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春运-中国式劫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12:51
透视:春运-中国式劫难
透视中国
BBC中文网中国事务特约撰稿人 江迅

颇具中国特色的一年一度的春运,被视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从归乡,到再返程,数以亿计的国民回家之路,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潮流动。它年年以脏乱、拥挤和无序的方式,惊心动魄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归心似箭票难购
车票难购,归心似箭
这一阵沿海城市最紧俏的东西,可以说是火车票了,人气最旺的地方要数火车售票楼了。
2006年1月18日凌晨一点,浙江省宁波市客运南站长途售票处,车站方已宣布停止售票,但仍有数百名农民工模样的人,在霏霏淫雨中等候着车站方重新开始售票。一名安徽籍民工突然在售票窗口前下跪,言语混乱,大意是非要给他买一张回家的车票不可。
他的乡友赶上去扶起他,安慰他。乡友说,他是要买一张回安徽省阜阳的票,等了三天都没有买到。白天一度意识混乱,被送去医院,医生说患了间歇性精神病,吃了些药好了些,现在又患病了。
为买一张回家的车票而精神错乱,这只是春运中苦难的冰山一角。来自广东的消息令人有些玄乎和汗颜:一些准备坐火车回家的外来工,纷纷去超级市场买"纸尿裤"备战。要坐十多小时火车,车厢里超员三四倍是常态,走道挤满人,连厕所都站满人,上厕所比买火车票还难,女人"急"了更难堪。
难圆的梦想
春节,回家,意味着团圆和喜庆。不过,凡是在春运期间出行过的人,都经历过买票之难和拥挤之痛。一次长途跋涉对身心健康的摧残和折磨的感受,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消除。一路走好,成了数亿中国人难圆的梦想。
现有的客运承载能力无法满足需求
过去的10年,中国大陆春运旅客流量每年增加近1亿人次。今年春运从1月14日开始,至2月22日结束,共40天。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预测,春运期间,全大陆旅客运量将达到20.42亿人次,比2005年春运同期增长3.1%,创下历史记录。
铁路旅客运量将达1.44亿人次,同比增加3%;公路运量将超过18.55亿人次;水运量将达2800万人次;民航运量将达1500万人次,增长近一成。由于今年中国的元旦、春节两个重要节日相隔较近,学生流、民工流、探亲流、旅游流形成迭加,特别是高峰期间,供需矛盾异常突出。
1月20日前后,中国大陆大部份地区又遇到大雪大雾的恶劣气候,无论陆路、水上和空中,原本已经艰难的通行,显得愈加艰难。
春节回家过年的"民工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成为春运的主要客流。目前有1.4亿从农村进入城镇打工和经商的农民工,此外,高校超过2000万在校学生,在节日前开始放假,也纷纷长途跋涉回家。
春运是中国社会最复杂,也是意义最丰富的生态现象之一。每到年关,人流汇集到车站、码头、机场,组成纷繁的生态图景。
政府的努力杯水车薪
政府付出的努力杯水车薪
面对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流大潮,全面考验中国的综合运力,特别是紧急突发情况的调度应对能力。这无疑是对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
中南海口口声声说要执政为民,能否让回家的人们走得顺利,走得平安,走得舒心,是和谐社会是否落实的一份答卷。不能说政府部门没有动作,没有措施,为解决这一世界最大的客流运载问题,中国政府每年都要预先规划,划定春运时间,成立指挥部,调动人员,投入资金,创造更多运力,打击倒卖高价票、制造贩卖假车票团伙,各地都启动为高校和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团体特别购票服务……
不过,中国的现实是人口多,资源少。就说铁路,中国大陆铁路里程占世界6%,运载量却占25%,平常就超负荷运转,春运期间就更显得捉襟见肘。
春运无疑是中国人的一场劫难,当旅客大大超过交通部门的运力时,旅客应享有的福利和权益都无从谈起。年年有人抨击现状,有人提出建议,结果年年都解决不了大问题,年年依然故我。
据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日前说,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铁路线1.98万公里,到2010能铁路网规模达9.5万公里,届时"一票难求"的状况才会缓解。
还有四五年时间,在目前大环境和硬件无法解决的现实下,能否尽快改变经营体制?目前铁路是中国大陆交通领域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航空、水运和公路都已引进外资和民资,铁路虽经集团重组,但管理效率依然低下。
旅客罔顾公德
车一进站一拥而上
当然,旅客罔顾公德,不守秩序的事更令春运的事态更为失控,列车到站一拥而上,为占一脚之地而争吵,为喝上一口水而发生冲撞,这类事司空见惯。
就说春运以来,广州火车站每天清除71吨垃圾。这不能不说与每个人无关吧。多为别人着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互相扶持,互相照顾,是举手可成的事。
让苦难的回家旅途,人人多一点教养,多一点礼貌,多传递一些温馨,多充满一些亲情,这是每一个旅人都企盼的,也是人人能为的。
_xyz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春运-中国式劫难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中国:"世界第一"情结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中国:新生代婚恋新潮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好男人的标准 - 透视:好男人的标准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中国 时尚劲吹超短风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信息欺诈缘何频频出炉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一个城市的诚信细节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超越""富""而不""善""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给老人家洗一次脚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冲入中国汽车市场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国面临巨大政治挑战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国长城""竞选""新世界七大奇迹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希拉克不满英语愤然退场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变化中的俄罗斯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苗条的法国人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日:破冰?融冰?如履薄冰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华人电影的外热内冷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分析:美朝热络 中朝趋冷?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分析: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从“中国威胁”到“中国责任”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国清理煤矿“官股”未见积极回应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国当局警告豪华饭店会受袭击”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国证实首批人类禽流感病例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国官员:富人超生影响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