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钱和钱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账户(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2:24:09

第1章 钱和钱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账户(10)

选择字号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3〗第二个实验

〖3〗A(买200元的)B(买50元的)C(开封藏酒)总计

第一个

实验

A

(买200元的)37%8%55%100%

B

(买50元的)9%52%39%100%

总计29%20%51%100%

原计划买贵的200元一瓶的酒的人中,若家里有藏酒,55%的人会直接开封;原计划买便宜的50元一瓶的人中,若家里有藏酒,也有39%的人会直接开封。

这一实验间接地反映了人们对于商品成本的认识: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做到与传统经济学家或经济学者的思维一致 他们考虑的并不是机会成本。

这里我们主要关注那些原计划买便宜的50元一瓶的、却在家里有藏酒时选择直接开封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开封藏酒的成本并不是200元,而可能是40元+利息、40元、0,甚至-160元,才会让他们认为是划算的。

他们的决策涉及心理账户决策中预付商品、沉没成本与支付贬值的问题。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一下行为经济学中的这几个重要概念。

对于预付商品来讲,在进行之后的决策时,沉没成本是不应该被考虑在内的,但事实上它总是会在人们心里逗留一段时间。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可能会认为开封藏酒成本是40元、40元+利息。如果考虑到市价,可能认为是-160元。随着时间流逝,先前的消费逐渐变得无关紧要,支付贬值又出现了:人们把最初的购买看成一项投资,所以当开封喝之前购买的酒时,潜意识里就会觉得那些酒是不要钱的,因此有人可能认为开封藏酒成本是0,甚至是-200元。

综上所述,支付隔离现象 预付的过程把付费行为与消费行为隔离了 的存在,在感觉上减少了商品成本,机会成本也没有被正确地纳入考虑。

本章第一节中所讲的信用卡的例子,就是利用了支付隔离的原理,从而大大促进了人们的消费行为。

读者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要去买一张票价为70元的演出票,但演出因为天气原因临时取消了,于是,你很有可能会用50元钱和同学出去吃一顿,而且还觉得自己“赚”了20元钱,这种心理就是源自心理账户带来的支付隔离。我们将预期在未来某个时点花出去的钱提前划在一个特殊账户中,并且将这个账户中的钱看成是“准花销”。这笔钱实际上并没有花出去时,就摇身一变,成了“白给”的钱,对它的消费就会变得更加不节制。

“准花销”账户揭示的人们这种非理性经济行为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虽然看上去非常自欺欺人,但是人们经常用这种想法为自己找继续消费的理由。

回到海南岛旅游的例子上,如果人们提前预付了旅游款,由于支付隔离的作用,他们已经不需担心成本问题,在享受旅游过程时往往觉得这整个过程是免费的;如果选择拖后付款,他们在消费旅游产品的时候往往会想:“我现在快活了,可完事之后还得给现在的快活还债。”于是,延后支付的成本会对现在的收益产生影响,即给人们的快乐打了个折扣。所以,从心理账户的角度,综合来看这两种支付方式,人们选择提前付款也就不足为怪了。

现实生活中,支付隔离的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自助餐。一般来说,一顿自助餐的花费比在一家普通餐馆吃一顿饭要贵不少,但去自助餐馆消费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助餐消费很好地利用了支付隔离的原理 由于提前预付了饭款,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认为什么都是免费的,增加了自己消费的快乐,忽视了原先因为支付饭款而造成的痛苦。

支付隔离的现象不仅存在于预付款的过程之中,延后付款的过程中也存在支付隔离现象。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那样,人们喜欢用信用卡消费,不仅仅因为信用卡上的钱的心理价值比较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由于用信用卡消费的购买过程和付款过程是分开的,这样就造成了支付隔离现象,使人们容易忽视商品本来的成本。

什么情况下,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