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7:33:38
过剩产能吓死人  扬韬        2009-09-30 08:49  

    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让我们不由得对中国的过剩产能更加担忧了——

1、钢材:需求5.5亿吨,其中国内消化4.1亿吨,出口商品消化1.4亿吨。国内目前产能6.6亿吨,但国内仍在建0.58亿吨。全部完成后,产能将超过7.1亿吨,其中国内无法消化的产能将达到3亿吨,必须依赖出口。而在出口规模最大的2008年,出口规模才1.4亿吨。如果出口下降25%,则国内过剩的钢材产能将超过2亿吨。换言之,过剩产能占到总产能的3成。

2、水泥。国内需求16亿吨,而我国已有和在建的水泥产能高达27亿吨。也就是说,中国的水泥将过剩11亿吨,差不多每个中国人多顶了一吨水泥。问题是,在四万亿的刺激下,我们的水泥需求也才不过16亿吨,将来投资规模稍微下降一下,国内需求回到2006年前后的水平,则中国将有一半水泥产能是过剩的。

3、平板玻璃产能将达到8亿重箱,而国内需求不足6亿箱。房地产市场稍微冷却一下,过剩产能又是差不多一半。

4、煤化工。上半年甲醇的开工率竟然只有40%!

5、多晶硅:2008年我们的多晶硅产能2万吨,但产量只有4000吨。更可怕的是在建产能8万吨。而且,我国98%的太阳能电池用于出口。相关国家一旦调整政策,国内10万吨的产能就只有死路一条。

6、风电设备。国内过剩产能达到50%。

7、电解铝:国内过剩产能近30%。

8、造船:国内造船能力6600万载重吨,国内消化只有1000万吨。其它全部靠出口。

9、其它:大型锻件、氮磷肥……

10、房地产:房地产企业囤地严重,有的企业囤地达到了20年以上的开发规模。一旦低价反转,大批拍得地王的企业将无路可逃。

深深的担忧是:如果中国的投资节奏放缓了,上述过剩产能根本无处消化,大量产能被迫停工闲置或者关闭,将极大影响国民收入水平,进而将消费增长的路给堵死。那时候,出口不畅、消费不景、投资不振,怎么办呢?



走出投资依赖    

     中国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世纪难题。按照十部委的通知,钢铁、水泥、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氮磷肥、造船等多个行业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个别行业的过剩产能将达到50%以上。显然,中国的经济危机模式与美国不同。美国是过度消费、透支消费、消费依赖,他们依赖的是来自中国的进口。中国呢,是过度投资、透支投资、投资依赖,而我们依赖的是对欧美的出口。所以,我们的投资依赖,其实伴随着出口依赖。一旦欧美各国开始贸易保护,我们的出口之路被卡住,则出口依赖不再,反过来又会打击我们的投资依赖。三驾马车去其二,经济怎么可能好起来呢?

所以,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的投资和出口依赖已经走到了尽头,是必须改变的了。

另一方面,从我们自身来看,也并不支持下一年度的投资继续膨胀。1993年,中国完成投资额7180亿元,同比增长50%,被称作是有史以来最过热的投资热潮,当时的物价指数一度超过20%。那一次投资过热,用了差不多5年时间才遏制住。1996年,投资增速19.5%,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骤然降至10.8%,虽然1998年回到19.5%,但1999年进一步下降到6.3%,2000年回到9.7%,2001年才超过10%,达到13.7%。但是,1997年-1999年的超低投资增速带来的是什么呢?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超过20%,四大行剥离的不良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

好了伤疤忘了痛。2002年的投资增速达到17.4%,2003年猛增到28.4%,当年新增投资高达1万亿元,并由此将中国经济拉出了低谷。于是,从2003年起,投资就保持超过20%甚至30%的年增速迅猛发展。2003年投资达到4.26万亿,2004年5.86万亿,2005年7.51万亿,2006年9.34万亿,2007年11.74万亿,2008年14.8万亿,2009年前8个月则达到11.3万亿,按照比例估算,全年将接近20万亿。也就是说,2003年以来的7年,中国的投资总规模将达到73万亿元。要知道,1991年6月迄今的18年2个月时间里,全国总投资规模才85万亿,其中2003年以来就超过65万亿元。假设明年中国投资增速再达到33%,则全年要完成投资近27万亿。如此,则意味着最近三年完成投资就达到58万亿,相当于过去17年的投资规模。

这样的规模,绝对无法持续下去。投资规模的巨大,意味着产能的极大扩张,是出口依赖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最近两年的30万亿投资只不过使得过剩产能进一步过剩而已。如果再继续实施投资依赖的振兴经济方案,未来等待中国经济的,将是不可避免的全线崩溃。

试想一下,中国目前每年的GDP总规模不过30万亿,而这是建立在每年超过10万亿投资的基础上的,这实际就意味着投资的产出效率极低。大量的投资并没有带来实际的产出,其中固然有铁公鸡项目周期长的缘故,但也与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相关。我们很难想象,假设未来有一天——这一天其实并不遥远,最迟在2011年就可以看到,中国的投资增速再也无法扩张了(2010年达到27万亿的投资,难道2011年继续达到35万亿、投资规模相当于GDP的8成吗),一旦再次出现1999年的投资增速低于10%的情况,中国银行业的坏账率不必达到1999年的情况,只需要达到那时的40%水平,即坏账率10%,则银行坏账将超过4万亿元,假设银行再按照150%的比例计提坏账,全行业利润减少将达到6万亿元。这才是让人不寒而栗的。

问题是,这并非不可能。中国本土钢材年需求量不过4亿吨,但我们的产能是7亿吨。每一吨钢材的产能,都对应着若干银行贷款,对应着若干就业人口。如果有2亿吨产能不能开工,企业要加大折旧和减值力度,势必影响企业利润,导致企业无法偿还贷款,给银行带来沉重负担。而这些不能开工的产能则将意味着上百万员工失去工作机会,收入因此而大幅度下降,反过来又影响到消费。同时,由于抑制过剩产能导致新投资项目不足,钢材需求会进一步萎缩,进而打击投资信心。于是,过剩产能的闲置,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投资和消费两驾马车,在出口不振的情况下,过剩产能将成为击溃中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过剩产能还主要是重工业领域,尚没有去说高速公路和铁路机场的过剩,也没有去说轻工行业的全面过剩(出口的主要是轻工产品,出口一旦不畅,轻工业包括纺织服装等立即陷入产能新一轮过剩状态中),更没有提岌岌可危的房地产行业的过剩产能。

所以,四万亿的投资也好,年初各地的数十万亿的投资规划也好,都是在中国过剩的产能上再加上一座座山。投资依赖症,必须停止了。

克服投资依赖症,有没有良方妙计呢?有的。首先是我们要正视产能过剩,不要再去修修补补了。我们应该放弃以经济增长为第一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忍受产能调整过程中带来的阵痛,把心定下来,主动过几年苦日子,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来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企业完成技术革新、产业升级,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再次崛起奠定基础。

在产业调整过程中,经济中的阵痛也有方可医。首先应该下大力气提高居民收入,以此促进消费增长。消费与且只与收入相关,要拉动内需,不是靠口号,更不是靠投资,而是靠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广大农民和城市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必须有实质性提高。如何提高他们的收入,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在不行,就全国发放红包,规模可以达到10万亿计,从而导致适度通胀。其次,应该彻底放松服务行业的管制,变市场准入审批为注册制,在金融、财会、法律、传媒、通讯、教育和医疗等各个方面,将原有的管制取消,监管者变换身份为规则制定者,符合规则的只需要注册备案即可,从而极大地调动民间投资于服务业的积极性,补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留下的漏洞。再次,迅速落实并完善全面的全民医疗和教育保障机制,每年只需要投入2万亿元,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大难题,并带动相关医疗和教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而资金来源,则只能靠减少公务支出来解决。如果将全国绝大多数公务用车封存并不再采购新车,并彻底杜绝公务宴请风和公务旅游考察风,可以每年节省1万亿以上的资金,这笔钱正好可以解决医疗保障问题。而如果能彻底反腐,企业层面每年节省的资金更是一笔庞大数目,可以提高企业效率,促进企业创新。

当然,面对现实,谁都不愿意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谁都心里没有底,也许能猜到开始,却猜不到结局。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习惯了乐于现状,并对现状修修补补,犹如面对感冒发烧的病人只是采取冰块降温一样,治标而不治本,也许偶然降低下了温度,却把病根积累下来了,将来再生病,就很难找到良医良药。

怎么办呢?也许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从现在开始逐渐摆脱投资依赖,寻找真正能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良方,渐渐的,上述办法也会逐渐落入大家的法眼。问题,就会逐渐得到解决。

毕竟,那么多风雨走过,共和国六十年征程已经积累了无数应对困难的办法。我们的未来,总还是十分美好的。





 编者按:国务院日前同意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下发通知要求各部委及地方政府认真贯彻执行。通知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中央及时制定和实施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以下为通知全文: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

  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发〔2009〕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制定和实施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出台了钢铁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推动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一系列对策措施,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情况有所缓解,产业发展总体向好。但从当前产业发展状况看,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进展不快,各地区、各行业也不平衡。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又有所抬头。

  对于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如不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任其发展,市场恶性竞争难以避免,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并将导致企业倒闭或开工不足、人员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国家扩大内需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效果和来之不易的企稳向好的形势,而且将错失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市场形势推动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在保增长中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坚持产业政策导向,严格执行环境监管、用地管理、金融政策和项目投资管理有关规定,将坚决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要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把握好调整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

  二○○九年九月二十六日

 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监察部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人民银行

  质检总局 银监会 证监会

  为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落到实处,巩固和发展当前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坚决抑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新兴产业有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制定和实施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出台了钢铁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推动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一系列对策措施,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工业增速稳中趋升,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情况有所缓解,产业发展总体向好。

  但从当前产业发展状况看,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进展不快,各地区、各行业也不平衡。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又有所抬头。

  (一)钢铁。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2009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投资1405.5亿元,目前在建项目粗钢产能5800万吨,多数为违规建设,如不及时加以控制,粗钢产能将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二)水泥。2008年我国水泥产能18.7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11亿吨,特种水泥与粉磨站产能2.7亿吨,落后产能约5亿吨,当年水泥产量14亿吨。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418条,产能6.2亿吨,另外还有已核准尚未开工的生产线147条,产能2.1亿吨。这些产能全部建成后,水泥产能将达到27亿吨,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产能将严重过剩。

  (三)平板玻璃。2008年全国平板玻璃产能6.5亿重箱,产量5.74亿重箱,约占全球产量的50%,其中浮法玻璃产量为4.79亿重箱,占平板玻璃总量的80%。2009年上半年新投产13条生产线,新增产能4848万重箱,目前各地还有30余条在建和拟建浮法玻璃生产线,平板玻璃产能将超过8亿重箱,产能明显过剩。

  (四)煤化工。近年来,一些煤炭资源产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顾生态环境、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现代煤化工工艺技术仍处于示范阶段的现实,不注重能源转化效率和全生命周期能效评价,盲目发展煤化工。传统煤化工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30%,在进口产品的冲击下,2009年上半年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40%左右。目前煤制油示范工程正处于试生产阶段,煤制烯烃等示范工程尚处于建设或前期工作阶段,但一些地区盲目规划现代煤化工项目,若不及时合理引导,势必出现“逢煤必化、遍地开花”的混乱局面。

  (五)多晶硅。多晶硅是信息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国内太阳能电池98%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国内紧缺的能源。

  (六)风电设备。风电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2008年底已安装风电机组11638台,总装机容量1217万千瓦。近年来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风电设备投资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现象。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超过80家,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若不及时调控和引导,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此外,电解铝、造船、大豆(资讯,行情)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十分突出,一些地区和企业还在规划新上项目。目前,全球范围内电解铝供过于求,我国电解铝产能为1800万吨,占全球42.9%,产能利用率仅为73.2%;我国造船能力为6600万载重吨,占全球的36%,而2008年国内消费量仅为1000万载重吨左右,70%以上产量靠出口;大型锻件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隐忧;化肥行业氮肥和磷肥自给有余,钾肥严重短缺,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工业生产经营出现的困难,一方面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外因影响,另一方面也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内因,不少行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张,在外需严重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对于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如不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任其发展,市场恶性竞争难以避免,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并将导致企业倒闭或开工不足、人员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国家扩大内需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效果和来之不易的企稳向好的形势,而且将错失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市场形势推动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因此,尽快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配置到优化存量、培育新的增长点上来,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不仅对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而且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把握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政策导向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在保增长中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将坚决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所涉及的行业具有很强的市场性和全球资源配置特点,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辅之必要的调控措施,注意把握好以下原则和产业政策导向:

  (一)主要原则。

  一是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联合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转移产能,形成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新格局;依靠技术进步,优化存量,调整产品结构,谋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分类指导和有保有压相结合。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要坚决控制总量、抑制产能过剩;鼓励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工艺和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增长点。对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要集中有效资源,支持企业提高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产业化示范,防止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引导有序发展。

  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立足于新一轮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尽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及时制定出台专项产业政策和规划,明确技术装备路线,建立和完善准入标准;抓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及时修订产业政策,提高准入标准,对结构调整给予明确产业政策引导。

  四是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加强行业产销形势的监测、分析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信息发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形成抑制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合力;同时,坚持深化改革,标本兼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重复建设的深层次矛盾。

  (二)产业政策导向。

  钢铁:充分利用当前市场倒逼机制,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通过淘汰落后、联合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推动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严禁各地借等量淘汰落后产能之名,避开国家环保、土地和投资主管部门的监管、审批,自行建设钢铁项目。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大型钢铁企业发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高档工模具钢等关键品种。尽快完善建筑用钢标准及设计规范,加快淘汰强度335兆帕以下热轧带肋钢筋,推广强度400兆帕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钢材升级换代。2011年底前,坚决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碳钢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应低于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1.0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

  水泥: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执行等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不符合上述原则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各省(区、市)必须尽快制定三年内彻底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支持企业在现有生产线上进行余热发电、粉磨系统节能改造和处置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及垃圾等。新项目水泥熟料烧成热耗要低于105公斤标煤/吨熟料,水泥综合电耗小于90千瓦时/吨水泥;石灰石储量服务年限必须满足30年以上;废气粉尘排放浓度小于50毫克/标准立方米。落后水泥产能比较多的省份,要加大对企业联合重组的支持力度,通过等量置换落后产能建设新线,推动淘汰落后工作。

  平板玻璃:严格控制新增平板玻璃产能,遵循调整结构、淘汰落后、市场导向、合理布局的原则,发展高档用途及深加工玻璃。对现有在建项目和未开工项目进行认真清理,对所有拟建的玻璃项目,各地方一律不得备案。各省(区、市)要制定三年内彻底淘汰“平拉法”(含格法)落后平板玻璃产能时间表。新项目能源消耗应低于16.5公斤标煤/重箱;硅质原料的选矿回收率要达到80%以上;严格环保治理措施,二氧化硫排放低于500毫克/标准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低于700毫克/标准立方米、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50毫克/标准立方米。鼓励企业联合重组,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支持大企业集团发展电子平板显示玻璃、光伏太阳能玻璃、低辐射镀膜等技术含量高的玻璃以及优质浮法玻璃项目。

  煤化工:要严格执行煤化工产业政策,遏制传统煤化工盲目发展,今后三年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项目。禁止建设不符合《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08年修订)》和《电石行业准入条件(2007年修订)》的焦化、电石项目。综合运用节能环保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差别电价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焦炭和电石实施等量替代方式,淘汰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落后产能。对合成氨和甲醇实施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今后三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现代煤化工试点项目。

  多晶硅:研究扩大光伏市场国内消费的政策,支持用国内多晶硅原料生产的太阳能电池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兼顾国际市场。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配套综合利用、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鼓励多晶硅生产企业与下游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延伸产业链。新建多晶硅项目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年,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千吨多晶硅,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引导、支持多晶硅企业以多种方式实现多晶硅—电厂—化工联营,支持节能环保太阳能级多晶硅技术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到2011年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

  风电设备:抓住大力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历史机遇,把我国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培育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风电装备产能盲目扩张,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优化产业结构,维护市场秩序。原则上不再核准或备案建设新的整机制造厂;严禁风电项目招标中设立要求投资者使用本地风电装备、在当地投资建设风电装备制造项目的条款;建立和完善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禁止落后技术产品和非准入企业产品进入市场。依托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风电技术路线和海上风电技术研究,重点支持自主研发2.5兆瓦及以上风电整机和轴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及产业化示范,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推进风电装备产业大型化、国际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装备制造业。

  此外,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今后三年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扩建电解铝项目。现有重点骨干电解铝厂吨铝直流电耗要下降到12500千瓦时以下,吨铝外排氟化物量大幅减少,到2010年底淘汰落后小预焙槽电解铝产能80万吨。要严格执行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后三年各级土地、海洋、环保、金融等相关部门不再受理新建船坞、船台项目的申请,暂停审批现有造船企业船坞、船台的扩建项目,要优化存量,引导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三、坚决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对策措施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上半年经济形势和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建议〉的通知》(中发〔2009〕8号)以及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关于坚决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重复建设的有关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握好调整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采取措施坚决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势头。

  (一)严格市场准入。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抓紧制定、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尽快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一步提高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等产业的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加快编制或修订专项规划,对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要及时建立和完善准入标准,避免盲目和无序建设。质量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严格核发螺纹钢、线材、水泥等产品生产许可证,坚决查处无证生产。依法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加大处罚力度。建设主管部门要禁止落后水泥进入重点建设工程和建筑结构工程。

  (二)强化环境监管。推进开展区域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内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多晶硅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必须在产业规划环评通过后才能受理和审批。未通过环境评价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环保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定期发布环保不达标的生产企业名单。对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限期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对达不到排放标准或超过排污总量指标的生产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关闭。对主要污染物排放超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要暂停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项目的环评审批。

  (三)依法依规供地用地。切实加强对各类建设项目用地监管。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未达到现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或相关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或核准手续的项目,一律不得供应土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对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占地开工建设的,要依法从重处理;对有关责任人要追究政纪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实行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要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和监管,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改进和完善信贷审核。对不符合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未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贷款,已发放贷款的要采取适当方式予以纠正。严格发债、资本市场融资审核程序。对不符合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不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及项目发起人,一律不得通过企业债、项目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增资扩股等方式进行融资。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发展改革委要对违反规定的金融机构和有关单位予以严肃处理。

  (五)严格项目审批管理。各级投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审批管理,原则上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不得下放审批权限,严禁化整为零、违规审批。严格防止各级政府的财政性资金流向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大产能项目。尽快修订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在新的核准目录出台前,上述产能过剩行业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需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论证和核准。

  (六)做好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兼并和联合重组的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结构调整、控制总量和淘汰落后产能均需要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抓紧建立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同时要扎实做好企业改组、改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保持社会稳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尽快制定出台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

  (七)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加强行业产能及产能利用率的统一监测,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生产销售库存、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等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和投资者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八)实行问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强制企业投资低水平产能过剩行业。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金融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依纪把好土地关、环保关、信贷关、产业政策关和项目审批(核准)关,并加强政策研究、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形成合力,有效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发〔2009〕25号)的有关要求,对违反国家土地、环保法律法规和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规定,工作严重失职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行为要进行问责,严肃处理。

  (九)深化体制改革。要着眼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产业良性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价格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形成有力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我国工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体制环境。

中国准备编制十二五规划  2009年10月03日
       中国已就“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进行部署,该规划将深化对一些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就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相应措施。距离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两个“五年规划”期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和执行得如何,对于中国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至关重要。

  “十二五”规划涉及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一定很多,文章着重关注了三个方面:

  一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央和地方政府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优化经济结构的进程。数据显示,1981、2000、2008三个年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961亿元、32,917.7亿元、172,291.1亿元,对当年GDP的贡献比例分别为26.7%、34.3%和41.1%,按照支出法计算,同期对GDP贡献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别是1,339.3亿元、33,844.4亿元、126,209.5亿元。随着投资对GDP贡献比例增加,1元钱的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逐年下降,分别为1.39元、1.03元、0.73元。数据证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难以继续,必须花大力气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要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十二五”规划应当以提高企业创新力为着力点,同时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组织好若干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争取“十二五”规划期间在若干前沿科技领域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三是要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实现改革、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分享。1978~2008年,中国GDP由3,645.2亿元增长到300,670亿元,增长了81.48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元增长到15,781元,仅增长9.4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86元增长到4,761元,增幅只有5.94倍。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城市或乡村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保障水平更有天壤之别。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缩小人民群众的收入和保障水平,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应当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