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钱和钱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账户(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6:31:45

第1章 钱和钱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账户(9)

选择字号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后,你先随旅行团赴海南游玩,然后在旅游结束后的6个月里,你需要每月向旅游公司支付400元。

上面两个题目是完全等价的:都是要为一件价值2400元的商品(或服务)付款并选择适当的付款方式。也就是说,按照理性的分析方式,人们在选择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时应当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差别。

但结果表明,在实验一里,大部分的人选择了付款方式B;而在实验二里,大部分的人选择了付款方式A。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进行心理账户的收支管理时,总是喜欢将消费的成本与收益直接对应起来,即所谓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原则。买电冰箱时,大部分人选择付款方式B,就是因为这种付款方式能够让人们将购买电冰箱的成本和收益直接对应起来 电冰箱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能够带给人们好处,这样人们在使用电冰箱的过程中,每为电冰箱支付一笔钱,总是会觉得物有所值。

类似的实验还有:假设现在有一家酒店,因为正常经营的需求,需要进行一次装修,装修的过程要用4年。现在有两种付款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年利率12%,3年还清贷款;另一种是年利率11%,15年还清贷款。从成本核算上来说,第二种付款方式要比第一种付款方式更为经济。但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的人(包括大部分正在读MBA的学生),都选择了第一种付款方式。其中的原因就是,人们都希望能将成本和收益直接对应起来进行管理,以简化思维过程。

但是,很多情况下,消费的成本和收益往往是分开的。前面实验中,去海南岛旅游费用的支付和旅游过程的享受是完全分开的,无法将成本和收益进行直接对应,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如何进行判断呢?

支付隔离:行为经济学认为,当人们无法将成本和收益进行直接对应的时候,就会产生“支付隔离”现象。支付隔离的现象会给人们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会在主观上认为商品的价格减少了。

为了证实“支付隔离”现象,曾有行为经济学家进行过这样的实验。

假设5年前,你花20块钱买了一瓶酒,现在这瓶酒的市场价格已经涨到了75块钱,那么,如果你现在要喝这瓶酒,你认为这瓶酒的成本是多少?

这位经济学家给出了5个选项,实验参与者的选择比例如下表所示:

你认为的成本是多少

(单位:元)没有成本2020+利息75赚了55

选择比例(%)30%18%7%20%25%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正确答案应当是75块钱,但由于购买过程和消费过程之间被隔开了,人们无法将消费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直接对应,于是就产生了支付隔离现象。这个现象之下,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自己的消费是免费的甚至赚了的!

还有一个相似的红酒实验,问卷问题如下:

过年聚会,家里来了一位爱好喝红酒的朋友,你去买红酒时发现只有两种选择,你会:

A、购买1992年产的200元一瓶的;

B、购买2001年产的50元一瓶的。

其他情况与上题相同,但你过去曾花40元购买一瓶同样的1992年的红酒,贮藏至今,你会:

A、购买1992年产的200元一瓶的;

B、购买2001年产的50元一瓶的;

C、开封贮藏的1992年红酒。

传统经济学预测的结果是:理性人考虑机会成本,购买红酒的机会成本是200元或50元,而开封藏酒的机会成本是200元。第一个实验中,如果被试者认为200元的红酒带来的净效用超过50元的,他就会购买200元的。如果家里有藏酒,是否开封决定于他去购买的成本,以及他对1992年红酒增值的速度是否超过一般投资的猜测。第一个实验中如果被试者认为50元的红酒带来的净效用更大,即便家里有藏酒他也不会开封,因为藏酒的机会成本是200元而不是购买时的40元或40元+利息。

实际统计结果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