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与战的抉择(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9:18
            他们同时也注意到美国人与英国人明显不同,并针对这种不同制定了相应的策略。如中共中央就明确告诉重庆代表团称,英国人狡猾,与其交换情报易受欺;美国较诚实,故可与美国之进步人士交换情报,但须机密,“如史迪威总部愿建立电台联络延安,我们可派人至其台上工作,并用他们的密码”《中央关于和英美人士往来问题给董必武的指示》,1944年1月9日。这些情况说明,中共中央几年来确实是有意识地在争取美国舆论和政府的同情。
               但是,多数美国人对中共的好感,严格地说并不是中共进行广泛外交或宣传活动的结果。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美国舆论对于中共的同情,其实是那些普通记者和外交官们对中国国共两党进行实际考察和对比之后自发形成的印象。
               这里面最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首先深入到陕北苏区去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于1938年在美国发表了他对中共红军的采访录,即《西行漫记》。该书公开出版之后,许多国家的人从中受到刺激和鼓舞。加拿大外科医生白求恩,印度加尔各答医疗队的柯棣华、巴苏华、爱德华医生,美国的马海德、爱罗色医生,德国的米勃医生,奥地利的罗森塔尔医生,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埃文斯·卡尔逊,以及像贝特兰、爱泼斯坦、福尔曼、斯特朗、贝尔登、白劳德、斯坦因、贾菲、斯蒂尔等众多外国记者,之所以会不辞艰辛到中共的抗日根据地去,都是受到了斯诺这本书的感染和影响。在这本书里,中共和红军被描述成像早年开发美国西部的那些充满活力和幻想的清贫而艰苦的拓荒者一样,极容易打动富有冒险精神的美国人。这种印象也几乎烙进了每一个在斯诺之后到过陕甘宁边区和中共其他根据地,以及与中共成员进行过密切接触的美国人的大脑里。
               这里面还不能不提到的一点是,美国也曾经是殖民地,在美国成长的历史中,一直伴随着争取自由、解放、民主和权利平等的斗争。对专制、独裁的天然反感,以及基督教崇尚的俭朴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使众多美国人天然地反感蒋介石的统治方式和众多国民党高官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面对充满了贪污腐化,同时独裁专制的国民党,中共的政治清廉、民主选举、经济自由和深得农民拥护的情况,不能不使他们中许多人对中共另眼相看,且充满期待。FRUS,1944,Vol 6,pp 258-266 美国年轻外交官对延安共产党人的描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记录。他写道:“中国共产主义的圣徒和先知们住在黄土坡上挖出的窑洞里,过着俭朴的生活,幻想着奇怪的阶级妥协和政党联合之神降临,面带羞涩地拜倒在外国投资的金犊之下,并且渴望自己能按世界标准受到尊重。”FRUS,1944,Vol 6,pp 667-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