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懂什么叫产能过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49:45
文/吾从周

要不是这两天有人提起这茬,还真是懒得来说一下“产能过剩”这个破事儿。时至今日,这般废话居然还能大行其道,真是中国学术界的悲哀!更是中国媒介的悲哀!一个计划经济和管制经济条件下才适用的描述性语汇竟然堂而皇之地被用于讨论市场经济的运行,真是怪哉!
这只能说明中国的学界有多少人不学无术。比如对经济学常识一窍不通,对社会学也是胡说八道的孙立平。这位孙学者竟然宣扬中国需要一场罗斯福式的改革。(其论调见:
http://q.ifeng.com//group/article/80881.html)这个尸位素餐的学者居然说出下面的一段屁话: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这种情况开始变化,先是冰箱、彩电、洗衣机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进入市民的家庭,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由于房贷,住房成为消费内容,进入 21世纪之后,汽车开始进入市民家庭。那么这样我们可以看,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就开始逐步由柴米油盐的时代走向房子汽车的时代,由生活必需品的时代开始走向耐用消费品的时代。

“但是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被人们忽略了,什么问题呢?就是一个社会要真正能够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个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应当说从生产上进入的话比较容易,把大量的房子、汽车家用电器生产出来,但是一个社会要大量的消费耐用消费品,大量消费房子、汽车、家用电器非常不容易。所以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一种尴尬境地什么呢?这种境地可以说就是比较门里和比较门外,生产已经进来,但是消费者始终进不来,结果可想而知,就是前一脚已经迈进去,后一脚还一直拖在后面的时候,这个生产过剩的问题就已经开始不断积累,孕育和积累。”

按孙立平的诊断,现在出现的积压和过剩,是因为消费者不给力,不带劲。中国的消费者真是比窦娥还冤!明明“被过剩”了,还要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比如2009年初各地就曾有不止一位政客和所谓专家宣扬说,现在消费就是爱国。奇谈怪论,莫此为甚!
稍有常识都知道,只是在中国和苏联这样的计划经济国家才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在严格实行市场经济的地方,不存在产能过剩。当然,如果发生政府干预扭曲了生产结构时,就会出现所谓的产能过剩。所谓产能过剩的原因不是消费不足,而是迂回生产结构遭到扭曲,产生了错误的资源配置,从而发生的无效产出。
举例说明一下: 中国的大学生目前出现严重过剩,实际上就是中国的教育行业在政府的拔苗助长下,不符合市场需求,胡乱扩张的结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不是企业,特别是私企对他们的“需求”不足。而是真正的产能过剩。
目前国内的大量翻拍的红色经典电视剧,收视率接近零。这也是产能过剩的现象。因为这些电视剧都不是观众真正需要的。而是由政府下令和注资拍摄的产品。
实际上也不存在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萨伊生产自动创造消费的理论,只要进行的生产是按照一般均衡的市场原则配置,那么生产总是与消费相匹配。
跟扭曲了生产结构一样,当干预活动使得一般均衡的条件丧失之后,生产就不再能创造出消费。这个时候,有些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就会认为是消费活动不能跟上生产活动的步伐,于是得出结论说,是消费不足。这是错觉罢了——宏观经济层面的观察者自以为能掌握全部市场信息,于是可以替全部市场做出需求和产出判断,并给出“客观的”判定。孙立平这位不学无术的专家也是这么幻觉了一把。他轻飘飘一句消费者的脚步还跟不上,就把全国人民给代表了。真是牛!
所谓消费不足,其唯一真实的含义不过是说,真实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非真实的消费需求并不存在。可笑的是,宏观经济观点恰恰认为这些并非真实的消费需求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从宏观上面来看,我们唯一可以承认的是,短缺与过剩同时存在。
但从微观层面来看,不可能同时存在短缺与过剩。因为微观层面的真实需求,要么得到满足,要么没有得到满足。当宏观层面看仿佛存在过剩时,在微观层面一定存在短缺。
回过头来看现实: 大学生过剩的同时,是大量技术专业人才的短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大量红色经典剧过剩的同时,却是大量描写真实生活和表达真情实感的电视剧作品的短缺——以致于像《蜗居》这样不算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也能火爆。大量高价房过剩空置的同时,却是平价的小产权房无法开工,甚至开工之后也无法上市。而购买者又因为政府的产权干预,而缺乏激励大胆购买小产权房。
计划当局出于对所谓产能过剩的“警惕”而经常事先搞出所谓的预警,并淘汰所谓“过剩产能”,早就成了笑柄。比如,发改委淘汰过剩钢铁产能,结果当年钢价飙升。
不要相信中国的什么社学家,他们除了会胡说八道,没几个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