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能过剩困局几乎无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12:48

中国产能过剩困局几乎无解

近日,发改委出台了淘汰过剩产能的具体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这是在2003年至2008年的那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周期过程中所绝无仅有的。这一方面足以说明目前中国的产能过剩程度到了何等严峻的地步,同时也预示着决策层对于一季度暴增的信贷可能导致产能过剩的不菲的增量的担忧。

如果在2009年,不能将前期的产能过剩有效消化掉一部分,那么在经历完现今的信贷和投资双“井喷”之后,中国的产能过剩局面将更加难以控制。届时,中国经济增长真的将陷入“生产仅为过剩”的局面。因此,发改委选择在这个时候,加大力度淘汰过剩产能自然有着其更为深刻的内涵。

然而,中国的产能过剩困境,是在长期的经济高速畸形(投资比重过高)增长的过程中造就的,只要信贷和投资“双堆积”的经济增长路径不改变,过剩产能的困局也就难以破解。特别地,由于当前正是全球金融危机进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急速下滑,前些年可以通过强劲外需拉动形成并可以外需消化的新增产能更是将出现较严重的过剩,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的所谓“去产能化”过程短期内看不到结束的希望。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那我们就先来看看中国的过剩产能到底是怎么来的?

从时间序列数据来看,过去30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24年高于10%,新近的这一轮持续5年的经济上升周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高达25%左右。在粗放式增长模式依旧,以及唯GDP是举的思维模式下,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也就不可避免,过剩产能的持续增加更是积重难返。目前的大致产能过剩情况是,钢铁产能过剩约2.5亿吨,煤炭产能过剩约4亿吨,汽车产能剩约300万辆,水泥、电力、纺织等产能过剩亦十分突出。尽管这些高额的过剩产能数据不一定十分准确,与行业数据等略有偏差,但产能过剩却在学术界和决策层形成了共识。中国在制造、电力、公路、港口以及房地产等领域可能都存在过度投资现象。这些领域在近8年的经济增长中,有些年份所占比重高达七成以上,在总固定投资中所占比也高达六成。

不可否认,从2003年到2008年,中国的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热潮是以重工化为标志的。多数项目是在2003年和2004年左右开始基本的包括土建建设、厂房建设以及设备奠基等为核心的前期工程建设。而随后的几年则是主要进入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大规模的投入生产运作,并进而产生大量的过剩产能和重复建设激增的时期。

这一过程在2007年和2008年达到顶峰,并且多数项目进入了持续数年的最后收尾期。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和中国房市的急剧调整,这些过剩的产能就更加难以消化。如果不是金融危机的来临和楼市的低迷,或许持续5年多的“产能过剩增量大致消化”的脆弱逻辑链条还能够维持。

而且由于目前中国的投资GDP比例已经接近60%,从2003年左右的30%的比重这几年急剧蹿升。2001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3.7万亿,占GDP的37.3%,这在当时的经济学家看来已经难以接受。而2008年这一数字为17.2万亿,超过GDP的一半。短短的几年间,投资规模的暴涨速度令人咋舌!

如此空前的投资暴增,自然就会导致在很多行业里的生产能力过剩。而且这些年的产能过剩,也是现今中国经济低迷的一个显著原因。伴随着产能过剩,导致这些行业的平均价格下降和边际利润的萎缩,使得公司的现金流急剧减少,再加上金融危机和从紧货币政策的交叠,现在的经济衰退也就不足为奇。还有,伴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居民主体消费需求的低增速,这就使得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循环关系断裂,现实的表现则是出现产能过剩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来临之际,美国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的去杠杆化操作,而中国去产能过剩化则是同等重要的当务之急。尽管通过发改委的这次红头文件,我们似乎看到了决策层消化过剩产能的决心。但是由于固有的增长模式短期内不可能终结,阻碍中国经济健康增长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将依旧继续。因此,消化过剩产能的治本之策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经济结构的转型上来,这也在一个层面反映出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何等的迫切。否则,产能过剩的困局真的将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