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钱和钱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账户(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02:15

第1章 钱和钱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账户(11)

选择字号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以忘记成本?

比较“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象和支付隔离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在前者情况下,人们会将成本和收益进行严格的对照管理,而在后者情况下,成本和收益的管理则几乎是完全分离的。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经济现象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在消费过程的一开始还能直接对比成本和收益,后来就渐渐忘记了成本的存在,因而产生了支付隔离现象,行为经济学家将这个过程称之为支付贬值。

行为经济学家为了证实支付贬值效应,曾进行过如下实验。

以不同的价格向学校里三个专业的学生发售相同的电影季票,价格分别为全价、九折和七折,然后分别观察这三个专业的学生去看电影的频率。结果发现,在发售季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那些买全价季票的学生去看电影的次数比那些买折扣季票的学生看电影的次数明显要多。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三个专业的学生看电影的次数则渐渐趋于相近。到了季度末的时候,他们去看电影的频率已经没有什么明显差别了。

支付贬值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学期一开始,由于存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效应,学生们会把看电影的次数跟自己用来买季票的支出对应起来。为了“弥补”自己的成本,那些花费较多钱买票的学生会频繁地去看电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支付贬值效应的存在,人们渐渐忘记了成本的存在,通过看电影来弥补自己成本的倾向就不那么明显了。到了季度末,所有的学生都不怎么看电影了。也就是说,这时,学生们已经忽略了电影季票的本来成本,觉得没必要为了弥补它而去看电影了。此时,在学生们心理上“支付隔离”效应已经占了主导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支付贬值效应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各种健身俱乐部的年卡制度。通常,人们都是抱着天天去俱乐部锻炼身体的“美好愿望”购买的年卡,而且在购买之初,因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效应的存在,也确实为了弥补成本而经常去参加健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支付贬值现象开始慢慢显现,人们渐渐忽视了曾经支付的成本,所以去健身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自己的年卡过期了,但是身体还是要锻炼的,于是又跑到俱乐部购买了年卡,开始了又一个循环。

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支付隔离、支付贬值的效果,那就是下表所示之大学生收入来源与模式分析。

收入来源收入模式

家庭

每月定额

随意或协议拨付

自筹家教收入、打工工资等

社会资助助学金、奖学金等

不同的收入来源和模式会对学生的消费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每月从家庭拿到定额的学生更有储蓄的意识;学生拿到奖学金后可能立刻去消费,拿到工资却视若珍宝

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一旦获得了收入,个人就面对着确定的预算约束,消费多少取决于反映消费 储蓄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人的满足度是一样的。无差异曲线越远离原点,满足度越高,因此,理性的人希望自己的无差异曲线越高越好。与该预算约束线预算线是基于一个人所有准备消费掉的钱来算的。同一条线表示同一个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线就越远离原点。但受制于消费能力,人只能达到预算线内的各种组合。的切

点现在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一个人只能在预算线的限度内消费,但他却想达到越高的无差异曲线,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个点只有在预算线上才可能是最佳点。那么预算线上哪一点可以达到最高的效用呢?答案是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点,只有那点是既满足在预算线内,又离原点最远。

图中有三条无差异曲线与一条预算约束线,C、D、E点给消费带来的效用满足相同。C、D点在U1 上,E点在U3 上, C、E、D三点都在AB这条预算约束线上。但C与D花费与E点花费相同,E点的满足成本低。两条线在E点上相切,在切点E时,消费者在既定条件下,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