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急需创新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09:20

城乡统筹,急需创新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模式

(2009-01-07 11:11:54)转载 标签:

经济

财经

缩小城乡差距

新农村建设

重庆

5·12汶川大地震中,城市的灾情小于集镇,集镇的灾情小于农村的现实充分暴露了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和农村存在的巨大落差。缩小城乡差距,兼顾城乡统筹发展任重而道远。

以产业为中心缺乏规模和市场支持的建设行为和以土地为核心背离农业主体的开发行为都有其先天不足的成份,普遍存在着低水平开发建设的弊端,企业参与城乡统筹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急需走出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

 

城乡统筹,急需创新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模式

——农业的现实困境和企业的潜在机遇

□ 石永泉

 

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家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这次5·12汶川大地震中,农村地区在人员、财产等方面损失惨重,令人痛心不已。而城市的灾情小于集镇,集镇的灾情小于农村的现实充分暴露了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和农村在房屋建设、交通通信、网络信息、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存在的巨大落差。缩小城乡差距,兼顾城乡统筹发展任重而道远。

实践证明,在政府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创新农村发展体制的进程中,作为城市中最具经济活力的单元----企业,应该也必然将成为城乡统筹进程中商业运行的积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企业将如何参与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如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如何和农业、农村、农民建立起“双赢”甚至“多赢”的关系?这些都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和谐共荣急需破解的课题。

 

农业产业的现实困境和都市企业的潜在机遇

以重庆为例,众所周知,重庆是城乡二元结构非常突出的特大型直辖市,城乡差距最高和最低的区县相差10余倍。仅从数据上看,统筹城乡确实困难重重且任重道远。

当前,在包括重庆在内的一些地方,种粮等基础产业已不是农村的主业,而成为一种“副业”。其根本原因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不高。农民种一亩油菜几十元的纯利润,只有外出打工一天的收入,当然调动不起农民的积极性。而粮价的上涨又伴随着生产资料的同步上涨。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销售难、升级换代难、信息渠道不畅等老问题依旧,导致近年来各种“版本”的伤农事件仍时有发生,使农业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的门槛上。

尴尬的现实导致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近5年中,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总共增加了1500元左右,而城镇居民今年一年就增加了1500元。但是作为国民经济中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因此既不能简单地以“城乡一体化”方式将农业的基础放弃,也不能由此放任目前落后的农业运行机制。

为探索新型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各地先后鼓励城市的大型工业、商业企业集团在农村地区参与农业园区或者大型农业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开发、运营了一批农商结合的项目。但从运作效果看,以产业为中心缺乏规模和市场支持的建设行为和以土地为核心背离农业主体的开发行为都有其先天不足的成份,普遍存在着低水平开发建设的弊端,企业参与城乡统筹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急需走出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

在“十一五”期间,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规划就已经成为指导农业工作的核心之一。而重庆、成都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承担了为国家统筹城乡战略前沿示范的重大任务。在鼓励“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这些地区在区域整体开发、城市建设及房地产向城市的外围转移等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会有进一部的强力举措。尤其是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方面的探索,在为农民充分享受土地增值收益的前提下,将为都市企业参与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开发建设创造巨大的潜在机遇。

因此,企业如何利用自己的市场及运营优势走出一条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的特色之路,从而先人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成为企业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成功与否的关键。

 

韩国的做法和经验

目前,以休闲农业为亮点的成都、以科技农业为亮点的上海、以观光农业为主的浙江等国内不少地区在城乡结合上已经走出了一条路子,同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形成的“五朵金花”模式更成为成都发展都市农业的缩影。同时,在这方面,我们的近邻韩国,为中国的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做法和经验。

为使城市认识和了解农村,进而帮助和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韩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开展了“一社一村”运动(“社”即“会社”的韩文简称),即一家公司、企业自愿与一个农村建立交流关系并对其进行“一帮一”的支援。韩国的三星、现代、国家电力、韩国通讯、浦项制铁等大型企业带头推动,政府积极跟进,迅速扩展成为企业、政府、公益团体、学校甚至军队等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支农运动。这些企业和团体不仅带来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开放的观念和广泛的信息渠道。在韩国,现在已经有15000个以上的村庄和各种企业团体合作,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鉴于此,韩国政府已经计划制订《城乡交流促进法》,希望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一社一村”运动可持续的开展。

而在韩国最先发起“一社一村”运动的三星集团,从2005年起就将“一社一村”运动引入中国,目前已和中国当地乡村合作设立了38个以“一心一村”命名的支农活动项目。从清扫乡村环境、电器维修到修建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等,三星结合实际从小事做起、深入农村支农扶农的举动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

韩国的“一社一村”运动对拥有众多企业的重庆、成都的城乡统筹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人们在感叹城乡差距巨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城市自身就是工业门类齐全、商业较发达。仍然以重庆为例,尤其是经过数年的调整和发展,仅2006年全市工业企业就实现了4200多亿元的销售产值。而以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大企业、大项目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不断壮大,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重庆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使重庆在“以工促农”方面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基础,这也是国家优先将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考虑之一。

 

以“二、三产”促“一产”,创新农业开发模式

企业集团众多已成为城市在城乡统筹中的先天优势。因此,城乡统筹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乡村旅游,也不同于将农村工业化的做法,而要充分发挥出城市作为特大型工商业的集合地带和大企业大集团相对集中、经济基础雄厚、网络信息密集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起企业与农村的交流关系。

以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农业,达到三个产业的有效结合,是企业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两个反辅战略中所做的具有现代农商运营特色的新型发展模式探索。

如果把城乡统筹比喻为一盘围棋的话,完善的基础条件和必要的硬件设施只不过是它的金角、银边,真正的“天元”应是创新的理念策略、运作体制以及符合实际的能带动农村致富的商业模式等看似软性的因素。

农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离不开市场,而企业集团不仅具备最佳绿色健康农副产品的销售条件,能够形成生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健康循环,实现特色农副产品带动特色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物流销售平台,而且还能利用市场机制,把政府想办难办的事,通过经营运作集合方方面面的优势,夯实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四周,富裕一片。运用“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第二产业(生产加工业)”推动“第一产业(农业)”的持续发展,创新农业开发项目的设置,促进当地农民的就业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市场成为农业运行的核心。

 

城乡统筹进程中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路径选择

从战略意义上,政府、企业、市场三者成为城乡统筹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路径选择。因为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种单纯、孤立的企业行为,而是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目标”的创新运作体制和复合型管理模式。即:项目开发的目标不是以政府的资金投入为目标,而是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探索出一条政府、企业、农民共赢的全新的农业园区新模式。

1、政府为主导:政府确定项目发展的主导方向,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和制度保障。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参与是保证开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政府的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机制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而不应过多地干预具体建设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农业项目在初期由于投入较大,通常是不盈利的,有时甚至亏损,对于这些项目一般都需要当地政府通过免征相应的土地费用、予以财政补贴、政府提供可盈利的土地资源等予以补偿。

2、企业为主体:企业作为项目投资和运作的主体,承担着整个项目的经营运作。

在市场经济的政策指导下,在运行机制上完全由企业作为投资和运作主体,实行企业化的模式管理,形成具有独立法人、独立经营运行机制的管理组织。由于农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涉及面广,除了主导企业投资外,招商引资吸引其他投资企业和政府政策扶持十分重要。

3、市场为目标:整个项目是以市场为目标,企业要遵循市场经济第一,综合效益优先的运作原则。

企业既要明确项目的产业与功能定位,还要明确项目的市场投入和市场赢利模式;既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既要注重项目和政府的运行体制,还要关注企业的运作机制;既要提升农业项目的科技品质,还要吸引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形成多元化、多目标投资的市场格局。

 

以社会责任和市场化手段并举参与农业产业开发

众所周知,农业项目开发的周期相对较长,投入费用较大。作为面向农村的企业应始终坚持“以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化手段”并举的理念进行开发建设和经营。韩国三星集团在其企业理念中就明确提出了“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贡献于中国社会的企业”的口号。三星集团也成为广大农村最熟悉的跨国企业集团,其电器产品成为广大农村消费者最畅销的产品之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覆盖范围在“一心一村”公益活动的引导下得到了最大化的延伸。

通过投资建设道路、污水处理、小水库建设工程及周边村民便道建设等,企业不仅能极大地改善项目所在地的生态、交通等公共环境,促进与当地农民的联系和沟通。同时,企业也通过综合性开发项目的高品位打造,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了产业竞争战略部署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也应看到,从全国的发展状况看,农业在现阶段实际情况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应该通过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对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项目予以立项审批优先、金融支持优先、以奖代补等措施加以扶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强化企业项目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等,向企业的重点项目倾斜。农村社区卫生网点、公共设施建设等重点向企业项目发展相对集中、发展前景好的地区延伸,提高项目所在地的整体发展水平,推动“大城市”与“大农村”的融合。最终通过二、三产业带动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将城乡统筹扩展成为企业以社会责任和市场化手段并举而参与的支农活动,达到城乡统筹的最佳结合。

 

原载《地产商学院》杂志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