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交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49:52
人们在旅途中惊叹高山之巍峨﹑海浪之汹涌﹑河流之绵延﹑大洋之浩瀚﹐甚或斗转星移的运行也足已让人浮想联翩…人们去唯独没把好奇的目光投向自己。
——圣·奥股斯丁
在生与死的路途中,你必须做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这段旅途中,无法从知识﹑体验或记忆中获得心灵的慰藉。我们必须净空思想,放下一切为了寻求安稳竭尽所能去拥护的东西;用善行与信仰回报养育了我们的社会。这一切,要求我们带着纯净的灵魂,独自前行。
——克里希那穆提
当人即将走到生命尽头,就再也不能像往常那样否认死亡了。有些人会把他们的精力和关注转向死亡,从生活中隐退。在此期间,他们往往更为疏远家人和朋友,对社交漠不关心,深深地陷入自我的世界里。他们好像游离在现实与幻想的世界之间。有时,某个患者的目光会穿透站在他面前的人,似乎是在与不可见的事物沟通。必须指出,对于患者来说,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并不可怕。事实上,恰恰是那些虚幻的存在能够给患者带来慰藉。
从医学角度看,这些感知是大脑缺氧和体内新陈代谢过程的改变所造成的。然而,物理解释仅仅是真相的一部分。对于濒死的人而言,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另一个世界并非幻觉,它就像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一样真实。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无法体会到那种感知,就用所谓的“医学解释”来否定亲眼所见的一切。
“万物皆为一。”当患者不再将生与死划归为两个独立的阵营,而真正去体验两者的和谐统一时,他们的世界会变得完满,可能就此获得了开启未知世界的钥匙。
玛格丽特是一位年迈的女士,乳腺癌已经把她推到了死亡的边缘。第一次接受临终关怀时,玛格丽特谈到死亡就是一次彻底的终结,死后所有东西都将不复存在。随着卧病在床的日子越来越长,玛格丽特独处的时间也与日俱增。玛格丽特平时是一个很外向的人,现在却突然渴望独处。她的身体日渐虚弱,而且常常会进入昏迷状态。玛格丽特的家人注意到,当她处于半昏迷状态时,她的嘴唇一直在动,一直在对着空气无声细语。有一次,玛格丽特又陷入了轻度昏迷,护理人员开始轻轻地叫着她的名字,“玛格丽特,玛格丽特,你能听到我说话吗?”玛格丽特睁开眼,用她那微弱的眼神直视着护理人员身后的空间,回答道:“玛格丽特现在不在这里。她的朋友把她带走了。她很快就会回来的。”几分钟后,她的眼神变得比较清澈了,她开始跟护理人员谈论关于“回家”的事情。两个小时后,玛格丽特就平静而安详地离开了。
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是:该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影像?如果将生命的整体分割为相互对立的部分,会引发一系列的混乱。为此,我们需要抗争由分割带来的痛苦,我们也会退缩、产生分裂,以求免受任何侵扰。敌意、愤怒、自私、欺骗和其他负面的心理都将我们挡在了心灵的门外。我们以为治愈的良方就是将一切置之度外,就像需要一个堡垒抵御外在的危险一样。于是这个世界变得处处与我们作对。我们变成了自己最憎恶的敌人。
其实,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重新找回人类的本性,从而治愈心灵的创伤。这些策略不仅适用于那些濒死的患者,健康的人们同样可以从中获益。人们性格中的各个层面都需要和谐,它们共存于意识之中。就像濒临死亡的患者放弃了与死亡的对抗而得到抚慰一样,我们也应该停止那种由想象所创造的苦苦挣扎。诚如荣格所言,回归本性不是做好人或者做坏人的问题,而是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问题。既然我们拥有完整的一切,何不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呢?
人性包含有一整套心理机制,它每时每刻都在展现自我。在当前这一刻,“我”是统一的整体:不满溢,也不缺失。统一的整体意味着尊重所有心理特质在当前的共存。而一旦做到这一点,用来维持分裂状态的能量就可以施展在更具创意的地方。生与死因而回到了最初和谐共处的状态。
肯德尔是一名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他长久以来都在与自己的过去纠缠。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肯德尔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还从肉体和精神上折磨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现在的肯德尔怀有深深的罪恶感和恐惧,他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泣,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向临终关怀中心的牧师忏悔,祈求得到上帝的宽恕。然而,即便是在这种自我忏悔的过程中,要是家人在照顾他时犯了一个小错误,他依然会大发雷霆。这些怒火的爆发又会让肯德尔跌入更痛苦的自我折磨之中。
有一次,肯德尔突然进入重度昏迷状态。所有人都以为他快死了。三天后,肯德尔竟然醒了过来,而且神志非常清醒。大家都觉得肯德尔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他看起来是那么平和而放松。肯德尔说,他已经厌倦了痛恨自己,他要让自己全身心地去迎接死亡。
谁能知道昏迷之中的肯德尔经历了什么呢?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分裂的家庭是不能持久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分裂的心灵是不能持久的。重要的是,他找到了那种和谐统一的意识,心灵的幻象也烟消云散了。
我们看到很多濒临死亡的人会露出心满意足的表情。他们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最根本的善存在于完整的生命之中。当某个事物能涵纳一切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势力可以跟它作对了,它因此得以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摘自:《聆听》
作者:罗德尼•史密斯
深圳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