就有大功德,那既然是多学习佛经的人呢有大功德,那我现在呀想让被人来多学习一点佛经,想让他们都有这个大功德,那世尊哪,那这些的善男子,所得的功德,能得多少呢?他所得的功德能得多少呢?这是阿难尊者的问题,问完了问题以后,他就一心地等待佛来告诉。好,阿弥陀佛,我们来继续地向下来学习。

    好,阿弥陀佛,那现在呢,如来在用数学的这个量,量化来表达这一段的义理,因为这个义理只有量化才能知,但是这个量呢,又很难确定,因为这个量太大,因为太大的时候要是说啊,我们没办法容下,因为我们的心啊,心量狭窄,有时候连自己都容不下,有的时候连师父都容不下,有的时候甚至连家里人都容不下,因为心量狭窄呢,佛一下说多大的数字,你一下容不下,虽然说你容不下,如来有这种善巧方便,有这种智慧,有这种能力,他可以借助比喻,让你能理解到,不让你去装下,让你能理解到就好了,所以说呢,这是如来他特别的一种智慧,特别的一种方法,就是能让你明白,那只有借助比喻你才能明白的事,那好如来就借助比喻,如来这个时候啊,就告诉长老阿难尊者说,阿难啊,你既然问我这个问题,那这个义理呀我应当用比喻这个方法来给你作解释,为什么要一定用比喻方法来作解释呢?那真正有智慧的人哪,他就会借助这种方法,那有智慧的人呢,那对于比喻的事,他能得解,也就是说借助比喻他能明白,能明白就好。佛说阿难啊,我们现在就来比喻一下,比如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甚麽叫三千大千世界呢?那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由三千个大千世界,三千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算多大呢?一个大千世界,银河系算一个大千世界,那么三千个银河系那算是三千个大千世界,也算一佛土。那大家说,那太大啦,我们科学都没办法对吧,科学都没办法理解一佛土的事,那我们佛,一佛所住持的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那么佛就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用一佛土来做比喻,在这个一个佛所住持的世界里面,那这里面会有多少树木啊,百汇草药,会有多少?所有的植物,会有多少呢?不管大植物,小植物,我们现在都加起来,所有的植物,乃至似于如一横一指,那就是一只指截那么长,这么多,横一指,那从地生者,就是从大地上所生的这些植物,那这些植物包括树木啦,枝叶,花,果,那这些个全都具备,那再说多了,大家就也会乱套,我们再总结的说,大地上所有的植物,所有的植物,那包括这个枝叶花果一切一切全都算,我们是说大地里面所有的植物,我们用一横一指,一指之量,我们说一指算一个尺寸的话,用这个一指这个尺寸去来作规则,这个规则,我们这个量,首先就告诉大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植物用一指来测量它,这个时候佛说而彼所有树木之中在这些所有植物当中,如横一指最小之者,也就是说把所有的这些植物,把它都排成一条线,那么呢就用一指,这么粗细,这么大小,给它排成一条线,好,那一指这么大的它所生的这些花啊,果啊,多少只树,比如说一指之内,它有多少只树,就把这些树呢,如一洹河沙,就把这一指作一洹河沙来算,那如向一指所生的这些花,叶,果实,枝等等,就是说一指所包含的这些算一洹河,那第二指所包含的呢,那就如同二洹河沙,这一个洹河沙那么多数,那么横三指,就包含个三洹河沙了,那么大家就看看这个世界有多少植物,就看看这个世界有多少植物,那你知道了这个世界有多少植物,那你以此呢用一根手指头去量,能量多少算多少,一指算一洹河那么多沙数,那现在最后你量完了,就知道有多少洹河,那么呢这个所有洹河沙数加起来的总和你就应该知道有多少了,那最后佛问,佛对阿难说,那如果有人现在想知道这些植物多少,那能不能知道它究竟有多少呢?阿难尊者回答说,不可能知道的,因为这个数字太庞大了,因为这个数字太庞大了,就是一指之量就能按洹河沙那么多数算,那么你想想,这个世界有多少一指之量的植物呢?太多啦,我们不用说所有的这些,就是一棵大树,你要用一指来衡量的话,回有多少?那也好多好多,数不清楚的。好,再接下来我们再看佛怎么说。阿弥陀佛。

好了,那一点一点,就过度到实际的义理当中了,我们大家还是不要忘了问题呀,首先要知道这部经就叫善恭敬经,善于恭敬,这是诸佛如来的本行处,但是呢,从问法来看呢,我们要知道,阿难尊者在问,如来曾说多闻有多大功德,那有很大很大功德,那现在我要教别人去多闻,别人究竟能得多少功德呢?希望佛说一下。那佛呢就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量,这个量词,那再接下来,佛继续对阿难尊者说,说阿难啊,彼之一指以上所有的这些花,果实,花果子实,就这些东西,如果有人尚能知,尚能数知,能数的清楚,能知道它是多少,就算是有人能数的清楚,然而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哪,如果说教他,你现在教他,教他,就算是只教他一四句偈诵,一个四句偈诵,为他来显示法的义理和境界,那你呢,又不求果报,没有想去求什么果报,你是发起来的慈悲,给他快乐,哀悯的心,是怜悯的心,如果说你是生的是这样的心,乃至你一点点的教化,教化他修成了阿罗汉,记住,是不求果报的,如果说你要是说为了他的钱来教他,或者我为他的物或者是为了得到他的人,只要有一点点为了其它东西的心,那你不可能得到这个利益的,记着我们现在说你这个人教别人的时候,不是为了自己想得到什么,是真正的为了发起慈心,哀悯怜悯的心,那这样去教别人,一点点的教,最后给他教成阿罗汉,这个时候,他还想用什么其它更好的方法,让更多的众生,“以此法施因缘力故”让他们得到须陀洹果,甚至令让他得到阿罗汉果,甚至让他们发菩提之心,那么成天想着这个事,去做这个事,那他就会以慈悲怜悯心的关系去教别人,乃至教他一个四句偈诵,为他来解释,为他他别,为他来分门别类,为他来显示法的义理和竟界,那这个依此功德,也说用这个功德,我想现在想拿出来和前面的这个比喻功德,比喻一下前面这个功德数量和他这个人的功德数量作以比喻,那么于此功德百分不及一。前面说所有的那些植物,一个植物一指节植物那个长度算一个洹河沙,所有植物累计加起来那么多洹河沙的总和,那么多和功德那么多的福报,不如这个人的百分不值一分,千个那么多也不及其一分。百千个那么多也不及其一分。乃至亿千分不及现在这个一分。甚至歌罗数分不及一。譬喻分不及一。总而言之,你怎么算都不及他的一分,佛继续所阿难呀,这个“彼之男女多得善根”为什么说他这个人的福报会那么大呢?他仅仅是教别人呀,为什么他的福报那么大呢?佛这个时候告诉我们,因为,这个人他由此而产生的善根是非常非常多的,由此产生的善根是非常非常多的,那为什么说他那产生善根呢?那这个本身就是一种法的施舍,这个法的施舍就算是你这个人当量的,你没有证得,但是别人做到了,你照样得他那样一分,照样他这个在你这块完全能够成就,所以说,真正无私的去利益别人的人,自己就直接就能成就,直接就能所就。所以说呢,我们就可以理解,在大佛顶首愣严经里,为什么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他也没去破五蕴呀,没有持戒呀,也没有去搞这个那个,那没有念咒,也没有念佛,他凭什么直接成圣果呀?凭什么直接成圣果呢?各位还记得吗?在大佛顶首楞严经里,他凭什么成圣果呀?他就是在那讲法,讲着讲着讲着,就成了圣人了,那大家说圣人是要修来的,那记着修行的法门是万万千千,讲法就是个行法门之一呀,并不是念佛算修行呀,念佛算不算修行?算!但真正的修行法门是无量无边的,念佛只是无量无边分之一,所以说我们现在说佛说这个人呀,他多得善根,那有的善根加上善缘,他就要结善果的。那我要说了富多楼弥多罗尼子的事,大家就能理解了,在这块如来强调的还不是很重,他只是多得善根,按照果来讲,他必然成就一切圣果的,因为他一切法都会提及的,好,那乃至令他人安住在多闻当中,还能向他人去宣讲宣说乃至一个四句偈诵,那他必然成就多得善根的事,也就是说善根就是这么来的,这样的无私的去利益别人,要就有私心的话,可不可以有?也可以有,那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私心才是算是完美的菩萨行呢?拿自己当作一个工具,自己就是一个利益人的工具,就是成就人的工具,那你这个善根就是自然成就,自然生长,自然结果。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向下学习。

好,阿弥陀佛!我们再往下来看,你就会发现一个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我都不忍心带着大家往下学,因为再往下学,大家会发现一个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那么我们看看一这段究竟怎么说的,为什么师父把它说得那么严重呀,师父说这个有依据的,依据什么?依据佛法呀,依据佛法什么,您搞那么玄呼呢?因为佛都说了,那佛说什么了?佛说你们都不是料,我不能讲的,大家想想看,那个时代,古印度在佛陀住世的时代比中华民族的道德礼仪还高,所以佛选择了在那住世。虽然说外道邪说倡横,但他们都是很有智慧,很有功德的,礼仪道德是绝对过关了的,就连他们恭敬,如来都不敢说,那你想想,时至今日的我们就更可怕了,好了,我们仔细的来感受一下,当时,我们的佛陀,我们的本师世尊他了这些话以后呢,阿难尊者彻底的明白了,明白什么了呢?明白了他问的问题呀,他前面问:如来你说多学习佛法,有大功德,那现在我要让别人多学习佛法,那别人究竟能得到什么样的功德呢?他是多学了,如来就借助一个比喻,告诉他这个数量多少,最后再告诉你,你真正讲法,别人学到了那别人学到以后,真正他所成就的功德,你那个多少也没有办法跟他一分比的。现在阿难尊者就知道了,真正去学习知道,真正去学习经典的人所得到的功德会有多少。那成就的善根会的多少,现在呢?如来说了这些话以后,阿难尊者彻底的明白了,好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再接下来阿难尊者又重新提出了问题。那他提出的新问题是什么呢?阿难尊者就对佛说,说太希有了,世尊啊,太希有了,“乃能作如是说”,说大伟了,在希有了世尊,只有你才能把这个事说得那么清楚,那么透量。那希有伟大的世尊如来,你才能这样说得清,说得透,赞叹之后阿难尊者继续说,世尊呀,“彼之受法善男子善女人”这些个来学习佛法的,我教他,一部一部经典学,学佛法的这些个善男子善女人,那他们学,学了之后呢“于是法中”就是在他们所学习的法中,对于法来学习的这些人,对于法以及法师他应该“作何等恭敬之心”也就说他应该怎样的去恭敬法,怎样的去恭敬法师呢?那阿难尊者就问了这个问题,这个时候,佛就对阿难尊者说:阿难呀,你不要问这个事了。阿难呀你不要问这个事了。那大家听了噢,这个事是太严重了,因为如来轻易的不会说这句话的,那很少有几部法说到这个话,妙法莲花经就是法华经,如来说了这个话,那当时别人问法,佛说不讲法,现在我们又看到了,阿难问来学习法的人应该如何恭敬法及法师,佛就说了,阿难,你不要问我这个事,不要问我这个事,我们仔细往下看,事态严重了,佛说为什么说不能说这事呢?今者众生无恭敬法心,无敬法的心,这现在的众生无敬法心,大家想想看那个时代的人,道德礼仪水准之高,那是达到极限了,就那个时候佛都说没有敬法的心,现在好多人都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呀,以为自己很恭敬法了,实际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恭敬,甚至乱添恭敬。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又重复的求佛又重复的求佛,阿难尊者说,“善哉世尊”说佛呀,“我渴仰法”我就像在沙漠里几天没喝水的人,想喝水那个感觉一样,我在向往着法,那我对在法当中,对于法来讲,在佛法当中,我是深深的起了恭敬心,就像在沙漠里呆了多少天渴得要死的人,那个向往水一样,我在向往法,所以我愿如法的来学法,我愿如法的来学法,好多人说如不如法,做这事如不如法,做那事如不如法那什么叫如法,就现在在告诉你,叫如法的来学法,那这个如法的是什么,是恭敬呀。什么是恭敬谁知道呢?没人知道。阿难尊者说我愿如恭敬法的来学法。所以我现在作世尊做佛的侍者以来,是“未曾闻此如是之法”还从来没听过佛你讲过这个法呀,我根你那么多年了,从来没的听过你讲过这个法,阿难尊者说,世尊呀,我从现在以后当作如是恭敬之心,如世尊你怎么教,我怎么做,我绝对不违背您教我的话。这是发了誓愿了,那大家说发个誓愿就好,那我也发个誓愿吧,反正那了完誓愿我住着,转眼我就忘了,甚至很多人发愿我不忘,结果我还是忘了,那我们现在仔细想一想,阿难尊者他现在知道如来不讲问题的严重性,而且阿难尊者说我从来没有听过,他还发了愿,发了什么愿大家要记住,这都是法的殊胜缘起。法的殊胜缘起,也就说这个时候佛不讲了,我们如果不是用阿难这个殊胜缘起法,记住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现在如来说我不讲了,阿难尊者要不用这种殊胜的缘起法,用一种违逆的缘起法,来逼佛,来呵佛,或者说不讲就不讲了,有什么希罕的,那这样就永远不得法了,但是我们看阿难尊者别的不高,他这块真高呀,他马上给这个来个顺缘,因为这个缘不是缺吗?我马上增加这个缘,而且是恰到好处,因为多一分就过了,少一分就不到量,恰到好处的增加了这份缘。好,我们看看这个缘被增加一分后的结果是怎样的。阿弥陀佛!

好,那阿难尊者真正的增加了一分善缘,本来佛没有打算说的事,现在如来毕竟还是慈悲的讲了,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又对佛说:世尊呀,“于后末世”在将来末法时代的时候,有善男子善女人,在“诸法中”,在各种法中,在各各法门当中,或者有人生起了“渴仰敬重心相”,他生起了渴仰敬重心相,那记住了渴仰敬重,也就敬重心达到了什么程度了?你在沙漠里太阳晒几天喝不到水,都把人快晒成人干,这个时候想水喝的那个心情,那叫渴仰敬重,这个敬重心就是这么一个心。那有这样心想,“惟有口言”这是两种,还有的呢?记住,有的人是渴仰敬重的,有的是只是嘴上说,心里没有渴仰敬重的感觉,这是第二类,还有一类呢?为衣食,在世间搞点吃的,搞点穿的都难搞,到寺庙里去还有人供养,为了吃的为了穿的到庙上住的,还有的人呢?是为了利养,为了捞钱,菩萨的钱好捞呀,众生的钱好骗呀,这是第四类。这块讲几种修行人,几种求法人。那这些个从贫贱中剃发出家,也就说,他本身是很差的,他现在剃了头出了家说,“而作是言我能为法”剃头的时候,我们通常来讲发四宏誓愿,在家出家,尤其出家剃头的时候要发四宏誓愿,像我们做三皈依的时候,观苦集灭道,而发四宏誓愿,还记着吧。那么他也说我能为法,我能为法,我也发四宏誓愿了,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也发过了,好,再接下来,佛说了,大家仔细看,不管出家的也好,你是三皈依弟子也好,你往下看,你看看你是不是那种被佛认可的高人,再接下来佛说,这些个人“虽复彼等”虽然这些个人他们来求诸佛法,求念佛法门、求持咒法门、求禅宗法门,不管求什么法,虽然说他们都来求法,阿难尊者继续说:世尊呀,然尔这些个众生,虽然他们来求法,然尔这些个人他无行法心,虽然他们也来求法,但是他们没有修行法的心,甚至他还示现下贱相,这些个人不起下贱之心,什么意思?好像说他示现下贱相他竟然没有起下贱心,还好的,那这块说这些人不起下贱之心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就是他还不知道自己这些个是下贱相,这些人也来求法,但是他无行法心,甚至他示现下贱相,什么叫示现下贱相呢?你比如说:那个下贱的神态,下贱的表情,下贱的言词,下贱的动作,甚至他还不知道这些是下贱的,他还认为这些个挺好。有的人的神态,但是他认为这不是下贱的,他认为这挺好的。这个呢,认为这个是挺好的“是人还起下贱之心”,他不但有这个下贱相,甚至还起这个下贱之心,就认为这是好的,对的,还助长这种相的发展,那这块是个关键,阿难尊者这回也问到点子上了,好,再接下来,阿难尊者说,世尊呀,“我为自身故发是问”,现在我为了自己,我也要这样问的,因为在这个末法时代会遇到这一类人,那遇到这一类人我应怎么办呢?为什么阿难尊者这样问呢?因为阿难尊者已发了愿了,在楞严会上就发了愿了“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桓”他发了愿了“五浊恶世誓先入”,五浊恶世发誓愿首先就钻进来,不去成就了,而且呢,他的誓愿比较艰固,佛也告诉阿难尊者在末法时代一定要去帮助那些个修行人,但是阿难尊者知道,末法时代我去了,都遇上这些个人,什么人呢?他无行法心,示下贱相,就是说他每个神态,每个表情,每个言词,每个动作都是下贱的,甚至他不知道这些个都是下贱的,阿难尊者问了:世尊呀,我现在自己将来该怎么做这样问的,“我等云何应住。云何应行”,也就说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呢?怎么样的行怎么样的住?怎么样去面对这一切,太可怕了,因为太可怕了。那大家记着,不过呢,你记着也没多大用,因为各位真不知道什么叫下贱相,你比如说我以前常常提到高贵典雅的神态、高贵典雅的表情、高贵典雅的言词、高贵典雅的动作,大家还记着吗?常常提起的这个问题。但是大家从来没重视过,甚至还经常搞那个下贱相,甚至自己不认为那是下贱相,还不起下贱之心,他不认为这是下贱的,还认为这是对的,这是好的,这是挺高的。所以说阿难尊者问。这个时候,佛就告诉长老阿难说: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乐于法者”,就是他们喜欢佛法,他们想读呀想诵呀,如果说他们想的话,这些个众生他想向这些个和尚想向阿阇梨,和尚就是亲教师,阿阇梨叫规范师,这些众生就应该到亲教师这里到规范师这里,到了以后呢应该问诸佛这个教法,“随心所乐所堪说处”,也就说你应该怎样对别人说法呢?佛在教阿难尊者你应该怎么样对别人说法呀,第一你要随着他的心之所乐,他的兴趣,他喜欢的。那第二个“所堪说处”,你应该知道你该怎么说,也就你该深说,该浅说,该横说,该竖说,是高贵典雅的说,还是该粗诳的说,你要知道为个说法处,也就说你跟他对上号,和他对上号了才可以,第一要他喜欢的,第二你说的时候要跟他上号,“应说依止”你应该跟他讲,你应该依靠谁,你应该依靠谁来学习。那应该依靠谁来学习呢?“彼或十腊或十二腊”也就说你要依靠的法师,他应该是十腊或者是十二腊的,不是十腊十二腊的,那个不可以的。那大家说什么是十腊十二腊?也就说出家以后,求戒,求了三坛大戒每年都有一次安居,安居的时候依佛的教法而安居,绝对不是现在人搞的那些安居,现在人搞那些安居就像演戏似的,就像现在好多人搞焰口,就像唱戏的一样,甚至那个腔调都是那个唱戏腔调,我们也不敢去说别的,不是诽谤,我们也不敢去说别的,我们要知道佛陀当时讲的安居的修行实际就是刻期取证,每年安居期,到七月半安居结束,就算一腊,经过十年就有十腊,十次安居,经过十二年就十二腊,也就说你这个想依靠谁,必需要经过十腊十二腊,也就说要修行过十次到十二次的。那你找到了这样的人以后,为了敬重法佛法的关系,你应该乞求他,你就像应该乞丐一样乞求他做你的依靠,那什么叫依止?依就是依靠,止就是在他那里不再走了,叫依止。那如果说没有十腊十二腊的可不可以给别人做依止?那你想怎么依止就怎么依止嘛,现在人都不讲究这个,甚至还有出家人依止在家的,甚至还有男的依止女人的,女的依止男人的。那个讲不清楚的事,那各位想要来真的,真为了解脱,真为了无上菩提,那你就要规规纪纪的按照佛的教法来行事,当然了,你是为了到佛法里来扯蛋的,那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因为现在到佛法里来扯蛋的太多了,我们不把这类人作为我们修学的对象,如果说我们不是到佛法里来扯蛋的,那你就要规规纪纪的按照佛所说的应该找这样的师父来做你依止的对像。再接下来,佛说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为什么说一定要找十腊十二腊的呢?修行过十次十二次的?何以故,为什么?好再接下,佛说如来“往昔”过去,“虽复”虽然说也说过那五夏比丘“不须依止”,虽然说也说过五夏比丘不须依止,也就说五腊的,五腊的比丘不需要依止,然尔这些个学者“于前”来到你现前,这些个来学习的佛弟子还到你面前,由于恭敬心“乃能为法”真正的为了法,“以是义故应当依止”因为他确确实实为了法,那虽然说佛说五夏的人不应该去接受别人的依止,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就说实在找不着人了,我实在找不着一个正修行人了,现在只遇到了一个五夏修过五次的,那佛说了虽然佛不让你去接受学者,但是如果别人绝对的恭敬,那没有别的办法的时候,那你应该做他们的依止,“是故应当依止”。“何以故。彼人欲学于佛法故”因为这个人真想学呀,真想学呀,现在又找不到人了,你这现在就像不是人,也得充一回人啦,没办法了,若是有办法你必须按照这样去找,找十腊十二腊的,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五夏也就将就了。这是没办法的办法,那这块都是绝对的规则,不过现在的人现下贱相的太多了,我都不敢讲呀,害怕大家去造业呀,那佛经里是这样说的,我仅仅是读读佛经,我没有去讲任何一个人呀,好阿弥陀佛,我们再继续。

 好,那再接下来,如来说的就更严厉了,几乎都是对出家人说的,各位大多数都是在家人,那怎么办呢?按理来讲就是不能学了,大家说为什么不能学了?因为你若不说少造点业,学完了以后你就拿这个东西去炫耀去,就拿这把尺去衡量出家人,那你这个业就造大了,如果说你能保证,绝对保障自己于任何时任何处不去造业,那你就听,如果说你保障不了,那现在时间也不早了,你就去休息了,好吧。千万自己害自己呀,佛法是利器,它既然能斩断烦恼,它也能斩断你慧命的。好,我们再往下来看,佛继续说:阿难,“而彼和尚阿阇梨等”就是亲教师、规范师等等,“为彼应作如是依止”,为那些求法的人,你应该做他的依止师,当如是耶,就应该这样的去做,应该怎么样的?前面讲了,必须是十腊十二腊的才可以做别人的依止,实在没有,五腊也将就了,但必须在实在没有的情况下,那你这个人必须做别人有依止,就应该这样去做,“我许汝耶”我充许你的,这是佛充许各位的,这是佛保障你能得利的,这是佛教你的,你们都应该谨慎的顺从,“莫放逸耶”不要放逸呀,你们应该去这样的练,你们应该这样的去行,你们就应该这样的把法给予那些求法的人,那大家听一听呀,这是如来慎重交待,是出家的就好好的记牢。再接下来,佛说:“若有比丘得具足法”那现在又在讲一个新的问题,什么新的问题呢?若有比丘他得具足法,也就说他真正懂了佛法,真正懂得佛法,“彼则堪能与他依止”这个人真得法了,有能力,有资格去做别人的依止师,“若能如是分别法句”如果说他确实能这样的分别,分门别类的把法句分得清楚,请得透彻,那“与他依止名依止师”,你去跟着他依止他,那个呢叫做你的依止师父。现在什么是依止师告诉各位了,再接下来,佛说:如果哪个出家人他出家了,修了一百夏,这严重了,也就说出家以后不一定每一年都修一次呀,就算你修了一百次,但是你不能悠闲的来解如果法句,对佛法的辞句、意理、境界你解不出来,也就说你对佛法还不懂的,修了一百夏,还不懂佛法的,那你也应该跟着那些来求法的一样来依止懂法的这个师父,也应该来依止这个懂法的师父,大家说这怎么可能呢?要是一百夏,一百多岁的老人头发胡子都百透了,都修行一百年了的人,怎么还跟一个十夏八夏的来学法呢?记住在佛门当中,是达者为尊,不是按年龄算的,也不是按你出家年头算的。谁达到了,谁就是尊贵的,就像我们的佛陀,他成佛道的时候,年纪不是最大的,但是比他年纪大的,都做了他的弟子,记住,在佛门当中,达者为尊。不仅仅佛是这样,大家也应该知道,在禅宗六祖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当时也是这样的,当时六祖大师的剃度恩师为六祖剃度以后,转过身来就开始拜师依止,六祖就形成了他剃度恩师的依止师。大家说那师父面子不是丢尽了,去拜徒弟,去跟徒弟学呀,那记住了,除非你是那种下贱的不想修行的出家人,如果说你不是下贱的,你是真想修行的,谁会就向谁学嘛,还有什么脸不脸的?还有什么名不名利不利的,你是不是学东西呢?就比如说世间的人,我们读小学的时候,每个人都读过书,你说你管得了那老师是男的是女的是老的是少的是漂亮是丑的?你管那个干什么呢?只是他懂知识,只要他能教你就可以啦。你还能跟老师摆资格呀,那你顶多就是不去学,不去学你不得嘛,那你能害到谁呢?你无非害自己呀,所以说,佛以及祖师都做到了最规范的事,我们再看看我们的佛陀,当时他不如提婆达多,他说拜提婆达多做师父,因为提婆达多有妙法莲华经呀,他就那样恭恭敬敬的侍候了师父一辈子来学妙法莲华经,你看六祖大师的剃度恩师为了求法就恭恭敬敬的让他的弟子做他的依止师呀,那记住了,大家记住了,你是不是真正的想好,想的话,那就学嘛,要说你不是想好,是为了保护你的贪嗔痴慢疑,你的财色名食睡,保护你的烦恼,那你就不要说你是修行人,那你就跟着烦恼跑吧,所以说呢,现在佛说了,虽然你这人出家几百年了,修行了一百夏了,修行一百次了,你对法不懂,但是你也应该跟懂的人来学,这块没有什么老资格不老资格。再接下来,佛说:“所以者何”为什么这样说?“自尚不解况欲与他作依止师”自己都不懂法,自己成天在那胡说八道,还给人做依止师,你这不是烦恼大了,你这个不就简值就是害人,跟着你的人就不好说了,因为我们大家不能轻易造口业,只能说不好说了,大家各有各的命运了,实际现在人真有点问题,现在人大多数求法的人,他不是求法,他是去求感觉去了,好多人说我对那师父没感觉,我一听就把我吓到了,好多人说我对哪个师父没感觉,我对哪个师父很我感觉,我一听就吓到了,因为这是什么呢?你去找感觉去了,找什么感觉?师父师父,什么是师父?拜个木匠师父就去学木匠,那我们拜个石匠师父就去学石匠,拜个铁匠师父就去学打铁嘛,我们拜一个开汽车的就去学开汽车,那你现在去跟着找什么感觉呢?那你是学生吗?那你也不是佛弟子了,你就成了那种找感觉的人了,但是现在的人,真都不知道什么是拜师,还以为拜就像认干爹干妈一样,甚至有的人认为拜师就像找朋友一样,那个都错了,大家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拜师,拜师就是真正的跟着人家学习,你不管他是男的女的老的少长得漂亮的长得丑恶的,这与你不想干的,那个与你不相干的,佛陀现在制度的规则必须是十夏十二夏的,如果说实在不行你少点也可以,但是这个规则必须要执行的,现在说你现在虽然有一百夏的修行人,但是你如果不懂法,你也必须来依靠人家懂法的,因为自己都不懂,你怎么去给人做依止师呢?也就比如你自己都不懂开汽车,来一个人跟你学开汽车,你这个人怎么去教别人?好像弄到汽车,上去就开,还教人家,你不出车祸出人命就不错了,还教人别人,教别人出车祸去呀,所以说你必须自己要会,自己不会不能做别人师父,自己不会还做别人师父,那个叫误人子弟,那个叫害人慧命。好,再接下来,假定这些个老资格的百夏的比丘,修行了一百次有老比丘,虽然都资格老,修行的多,然尔他不能的解,也就说他不明白沙门“释种”就说佛陀,释迦牟尼佛所有的“秘密之事”,佛陀的教法,虽然说他老资格的一百年的修行人,但是他不懂佛的法,“彼人为法”为法的关系“应说依止”,什么意思呢?假如你资格很老的一百夏的老比丘,你不懂佛法,你这个人要是为了法,你也应该去求人家懂法的人来依止他,懂法的人也应该做你的依止师父。好再接下来,虽然百夏上座比丘,虽然你出家了百年,修行了一百年,而且是夏安居的那种修行一百年,这种百年老修行,但是你不解律法,就是戒律,对戒律不精不通,那你这些人也应该去找一个懂法的,懂律法的人来做你的依止,你也应该找一个懂律法的人来做你的依止师父,因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毕竟不懂呀,你只有找一个懂的人才能学到,你要找一个跟你一样不懂的人,一个不懂教一个不懂,那就等于两个不懂,那是彻底不懂呀,但是现在确确实实有那种自己不懂,还愿意给别人做师父,那个不懂的人也愿意去找不懂的做师父,现在是不懂加不懂事满天下都是,真热闹,那么我们自己是不是应该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这种人呢?我们自己是不是懂?先说空道,空道自己是不是不懂,那你们自己是不是不懂,那我们是不是经常求一些不懂人学习呢?要是的话就热闹了,一个不懂加一个不懂等于彻底不懂,甚至等于永远不懂了,那为什么佛家把这些事分得清清楚楚呀,因为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同,就连乡下的农民都知道,现在很多信佛的不知道,你说可怜不可怜呀。但是现在大家都在找感觉,都是真的,我感觉哪个师父好,我感觉哪个师父不好,师父大家拿来感觉的东西,这个热闹了,好了今天时间也不早了,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