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志:台湾的民主与社会不平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19:20

张铁志:台湾的民主与社会不平等

2010年09月11日08:06南方网张铁志我要评论(17) 字号:T|T

张铁志 台湾媒体人

八月底,台湾政府部门公布几个数据,显示台湾的社会贫富差距已经到达历史新高。

一是“行政院”主计处的家庭收支调查报告指出,台湾最高与最低五等分家庭可支配所得的差距从2000年的6.57倍扩大至2009年的8.22倍,创历史新高;“财政部”数字则显示,最富有5%与最穷5%的所得差距,从1998年的33倍增加至2008年的66倍,也是历史新高。“内政部”的贫穷家庭统计则是截至今年第二季共有10.8万户,贫穷人数达26万多人,都是新高。

当所有媒体都对此提出严重呼吁时,马英九却表示“台湾其实表现不算太差”,所有“财经首长”也都强调台湾所得分配不均并不严重。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台湾或许不算严重,但是所得分配不断恶化的趋势却是不能如此被合理化。

仔细观察贫富差距的原因,首先,所得分配与GDP的初次分配密切相关。台湾受雇者报酬占GDP比例在1990年达到51.4%的战后史上高点,然后于1995年起一路往下,到2007年已降至44.5%的历年最低,显然一般受雇者没有享受经济成长的果实。此外,十年来,最低所得组平均可支配所得从27.5万元降为22.2万元,不增反减,并退步到1991年水平。

如果考虑政府转移的二次分配因素之后,2009年所得差距自8.22倍降为6.34倍,但其中九成以上都是来自于社会福利支出的贡献,租税效果不到一成。

税制问题可说正是台湾贫富不均的核心。因为合理公平的赋税是一个社会财富重分配的重要政策工具,但是在台湾,个人海外所得、证券及土地交易所得等资本利得都不必缴税。在2005年,全台最高所得的四十个富豪中,有八人完全不用缴税,有15人只需缴纳1%的税率。台湾的租税负担率不但低于最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美国,也在2000年后低于同为四小龙的韩国。这是台湾民主化许诺的失落。

理论上,民主化后应该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平等。因为威权时期被压制的工会和各种弱势团体可以起身争取利益,所以政府应有更多偏重于弱势的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选民收入低于人民的平均收入(因为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享有大量财富),所以选民会支持一定程度的财富重分配。二十世纪初欧洲福利国家的建立正是因为工人获得普选权的结果。

在台湾,从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老人年金或是全民健保等政策,确实反映了民主化的平等化逻辑。但是另一方面,贫富差距也日益扩大。从1993年到2003年十年间,测量平等的基尼系数从31.32%增加到33.8%。金字塔顶端5%的所得与最底端5%的所得相比,在1998年为32倍,到了2003年增加为51倍。

台湾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除了一般所谓产业转型、工厂外移等经济因素外,也不能忽视政治的影响,尤其在税制改革问题上,没有形成民众的动力。这有几个原因:

第一是金权政治。当民主化赋予弱势团体和工人力量时,特殊利益团体和资本家也对政治有更大的影响力,尤其台湾并没有良好的金权政治规范。台湾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减税政治可以清楚看到这些资本家的政治运作。

第二,过去唯经济成长至上的发展主义,不仅形塑经济官僚的意识形态,也深深影响民众态度。所以民众并不愿意为了平等分配而牺牲经济成长。

第三,主张民主会促进阶层平等的一个理论假设是,中间选民的偏好会引导政策,但前提是选举只有单面向的议题。亦即如果选举只有重分配这个议题,那么中间收入选民会支持税制进行更大程度的重分配。但如果选举中除了经济议题外,还有另一个面向(例如宗教或种族),而且选民通常更关切后者,中下阶层选民就不一定会支持更重视重分配的政策(或政党),而会更依据非经济议题的立场投票。这正是台湾的情形:族群认同或“统独”议题比阶级议题更主导了政治竞争,所以中下阶级不会去汇集表达对他们经济利益更有益的政策。台湾的民主没有带来更大的社会平等并不是民主本身的问题,而是相关的制度、价值也都需要进一步改革,这是无可回避的挑战。

我要评论(17)

相关阅读:

·张铁志:面向大陆的两种可能:陈文茜与龙应台 2010.08.22
·张铁志:台湾公民抗争的喜剧与悲剧 2010.08.07
·张铁志:台北花博的华丽与空虚 2010.07.24
·张铁志:台湾劳工的自主力量 2010.06.24
·张铁志:政党轮替两周年,反思台湾民主 2010.05.26
·张铁志:环境运动也是一种民主实践 2010.05.14
·张铁志:无壳蜗牛与台湾民主 2010.04.06
·张铁志:台湾的官商资本主义 201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