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的宿命(二)---农发行又走到了该转身的路口-仙客来 - 新浪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4:49

  
2006-04-29 13:47:16
大中小
农发行又走到了该转身的路口
一、“马尾巴的功能”在变换过程中。
在一部老电影里,葛存壮老爷子扮演一位老教授,他在给学生讲马尾巴的功能时,被一头耕牛的叫声打断,教授很是愤怒,弃课而走,以至于马尾巴到底是干什么用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前几天,一位农民工告诉我,马屁股容易受到豺狼的攻击,受伤后如果没有马尾巴驱赶蚊蝇,伤口就会生蛆腐烂。我问:没有伤口时它做什么用?民工眜我一眼,意思是:城里人连这都不懂。赶牛虻用呗,不让它吸马屁股、马脊梁、马肚皮的血。
我们的政府是社会经济的马头,工商业是前腿,而农业是马的脊梁、肚皮和后腿,它支撑着工商业的发展,消化其发展的成果。国家这匹马若要跑起来,马的前躯和后身必须同时健壮才行。农发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生出的一缕马尾,在保护国家的伤口上,尽责尽力,埋头苦干,既有功劳,也有苦劳。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马屁股(农业)先健壮起来,推着前腿走路。价格双轨制后,由于在粮棉流通企业内部,政策性与商业性并存,加上相应制度安排未跟上,政策落实不到位,新的矛盾转化为对政策性资金的侵蚀,出现给农民打白条现象,马屁股上出现伤口。于是,农发行这缕马尾出世,开始了为国家护粮护棉的工作。十年过去了,随着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粮棉流通企业财务挂账补贴政策的落实,这个矛盾渐行解决,伤口开始愈合,但马屁股比起十年前,依然是瘦弱不堪,然而,马尾巴并没有被赋予新的功能,农发行开始不知所措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农发行十二年来生命历程吧: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建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时粮棉流通企业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的行为已经漫延全国,给农民打白条的问题成为社会问题。当时的情景是,专业银行从讲政治角度出发,把资金贷给垄断性经营的国有粮棉流通企业,企业收购农民的粮食和棉花出售后,大量回笼资金不偿还银行贷款,而用于其它支出,主要是新上附营业务项目、人员费用、建宿舍和楼堂馆所及消费性支出。来年再收购时,就给农民打白条,或倒逼银行继续贷款。
1994年4月19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通知》,公布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组建方案》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成立总行,省以下农业银行设立农发行帐务,成立代理科室,全面代理农发行信贷和财会业务。随后,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将有关农业政策性信贷资产与负债划转农发行(代理行农业银行)。
1994年8月至1995初完成组建省级农发行,业务仍由农业银行代理。
1997年初农发行完成组建市、县级机构工作,业务开始自营。
至此,四级农发行机构建立起来,才真正开始履行它的使命。
国务院在农发行章程中明确其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规定了十项业务范围:包括粮、棉、油、肉、糖的储备、调销贷款;棉花加工企业贷款;扶贫贴息贷款;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贷款;贫困县县办工业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国家确定的小型农、林、牧、水利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业务。这时农发行的经营战略是“以封闭管理为基础,以农业开发为发展方向 ”。
1998年以后,中央要求农发行将涉及粮棉收储以外的贷款,全部划转到农业银行(但划转工作并不顺利,大量粮棉收储企业的附营业务贷款没有划出,企业失去供血机制,形成农发行的历史包袱),农发行只负责粮棉收储贷款的封闭管理工作,通俗的讲就是农发行必须做到“国有粮棉收储企业,购入一斤粮棉,农发行给一斤粮棉的钱,企业销售一斤,就必须收回一斤粮棉的贷款和利息”。为了看住库存,农发行人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展了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使用仓单管理、仓库加锁、三天查一次库、雇佣线人等战术手段,涌现了许多即感人又让人心痛的故事。为阻止“偷卖”粮食,有的农发行人躺在运粮的车轮底下,不让运粮车开走;有的被人非法羁押;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的中空仓,在农发行粮食“监管”时,时常真实再现。即便这样,依然防不胜防。出现短库,板子就会打在农发行身上,地方政府往往以稳定、以为地方着想等名义,袒护粮食企业,其负责人可以易地做官,甚至升迁,农发行人确逃脱不了上级的处理,媒体的责备,窃者逍遥,警察入狱。评心而论,如果没有农发行,国家原有的几千亿粮棉收购资金,早已损失殆尽,并由国家财政全部承担,而为保证粮食安全,国家还要多发几千亿货币,这些是局外人体会不到的。
随后,国家相继开始粮棉企业的财务挂账工作,将过去财政对企业的欠账进行认定,把企业的相关债务转移落实到各级财政身上。1999年棉花政策性挂账落实后,市场首先放开,棉花收购企业也较快完成了市场化改革。2004年以后,中央开始了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到目前,对政策因素产生的粮食财务挂账,于2005年底基本得到落实,债务从企业转移到财政,而粮食企业的市场化转制过程正在进行。
与粮棉流通企业改革的同时,中央开始考虑农发行的改革问题。2004年7月7日国务院57次常务会议,对农发行职能调整问题提出要求:一是坚持做好粮棉油储备贷款的供应和封闭管理。再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审慎调整业务范围,暂不开办扶贫开发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业务。二是要严格区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两类业务要分类管理,分别考核。三是农发行要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减少行政色彩,按照现代银行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降低财务成本,提高效益,防范化解风险
会议精神表明了中央政府对农发行的认识定位,认为当时农发行促进粮食企业改革的阶段性工作没有彻底结束,希望善始善终;农发行应做的工作有很多,但暂时不要做,要先练好内功,按现代银行要求提高管理水平;还怕无补贴的业务成本,侵占财政补贴,推己及人,对待各级财政之间,也要责任分明,不得混淆,不要重蹈专业银行代理政策性业务的覆辙。
农发行练内功,要有所依托,于是2005年银监委批准农发行开办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贷款,有关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业务开始试点。在农业产业链中,这个环节市场化程度最高,最接近最终消费者,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关系。对农发行来说,这是一次高难度转身,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农发行要想得到风险低的优质客户,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必须遵循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处理好客户关系,更好地帮客户创造价值,为此,必须建立高效率的工作流程,健全能支持流程的组织结构、制定组织和个人的各项行为规范,培养适合组织各部位的工作人员。
实际上,自1994年成立以来,农发行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保证了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解决了国有粮棉流通企业给农民打白条的问题;二是通过收购资金封闭管理或封闭运行,有效减少了粮棉企业的挤占挪用,保证国家的粮棉安全,促进了粮棉油企业的改革。
12年来,农发行在自己的领域,在社会改革转轨时期,代表中央政府,在对粮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服务,甚至是斗争中,艰苦锤炼,日渐成熟。近两年来,农发行完成了IT系统的升级,实现了核算数据大集中;建立了以效益和风险控制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加强了现代银行知识培训;修订了大量的相关制度;聘请国际知名的咨询机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咨询。面对新的挑战,农发行的自信心逐渐建立,充满活力的局面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