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日:破冰?融冰?如履薄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59:37
中日:破冰?融冰?如履薄冰
BBC中文网记者 高毅


降至冰点的中日关系在过去半年中解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已是事实,中国总理温家宝周三开始的"融冰之旅"志在必得。
然而,正如冰封期后的乍暖还寒,中日关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如履薄冰。
"融冰之旅"尚未启程,温家宝告诫日本领导人永不要参拜靖国神社,安倍则要求中国增加国防开支透明度。中日之间的心结和猜忌一如既往,心结不开、猜忌不散,不得不让人琢磨中日要建立的"战略互惠关系"到底会是什么模样?
举轻若重
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是靖国神社和历史问题。今天,双方关系得以走出低谷,不过是将这两个敏感"冷冻处理"的结果,这或许是中日间的默契。
安倍打的是"模糊球":既不承诺不去参拜,也不说明是否曾经参拜,给自己留下回旋余地。中国打的是"现实牌":不强求日本一定要做出承诺,只要不前往参拜。双方的共识是:冷冻多年的关系对谁也没好处,中日间贸易额仍在增长,相互较劲,中国还可能难以控制高涨的反日民族主义情绪。
温家宝是近7年来首位访日的中国总理
然而,靖国神社问题仍是一颗定时炸弹。作为日本最年轻的首相,安倍的右翼背景深厚,曾是参拜靖国神社理论的鼓吹者。安倍断然不会放弃自己的传统政治资本,如果其国内支持率继续下滑,与中国修缮关系也没带来意想中的利益,靖国神社问题会再次浮出水面。
同样,中日间有关历史的争端也未平息。就在一个月前,中日间还出现了一场"慰安妇"风波,安倍虽后来表示道歉,但再次提醒人们中日间的任何一个历史恩怨都会左右关系的大局。
中日间解决历史纠纷的途径就是将其置于共同历史研究框架之内,以图减少对目前的关系改善。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刚一启动,就面临困境,在南京大屠杀、靖国神社、慰安妇等重大敏感问题上,中日历史学者难以协调,最终只能"两论并立",即双方都有权坚持自己的论点,"共同执笔"历史的思路似乎成为空中楼阁。

新闻评论:温家宝告诫参拜靖国神社旧论坛:靖国神社问题的解决之道?
回避搁置靖国神社与历史问题不失为顾全大局之策,但毕竟是权宜之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对BBC中文网说:"我对中日关系的好转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深入地看问题不少。现在双方都需要举轻若重,千万不能走错一步。"
威胁怀疑
安倍说中国军事不透明表明其对中国的疑虑。杨伯江说:"日本看中国的威胁有两点:一是中国的军事威胁,这引发了日本对未来安全的猜忌;二是中国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日本担心一旦中国发展受挫,出现社会混乱,也对日本不利。"
隔海而望,安倍在日本国内推动修改宪法、升格防卫厅、巩固日美同盟也令中国警惕,日美两国将台海安全列入共同战略目标更让中国感到日本对其采取了"遏制战略"。
但是,两国最现实的冲突则是能源之争,中日间举行的七轮东海油气田问题谈判都未取得进展,专家组在温家宝出行的最后一刻仍在举行磋商。外相麻生太郎上周直言中日近期不会在东海油气田问题上取得进展,给中日领导人会谈的这一重要议题蒙上阴影。
快速发展的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能源需求国,同样有"能源饥渴症"的日本无法避免地与中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交锋,日本将中国视为其能源安全的最大竞争对手和隐患。
战略互惠
这次温家宝之行的一个看点是确定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中日关系虽如履薄冰,但并非不能"互惠",两国间年贸易额逼近2000亿美元就是"互惠"的根基。
中日间的直接利益冲突虽是能源,但最能找到"互惠"突破口的也是能源。目前,中日都将能源供应目标锁定俄罗斯,为争取更有利的俄罗斯输油管道走向相互竞争,日本拿90亿美元的贷款博得俄罗斯的青睐,中国也被迫提供俄罗斯大量订单。买家相争,结果肥了卖家。
温家宝此行将能源问题作为访日重点,虽不能解决东海油气田问题,但若能在能源需求上双方取得共识便有互惠之机。此外,环保、文化等领域的中日互惠早已是事实。
由此看来,中日试图确立的战略互惠关系也难逃中日间"政冷经热"的现实,日本图谋"正常化大国"的发展目标和中国的"大国崛起"使双方难以相互信任,缺乏互信基础的"互惠"能走多远?中日唯有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日:破冰?融冰?如履薄冰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冲入中国汽车市场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中国:"世界第一"情结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中国:新生代婚恋新潮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国面临巨大政治挑战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国长城""竞选""新世界七大奇迹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春运-中国式劫难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希拉克不满英语愤然退场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变化中的俄罗斯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苗条的法国人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华人电影的外热内冷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分析:美朝热络 中朝趋冷?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分析: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从“中国威胁”到“中国责任”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国清理煤矿“官股”未见积极回应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国当局警告豪华饭店会受袭击”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国证实首批人类禽流感病例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国官员:富人超生影响社会公平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中国 时尚劲吹超短风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中国动用五十万士兵和武警帮助抗雪灾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信息欺诈缘何频频出炉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透视:一个城市的诚信细节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哈尔滨断水危机公众基本平静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李肇星就松花江污染向俄罗斯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