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效管理到有效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8:35
最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老是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现实的情况是中小学教学的有效性总体不能令人满意。问题出在哪里呢?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觉得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后者,普遍混淆了学习任务中的重要者和紧迫者,从而导致教学的低效性。
援引一个管理学上颇有口碑的一个故事和道理,来说明教学中上有关道理。
吴教授在给即将毕业的MBA班的学生上最后一次课。令学生们不解的是,讲桌上放着一个大铁桶,旁边还有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我能教给你们的都教了,今天我们只做一个小小的测验。”教授把石块一一放进铁桶里。当铁桶里再也装不下一块石头时,教授停下了来。教授问:“现在铁桶里是不是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是。”学生们回答。“真的吗?”教授问。随后,他不紧不慢地从桌子底下拿出了一小桶碎石。他抓起一把碎石,放在已装满石块的铁桶表面,然后慢慢摇晃,然后又抓起一把碎石……不一会儿,这一小桶碎石全装进了铁桶里。“现在铁桶里是不是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教授又问。“还……可以吧。”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学生们变得谨慎了。
“没错!”教授一边说,一边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小桶细沙,倒在铁桶的表面。教授慢慢摇晃铁桶。大约半分钟后,铁桶的表面就看不到细沙了。“现在铁桶装满了吗?”“还……没有。”学生们虽然这样回答,但心里其实没底。“没错!”教授看起来很兴奋。这一次,他从桌子底下拿出的是一罐水。他慢慢地把水往铁桶里倒。
水罐里的水倒完了,教授抬起头来,微笑着问:“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它说明,你的日程表排得再满,你都能挤出时间做更多的事。”“有点道理。但你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教授顿了顿,说:“它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首先把石块装进铁桶里,那么你就再也没有机会把石块装进铁桶里了,因为铁桶里早已装满了碎石、沙子和水。而当你先把石块装进去,铁桶里会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空间来装剩下的东西。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你们必须分清楚什么是石块,什么是碎石、沙子和水,并且总是把石块放在第一位。”
在《有影响力的领导者的七大习惯》中,作者以“重要?不重要”为横向坐标,以“紧迫?不紧迫”为纵向坐标,建立一个坐标系,用来量度管理者面对的各种事务。在低绩效或失败的管理者中,不少人最易犯的错误是把“重要的事”与“紧迫的事”混为一谈,把战略与战术、“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混为一谈。这令人想起德鲁克的话:“最没有效率的人就是那些以最高的效率做最没用的事的人。”在分清楚“重要的事”与“紧迫的事”之后,如何“把第一位的事放在第一位”(Put the First on First)就是最重要的了。这个坐标系分别由四个象限组成:重要且紧迫、不重要而紧迫、不重要且不紧迫、重要而不紧迫。最好的管理者总是把目光聚集在第一象限(重要而紧迫),最差的管理者常常做不重要也最不紧迫的事(第三象限)。总是做重要且紧迫的事的人,常常有很多的剩余时间。做完“正事”之后,他们有相当多的时间去做“重要而不紧迫”、“不重要且紧迫”甚至“不重要且不紧迫”的事(不论在办公室之内还是之外),就像装石块的铁桶里有意想不到的剩余空间来装碎石、沙子和水。
效仿上面最后一段,我们可以教学中的“重要?不重要”为横向坐标,以“紧迫?不紧迫”为纵向坐标,建立一个坐标系,用来量度学习者面对的各种学习任务。在低绩效或失败的学习者中,不少人最易犯的错误是把“重要的学习”与“紧迫的学习”混为一谈,把战略与战术、“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混为一谈。这令人想起德鲁克的话:“最没有效率的人就是那些以最高的效率做最没用的事的人。”在分清楚“重要的学习”与“紧迫的学习”之后,如何“把第一位的事放在第一位”(Put the First on First)就是最重要的了。这个坐标系分别由四个象限组成:重要且紧迫、不重要而紧迫、不重要且不紧迫、重要而不紧迫。最聪明的学习者总是把目光聚集在第一象限(重要而紧迫),最差劲的学习者常常做不重要也最不紧迫的事(第三象限)。总是做重要且紧迫的事的人,常常有很多的剩余时间。做完“正事”之后,他们有相当多的时间去做“重要而不紧迫”、“不重要且紧迫”甚至“不重要且不紧迫”的事(不论校内还是校外),就像装石块的铁桶里有意想不到的剩余空间来装碎石、沙子和水。
当然,“常常做不重要也最不紧迫的事的学习者毕竟是少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是把紧迫但不很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去做了,而重要的事情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完成了。这是普遍的现象,导致了普遍点教学低效性。
那么,现实的教学中,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哪些是紧迫,哪些是不紧迫的,哪些是重要且紧迫,哪些是重要但不紧迫,哪些是紧迫但不重要呢?似乎一时难以区分的那么清楚,或者说不能一概而论。我只想说,大多数学生其实不懂得究竟应该学什么,也不懂得怎么学才能提高学习水平。那他们是怎么学的呢,那就是老师布置什么任务完成什么任务。老师布置的大多是一般性的、共性的东西,而学习者是千差万别的,何况一些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本身就不科学。典型实例是小学老师要学生抄写生字数十遍。甚至把同样的算术题做好多遍,其实就是抄好多遍。很多学生疲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其中已经会的还要做,占用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不会的需要强化的东西又没有时间去做。中学生也类似,学生被迫的被动学习,上课以外的时间主要用在完成老师统一布置的作业上。老师的作业一般是严格要求完成的,完成不了要挨批评甚至体罚,在学生看来就是最紧迫的了,因此是首先要完成的,即把最紧迫的当做了最重要的了。
课堂听讲当然是最重要的,听自己不懂的或者似是而非的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因而分不清哪些是课堂上最需要注意听讲的,结果平均用力,造成注意力下降,听课效果就打了折扣。此外,由于老师讲课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学生不愿意认真听,或者老师本身就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教给学生,因此教学效果也要打折扣。课后,不懂的问题,本来应该继续探讨,这也是很重要的,但很多学生以为课上完任务就完成了,不管会与不会,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不管不顾了。如此的应付差使的学习,当然就不能抓住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了,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不会好到那里去。
学校学习是很个性化的智力活动。是一个在老师科学引导下,在学习者已有基础上不断地主动探求思考的过程。主动是最关键的。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在老师强制下,在考试压力下的被动学习,自然难以把握学习中最重要的东西,而是疲于应付。这是教学低效的最主要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