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2日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17:20

2009年8月12日

《论语》学习 2009-08-12 16:22:31 阅读12 评论0   字号: 订阅

    
 李里《论语讲义·为政篇第二·3》摘记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是接着诗来讲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先用诗来教化民众,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这一句就是讲礼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意思同“导”字,引导,用政令来引导老百姓;“齐之以刑”,用刑法来整顿老百姓;“民免而无耻”,老百姓不犯法,但没有羞耻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是害怕一系列的严刑酷法。比如这一班的同学,命令你们不准出教室,出教室者格杀毋论。这样一来,谁还敢出教室?即使想出去也不敢出去,门口不是枪炮就是刀,一出去就要杀你,你哪里还敢出去?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你不想出去啊,只是你不敢而已,一旦有机会,你还是想溜出去,想从窗子爬出去,想变成鸟飞出去。所以孔子说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如果用道德引导你们,用礼仪约束你们,这个时候即使你想做坏事,你也会自己约束自己,这时不是因为怕,而是不愿意。“有耻且格”,“格”当格除讲,就能格除你自己心里边那些不纯正的思想。比如,只跟你说不准你出去,你就想不通,为什么不准我出去啊,我就想出去。但是来了一个人,循循善诱地给大家讲,不让你们出去是为你们好,现在外边全是非典病人,又闹禽流感,或者瘟疫,这里才是净土,你们出去了就要染病,所以不要出去。对你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这个道理给你们讲通了,这下子,叫你们出去,你们都不出去了。你还敢出去吗?撵你出去,你都不出去。这就叫“有耻且格”。要从内心里边去引导他,而不是强制他。这就是儒家最了不起的地方,这也正是儒家与法家最不同之处。上古时候“刑不上大夫”,刑法是针对普通老百姓的,对大夫以上的人是用礼来治理。法家是把对老百姓的法普及大夫以上,实际上就是把高的降低;而孔子是把对大夫的礼用于治理老百姓,就是把老百姓的思想提高。真正要治理天下,不是靠堵,堵是堵不住的,要靠疏通。不准你出去,不给你讲道理,你就老想出去;把道理给你说清楚了,把你教化通了,逼你你都不出去了。用德行、礼仪来教化众生的话,众生自然而然地就不会去做坏事。这就是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教育小孩子,你光是不准他这样,不准他那样,他始终还是搞不明白,但如果你告诉他为什么能这样、不能那样,他想通了,他自己就不会做不准做的事情,这就是明理。所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百姓就有了羞耻心,想做坏事都不会做了,这就是引导的作用。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不会犯法的,因为法律是底线,他自身道德的约束力高于法律,怎么还会犯法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3》摘记

 

 

2.3子曰:“道⑴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⑵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⑶。”

【譯文】孔子説:“用政法來誘導他們,使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却没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誘導他們,使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注釋】⑴道——有人把它看成“道千乘之國”的“道”一樣,治理的意思。也有人把它看成“導”字,引導的意思,我取後一説。⑵免——先秦古書若單用一個“免”字,一般都是“免罪”、“免刑”、“免禍”的意思。⑶格——這個字的意義本來很多,在這裏有把它解爲“來”的,也有解爲“至”的,還有解爲“正”的,更有寫作“恪”,解爲“敬”的。這些不同的講解都未必符合孔子原意。《禮記·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遯心。”這話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釋,較爲可信。此處“格心”和“遯心”相對成文,“遯”卽“遁”字,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應該是親近、歸服、嚮往,所以用“人心歸服”來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