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恭敬、谨慎对待百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57:05

3、恭敬、谨慎对待百姓

【原文】帝曰:“来,禹!降1水儆23,成允4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5,天下莫与汝争能。惟汝不伐6,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7绩,天之历数8在汝躬9,汝终陟10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11。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12?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禹曰:“枚13卜功臣,惟吉从之。”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14志,昆15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16吉。”禹拜稽首固辞。

帝曰:“毋,惟汝谐17。”

正月朔1819,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译文】舜帝说:“来呀,禹!洪水警告了我们,你成就于诚信而成功,这是你的贤能。你能勤劳于邦国,能俭朴于家庭,不自满不虚假,这是你的贤能。你不自恃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没有人与你争能。你不自夸自己的功劳,因此天下没有人与你争功。我勉励你伟大的规律,赞美你伟大的功绩,帝王相继的次序应在你身上,你最终将登上大君之位。现在人心动荡不安,道心微小动摇,只有精诚专一,诚信地执守中正之道。没有经过考查的话不要听信,没有征求过意见的谋划不要使用。百姓所爱戴的不是君王吗?君王所畏惧的不是百姓吗?民众没有了君王,还拥戴什么人呢?君王没有了百姓,还有谁来保卫国家呢?要恭敬啊!在你的位置上谨慎吧,恭敬地修治你所愿望的事,如果天下百姓困穷,你的禄位就会永远终结。至于口言能赞扬人但也能引起兵争,我就不再说了。”

大禹说:“那么就逐一占卜功臣,让吉祥的人接受您的帝位吧。”

舜帝说:“禹呀,官占的办法要先概括他的志向,然后才命令大龟显示吉凶。我授予你帝位的志向已经先定了,询问众人的意见都相同,鬼神依从,龟卜占筮的结果也协同一致,占卜是不能调节吉凶的。”禹跪拜叩头,再三推辞。

舜帝说:“不必推辞了,只有你能成功于帝位。”

正月初一日清晨,禹在尧帝的宗庙接受了帝位,率领百官就像当初舜帝继承尧帝的帝位那样完成了接受帝位的礼仪。

【说明】本节是大禹、舜帝、益、皋陶等人讨论政务的记录之三,舜极力夸奖大禹,并告诫他说,要恭敬、要谨慎对待百姓,尤其是指出不要乱说话、不要随意表态。因为随意的一句话就会引起“兵争”。大禹尽管再三推辞,但也推却不了舜帝的决心,于是只好接受了帝位。本节提到了“成允成功”,也就是成就于诚信而能成功之意,诚信就能成功吗?是的。首先我们要弄懂诚信是什么,诚信就是指事物的本来面貌,本来如此,还有什么诚信不诚信呢?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办的,也就是诚信的了。为了达到自己的各种目的,使本来就是这样的事情变成不是本来如此的,那就是不诚信了。你一个人可以认为事物是能够改变的,于是想方设法改变了事物的本来面貌,但其他人却不会随着你的思想跟随你,因此就会认为你“不诚信”!事情就这样简单。

——————————————————

【注释】1.降:古同“洚”。《孟子·滕文公下》:“洚水者,洪水也。”这里用为洪水之意。

2.儆:(jǐng警)《书·伊训》:“制官刑,儆于有位。”《左传·宣公十二年》:“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国语·鲁语》:“夜儆百工。”《战国策·韩策》:“乃儆公仲之行。”《孔子家语·五仪》:“所以儆人臣也。”这里用为告诫、警告之意。

3.予:假借为“余”。《书·尧典》:“畴咨若予采?”《诗·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诗·小雅·四月》:“先祖匪人,胡宁忍予。”《诗·大雅·大明》:“矢于牧野,维予侯兴。”《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礼记·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尔雅·释诂下》:“予,我也。”这里用为“我”之意。

4.允:(yǔn殒)《易·升·初六》:“允升,大吉。”《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显允方叔。”《诗·大雅·常武》:“王犹允塞,徐方既来。”《诗·周颂·小毖》:“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尔雅·释诂上》:“允,信也。”《正字通·儿部》:“今俗许诺曰允。”这里用为相信而承诺答应之意。

5.矜:《书·毕命》:“骄淫矜侉,将由恶终。”《管子·宙合》:“功大而不伐,业明而不矜。”《公羊传·僖公九年》:“矜之者何?犹曰莫我若也。”《礼记·表礼》:“不矜而庄。”战国策·齐策》:“矜功不立。”《韩非子·说难》:“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广雅》:“矜,大也。”这里用为自夸、自恃之意。

6.伐:《书·大诰》:“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诗·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诗·小雅·鼓钟》:“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管子·宙合》:“功大而不伐,业明而不矜。”《老子·二十二章》:“不自伐,故有功。”《论语·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荀子·哀公》:“仁义在身而色不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这里用为夸耀之意。

7.丕:《书·大诰》:“弼我丕丕基。”《诗·大雅·崧高》:“戎有良翰,丕显申伯。”《左传·昭公三年》:“昧旦丕显。”《说文》:“丕,大也。”《汉书·匡衡传》:“未丕扬先帝之盛功。”《后汉书·耿秉传》:“太医令吉丕。”这里用为“大”之意。

8.历数:历,一般指天文历法,也就是指记录时间的方法。数是指这种记录方法中所用的数目。历数连起来讲,就是推算日月岁时节候的次序之意,周天365 度,7/19.太阳每天行一度,月亮每天行13 度,1/4.一年按十二个月计算,就有余日。然后定闰月就可以调合四季。实际上也是指日、月、地球的运行规律。《书·洪范》:“四曰星辰,五曰历数。”《论语·子张》:“天之历数在尔躬。”

9.躬:《书·汤诰》:“朕弗敢蔽,罪当朕躬。”《诗·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之。”《诗·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诗·大雅·云汉》:“耗斁下土,宁丁我躬。”《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仪礼·士昏礼记》:“已躬命之。”《国语·越语下》:“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史记·教本纪》:“百官之非,宜由联躬。”这里用为身体之意。

10.陟:(zhi至)《书·舜典》:“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诗·小雅·车舝》:“陟彼高冈,析其柞薪。”《诗·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大雅·皇矣》:“陟我高冈,无矢我陵。”《诗·周颂·闵予小子》:“陟降庭止。”《尔雅》:“陟,陞也。”《说文》:“陟,登也。”这里用为登高之意。

11.庸:(yong雍)《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诗·齐风·南山》:“齐子庸止。”《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孟子·告子上》:“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父子或怨譟,取庸作者进美羹。”《说文》:“庸,用也。”这里用为用之意。

12.戴:拥护,从各方面给予支持。《管子·问》:“上帅士以人之所戴,则上下和。”《国语·周语上》:“庶民不忍,欣戴武王。”

13.枚:量词,相当于“个”。《墨子·备城门》:“枪二十枚。”《玉篇·木部》:“枚,个也。”

14.蔽:《书·康诰》:“丕蔽要囚。”《老子·十五章》:“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论语·为政》:“一言以蔽之。”这里用为概括之意。

15.昆:《楚辞》:“魂兮归徕,正始昆只。”这里用为后、然后之意。

16.习:《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易·兑·象》:“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管子·七法》:“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荀子·儒效》:“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韩非子·主道》:“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卢辩注:“生,谓性也;习。调节也。”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17.谐:《后汉书·五行志一》:“谐不谐,在赤眉。”《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而欲克谐大事。”《宋史·吕颐浩传》:“今事不谐,不过赤族,为社稷死,岂不快乎?”这里用为办妥、办成功之意。

18.朔:(shuò术)《书·胤征》:“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月辛卯。”《管子·立政》:“正月之朔,百吏在朝。”《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仪礼·士丧礼》:“朔月奠。”《白虎通·四时篇》:“月言朔。”《说文》:“朔,月一日始苏也。”《释名》:“朔,月初之名也。”这里用为农历每月初一之意。

19.旦:《书·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左传·成公十六年》:“旦而战,见星未已。”《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这里用为夜刚尽日初出天亮之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