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的宿命(一)-- 农发行的生存空间有多大?-仙客来 - 新浪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46:05
农发行的宿命(一)-- 农发行的生存空间有多大?     2006-04-29 13:22:20 大 中 小

听人讲了一个故事。

国家养了一匹狼,没有足够的食物给它,非常饥饿。但是,国家又把一块鲜肉放在它嘴里,只让含着,不准吃。为了怕它一时失控吃掉这块肉,国家让一个仆人,把手伸进它嘴里,抓住肉。这只手只能在狼嘴里放着,不准将肉拿出来。因为手被咬出了血,主人责打他“这只没用的手,早晚给你砍下来”,狼也狠狠地盯着他说“这只多管闲事的手,早晚我要吃掉它”。狼是改革前、和改革中的国家粮食部门,抓住肉的是农发行。为了保住国家粮棉库存,上下埋怨,遍体鳞伤,农发行难道真是个没人爱的仆人吗?

农发行是被栓住腿,又被埋怨跑不快的人。为什么国家培育起农发行,又严格限制它,不让它去作农民和国家急需、农发行有能力承担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是农发行自身存在惰性,不愿意发展新业务?还是农发行缺乏能力?是中央不信任,不敢放手?还是时机不成熟、社会不需要?些许困惑在部分农发行人中存在着。

实际上,农发行身上寄托着许多人的期望,从中央领导,到普通农民。中国发展到现在历史阶段,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农发行在保障农民利益,消除打白条现象;在确保粮食棉花贷款不被挤占挪用,促进粮棉企业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未来的时期内,农发行必将写出另一篇辉煌的篇章。

 

农发行的生存空间有多大?

 

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两条基本道路,也是部分发达国家走过并验证了的。一是城市化(或城镇化)之路。二是提高单位土地农业生产价值之路。在两条道路上,促进解决三农问题,是农发行安身立命之本。

(一)农发行在促进城市化建设上要有所作为

所谓城市化之路,就是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大、中、小城市,使土地相对集中,提高农业人均生产资料占用规模,从而,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不在农村。我们的农民,无论如何精耕细作,在人均一亩地上,生产不出外国人均100亩土地上的粮食产量。虽然我们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吸纳农村人口的速度在世界历史上,也是较快的,但是,由于农业人口基数大,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将是漫长的。专家预计完成转移需要20-30年时间。从现实感觉上,好像转移的速度要快的多,如济南市近郊长清县上义合村,是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至2005年10月,该村20多户已举家迁入城市,未迁出的人家里,也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家庭主要劳动力绝大部分在城市工作。但目前进入城市的农民,没有得到平等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当城市经济稍有波动时,他们可能被快速地排挤出城市,如上个世纪50年代末曾经有过这种现象。

农业土地政策的变革,可以促进城市化建设,但要谨慎行事。土地所有权或者土地使用权私有化,可使我国快速完成农业土地资源的集中,进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但这要受制于城市化进程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当这种能力低于农民脱离土地的速度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就会恶化,这种情况是与改革目的相悖的。只有在非农产业劳动力相对短缺的地方和阶段,可以因势利导,改革土地制度,进一步促进劳动力转移。

中国的城市化之路,要依靠县域经济的发展,农发行大有可为。由于城市规模受到社会管理成本、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巨大的农业人口,不可能被大、中城市消化,发展县域(包括乡镇)经济成为必然。县域经济发展来自商业资本的进入和积累。吸引商业资本,必须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等经济发展环境。在现行财政分配体制下,这项公共投资,县级财政是力不从心的。但是,以较少的财政资金,撬动大量金融资金先行投入,用未来财政收入担保,是可行的。这项金融业务,也是农业政策性银行该承担的,虽然,此业务有些优质客户(财政状况较好地区)已被开发银行捷足先登,如果农发行配合地方政府,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的倾斜,在中西部和东部的贫困县、乡镇,存在广阔的业务前景,也符合社会均衡发展的政府意愿。

在县域经济中,近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是农发行支持的重点。非农产业的发展,是支撑县域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按一般经济规律,出于对资金、人才、成本、产业链等因素的考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会选择市场经济环境发育较好的地区聚集。大部分贫困地区发展非农产业,能够依托的当地主要资源,是土地、矿产、劳动力,最缺乏的是资金、人才、技术等。当前在贫困地区,农发行的资金,在财政承担部分风险的条件下。支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支持能够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的中小企业、支持农牧鱼林产品加工企业,这些产业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不高,进入门槛低,如果有政策性资金的介入,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的农业人口的转移。

新农村建设对农发行提出新的需求。新农村建设是社会公平对待农民的开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迁村并点、旧村改造、农村教育设施、村村通公路、民居规划、自来水工程、有线电视网、村镇环保工程、通讯工程等工程投资,政府以未来收入作担保,农发行提供资金支持,可以较快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从社会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农发行都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即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二)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到消费等各个环节上,促进单位土地农业产品价值的提高,引导商业性资金的进入,这也是农发行长期的责任。

在这条路上,农发行主要是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支持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牧鱼副产品的流通和转化。在这条产业链上,产品越接近最终消费者,市场化程度越高,商业银行介入逾深,对农发行的“资金需求”越低。目前,农发行应着力向农业产业的基础环节扩张。

在农民人均土地较少的情况下,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政策性资金的支持。相比于工商业,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业技术的发展是缓慢的。100年来,工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大大高于农业,这是因为农业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光照、水分、土壤等自然的要素,难以人为较大的改变。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只是人类通过对农业生产要素的小规模改善和协调,增加单位土地产出量和产出价值。所以,与工商业比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人均土地面积未达到一定规模之前,依靠农业技术,来迅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可能性极小,难以激发商业资本参与农业基础建设、农业耕种方式、农业技术推广改革活动。而这些项目是国家出于农产品安全考虑,必须及早实施的,在国家现实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以未来财力担保的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在农业产业的第一个环节,应由财政全额担保下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农业水利工程、土地改良和整理、沙地绿化、退耕还草还林等项目。

在第二个环节农发行应根据不同的市场化程度和风险程度,选择财政全额担保或部分担保的方式,规避风险。如粮菜间作、新品种推广、节水农业工程、禽畜养殖、农牧渔特产品种养、农业机械贷款等。

在第三个环节-农牧鱼副产品的流通环节,首先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应在财政全额担保下,增加各项储备设施的资金支持,增加农副产品储备的资金支持,有效调节供求。随着粮棉流通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商业资本进入,在商业性流通企业贷款上,农发行应配合财政担保支持的进退而进退;

第四个环节-农牧鱼副产品的转化为工业原料和最终消费品环节,即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要按政策性业务商业化操作的模式,谨慎扩张,适时进退。

总之,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生存基础,是政府支农的愿望和与之配套的财政政策,脱离财政担保,农发行就丧失政策性生存空间。农发行应主动地、义不容辞地争取国家给予更多地政策性支农责任,为政府分忧解难,使财政资金作为发酵粉,撬动金融资金,放大财政支农资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