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小学(高段)英语词汇的教学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38:03
《浅谈网络环境下小学(高段)英语词汇的教学模式》 [作者:韩智军 ]

浅谈网络环境下小学(高段)英语词汇的教学模式

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韩智军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开放性,资源性,交互性和共享性)已成为重要的教学媒体之一。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词汇教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演绎出更为丰富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本文将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小学(高段)英语词汇教学的理论来源、可行性以及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词汇教学 理论来源 可行性 操作模式 一.          引言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在小学高段的英语教学应达到二级目标,其中对“语言技能目标”在写的方面要求是“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即要求高段的小学生能在视角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定量的词汇等语言素材进行相应的书面表达,创造性的运用语言。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词汇教学,可以模拟创设真实的语用环境,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良好的英语写作水平,收到出乎意料的词汇教学效果,而且还会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素养。 二.          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理论来源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了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而且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不仅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角色,成为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的主动建构和英语写作能力的逐步提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词汇教学”不是单纯的为学词汇而学词汇,而是在一定情境意义下的英语词汇的学习和运用。 三.          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普及(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从而使丰富的internet教育资源促使了教育的飞速发展。我们只要利用Internet的WWW服务及电子邮件服务就可以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词汇教学的基本要求。这种模式是由教师将词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测等教学材料,编制成HTML文件,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浏览这些页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便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再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阅读一些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就像我们在学校图书馆中查找资料一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BBS或电子邮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通过BBS或电子邮件与其他学习者讨论交流。由此看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同时也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          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模式 为了便于理论的说明,笔者以《新标准英语》BOOK 8 Module 1 为例对网络环境下词汇教学模式的几个环节(教学目标的分析、信息资源的设计、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自主学习知识的重构、网络信息的交流)作以简单的阐释。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 在实施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词汇教学之前,作为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明确词汇教学目标,从而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词汇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模式来达到词汇的教与学。通过认真备课,笔者发现本模块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几个描述性形容词(fat,thin,tall,short,big,small,long,short)比较级句型的学习与运用。勿庸置疑,比较级句型的学习比较容易,即…-er + than +…结构,而几个形容词的比较级表达成为了教学的重点之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几个词汇不仅要求学生能听、能认读理解,还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拼写以及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基于如此的教学目标的分析,便确定了如下的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即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生活中真实的素材(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动画等),并运用以上词汇和句型对所收集的素材进行文字描述。 (二)信息资源的设计 信息资源的设计本是指确定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词汇教学中,信息资源的设计相当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此信息资源的便捷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是信息资源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因素。笔者在教学时常采用BBS(即电子公告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论坛)作为提供信息资源的主要载体。因为现在的BBS系统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如支持多种格式(如bmp,png,ppt,swf等等)资源的上传下载,在BBS上的任何用户都可以相互发电子邮件,都可以自由、平等、快速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本课中,笔者通过发帖子的手段以文字的方式给学生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上传了学生学习需要的CAI课件以及所需资源的网站(如在线翻译网站“银狐在线翻译”等)和搜索引擎(如常用的www.google.com 和 www.badu.com等)。 (三)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与“情境”相联系的,在实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从而达到对新知的建构。网络环境下的真实情境创设往往依靠于我们教师的Web课件(包括web quest等)或CAI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本课中,笔者上传的课件内容全都是学生照片和学习用具,并用它们来学习fatter, thinner, bigger, smaller, longer, shorter 等形容词的比较级和相关句型。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但使学生学习起来有真实感,并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习印象,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自主学习知识的重构 以上是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词汇教学所要准备的前期工作,接下来是学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部分信息资源和internet的大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并完成学习任务的阶段。在本课中,每一位同学都在网上收集了大量各式各样的图片,也不少部分同学上传了一些自己制作的flash动画,每一幅作品下面都配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如,The blue T-shirt is bigger than the red one. This ruler is longer than that pen.当看到学生的一幅幅作品时,我才真正的感受到网络环境下的词汇学习的巨大的魅力。试问,难到他们仅仅只学到的是一个个干瘪的词汇吗? (五)网络信息的交流 网络信息的交流,是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交流手段,也是学生协作学习的重要方式。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发e-mail或通过BBS系统这个平台来达到这一目的。它们的特点是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也可以进行在线聊天式的交流和对话。在本课中,有自信的同学把作品直接发在论坛上,让大家欣赏自己的“杰作”,也有同学把自认为“不怎么样”的作品发到我的邮箱里,请求我“指正”。有时我在想,难道这不是一种更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方式吗?网络真是“魅力”无穷啊! (六)学习效果的评价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有如下特点:形式多、方便快捷、内容丰富。我们可以简单的归纳如下: 1、  利用web quest 以出题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词汇的学习情况,电脑可以自动完成所有数据统计。这可以算是一种便捷的方式。 2、  利用CAI,我们可以自己编制具有一定判断功能、交互性强而且又具有趣味性的词汇学习游戏,如现流行的auhtorware 和 flash软件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3、  如学生的作业是以e-mail形式提交的,我们则可以将学生的作业copy下来,用不同颜色的字或不一样字体进行批改,并可以给学生进行下评语式的评价。然后再把学生的作业以回复邮件的方式返还给学生。 4、  学生的作业以BBS平台方式展示出来,那就更方便了,直接以回复帖子的方式给予评价就可以了。 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常规的评语式评价、可以是等级式评价、也可以是奖励式评价(如完成得好的同学发贺卡、发祝贺信或者发一些小游戏等。如采用的BBS论坛,还可以给学生加分,提高“威望值”或“等级”等等)。总之可以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以适应于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达到评价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开放性,资源性,交互性,共享性)已成为重要的教学媒体之一。把现代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这点上已成为毋庸置疑的实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词汇教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演绎出更为丰富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英语词汇教学,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现代信息素养和新的学习策略,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附:词汇教学模式流程图

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资源设计 词汇教学情境创设 网络信息交流 学习效果评价 自主学习知识的重构


主要参考文献: 1、祝智庭 《因特网教育资源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3月 2、孙杰远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7 3、申瑞民、陈巍,“DISCUSSION——一个基于WWW的面向远程教育的师生讨论系统”,GCCCE’97 论文集,P304-309。 4、 余胜泉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