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3日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23:28

2009年8月23日

《论语》学习 2009-08-23 08:30:22 阅读10 评论0   字号: 订阅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李里先生在《论语讲义》八佾第三中的解释: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广义上指少数民族。而我国古代所谓的夷狄,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更主要是指中原以外没有被中华文化所化的各族。在凡是没有被中华文化所化的地方,就称为夷狄,而被中华文化所化了的,就称为华夏。古代,东边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西边的称为西戎,南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南蛮,北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北狄,中间的就叫中华、华夏。华夏居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中间,所以又称为中华。当时的中华文化是整个东方文化的中心,是亚洲的中央之国,四方都以中国为中央。到汉唐的时候,中华是世界的中央之国,万国来朝。这里我顺便讲讲为什么称华夏。

你们看“华”字的象形文字“”,这也是“花”的象形文字,华者,花也,华就是花。花有花纹的意思,三皇五帝中的黄帝,他的夫人叫嫘祖,嫘祖就是我们四川盐亭县人。嫘祖首创抽丝织绸,制作衣裳。华夏族在很早的时候就穿上了有纹彩的衣裳。在其他的少数民族还是赤身裸体的时候,我们已经是纹彩飞扬了。所以称华。什么是夏呢?“夏”的象形文字是“”,像什么呢,像人戴着面具在跳舞。歌舞是礼乐的载体,华夏族是最早懂得礼乐的民族,那些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还在茹毛饮血的时候,华夏族就已经懂得戴上面具载歌载舞,懂得礼乐了。《左传》里讲:“有衣冠之美谓之华,有礼乐之美谓之夏。”有衣裳,懂得唱歌跳舞,表明我们已经被文所化,所以华夏又有文化的意思。我们国家是以文化立国的国家。我们是华夏子孙,应该以此为自豪。华夏子孙是被文所化的,不是野蛮的,按照儒家的话来讲,华夏华夏,要名副其实,就是华夏人要有华夏人的样子。但是现在我们的华夏子孙,许多人已经不像华夏子孙了。出口成“脏”,公众场合赤膊,穿拖鞋,还像华夏子孙吗?

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东夷西羌都有国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里为什么称“诸夏”呢?因为当时的华夏民族,变成了很多小的诸侯国,因而叫诸夏。这里的“亡”,注意“亡”读wú,它的象形文字是“”,读yǐng,上边一个“”,左边“”表示隐蔽的地方,就是一个人走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就消亡了,这就是“亡”字的本意。“亡”就是看不见了,引申为无,看不见就没有了。孔子说夷狄都有国君,而周朝的周天子,却名存实亡。这里并不是说周朝没有国君,而是君不君,天子不像天子,诸侯都不听他的,成了一个摆设。孔子的意思是连那些没有开化的、没有被教化的民族都有国君,不像我们华夏,简直连国君都没有了。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层的感叹和批判。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八佾第三中的解释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过去所谓夷狄,就是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孔子的思想是以文化为中心,凡没有文化的,称为夷狄,因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四种族在当时是没有文化,非常野蛮。中国则称中夏、中原,是有文化的。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主、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

    所以我们知道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无前例。所以对于文化重建的工作,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太重大了,绝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送掉。这是很重要的,像孔子在这里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夏朝虽然亡了,成了历史的名词,但夏朝的文化,一直流传下来,现在我们也还接受。譬如过年,我们喜欢过阳历年还是阴历年呢?凭心而论,还是喜欢过农历年。对阳历年,那是不得不过的。阴历年就是夏历,是夏朝留下来的文化。很多很多我们现在的文化,还是夏朝的文化。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政权的存在而没有文化的精神,那有什么用呢?因此文化精神一定要建立。


杨伯峻《论语译注·八佾第三·5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⑴諸夏之亡⑵也。”

【譯文】孔子説:“文化落後國家雖然有個君主,還不如中國没有君主哩。”

【注釋】⑴夷狄有君……亡也——楊遇夫先生《論語疏證》説,夷狄有君指楚莊王、吴王闔廬等。君是賢明之君。句意是夷狄還有賢明之君,不像中原諸國却没有。説亦可通。⑵亡——同“無”。在《論語》中,“亡”下不用賓語,“無”下必有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