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3:14:41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39期) 发布日期:2002年10月14日  浏览量:1836   摘要:
      有效教学有五个标准:1.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3.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4.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5.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
      教育永远是个公众性的话题,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减负”口号深入人心,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有效、什么样的教学高效,不仅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积极实践研究的课题,也成为当今社会方方面面所关注的焦点。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学称之为有效教学呢?它的标准有哪些?具体要求又是什么?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追本溯源,先对有效教学的定义作一番界定: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践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具体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
      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
      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
      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  或  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3.有效益:
      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教学有效性的三重意蕴及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传统的“有效性”理解
教学效率
教学投入——教学产出——教学目标——教学需求
把传统的界定与现代的界定相比,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有效教学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不要小看这多走的一步,这一步是有效教学社会化、人性化的一次飞跃。
二、有效教学的标准
       评判教学的有效性,有人曾用最简便的一句话加以概括:“一堂教学效率高的课,应达到这样两个70%,即70%以上的学生获得课堂输出 70%以上的信息量。”当然,以这句话的科学性,我们没有经过考证,而且除了量的规定外我们也看不到任何质的说明,但它至少也体现出了有效教学某些特点,即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的,应该是有效率的。
      应该说,目前有关有疚教学标准的研究国内外都是很多的,其中也不乏善陈,但总的说来,除了基本准则相似外,国内外研究是有区别的。国内典型的研究如下表所示:
基础性                                  发展性
1.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 1.是否能灵活运用和编制教学计划
2.是否注意个别差异。(课堂里有没有符合 2.是否运用启发式方法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个别需要的分组教学,看学生能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等)
3.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语言概念式的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 3.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表述、案例领悟式的表述和图式结构式的表述
4.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 4.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从上可以看出,它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至教学方法各呈列了四项标准,显得简洁明了。但我们从中也可看到国内研究的一种通病,它首先表现在研究的视点上,即把有效教学的研究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的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我们从中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的联系。以上的标准既可评判教学的有效性,更可用于教师业绩等第考评。其次,标准仍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鉴于上述原因,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项有效教学的国际研究。作为最新的研究成果,它反映了国际教学研究方面一种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无论对于研究者还是第一线的教师而言都是很有参照与借鉴价值的。
研究最终提炼了五条标准:
标准1: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
      当师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同努力时,学习是最有效的。它能激发学习者之间互相帮助。“提供帮助”,是教学的一般定义,然而,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JPA)能使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因为师生一起工作能使教学交流大大增加,相互间能及时传递语言、意义与价值。
      此类“指导”与“做中学”,在父母育儿、幼儿教育、大学教育、成人学习、职业学习、岗位培训是很常见的,但在传统的一般中小学教学中却不多见。很少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让师生共同发展知识与理解。运用“正式的”、“学校的”、“科学的”观点解决现实问题,把学校的经验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起来。 
      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教学标准,尤其当师生不处于同一背景时更显得重要。根据这个标准,为教师提供了若干的教学指导:
1.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
2.要让创造性的活动与可用时间相匹配;
3.妥善安排班级座次,以便学生可根据个别与小组的不同需要相互交流、协同工作;
4.积极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
5.学生的小组分配宜采用多样化方式,如根据学牛间的友谊、不同的学习能力、语言、项目或兴趣,以提高生生间的互动;
6.与学生共同设计小组工作方案,从一个活动顺利过渡到另一个活动,如从全班介绍到小组活动等;
7.师生共同学习教材与技术,促进共同活动;
8.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
标准2:语 言发展一一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
      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校所有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不论是单语教学还是双语教学,学生的识字、阅读、语言能力总是最基本的,知识与思维都不能离开语言。日常的交际语、正式的学术语言与学科的专业术语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校的成功都很关键。
      不论是非正式的,还是正式的(学术的),各种水平的语言发展都应该通过应用与师主间有目的的、深思熟虑的交谈未加以培养,而不是通过机械的、无背景的训练来完成。读和写既要设立专门的课程也要把它们综合到每个内容领域中去。
      语言的发展在各门学科中都能实现,不论是科学、数学,历史、艺术,还是文学,如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语言”的基础上,不同的课程均有赖于对其教学语言的掌握,听、说、读、写在各门学科中都可教。标准1师生共同活动更是学生语言发展的良机。
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倾听学生谈论他们熟悉的话题,如家庭与社区;
2.对学生的谈论与问题有所反应,尽可能地不要伤害学生;
3.在有目的的交流与写作中,充分运用示范。引用、复述、澄清、提问、表扬等方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4.与学生交往时,要尊重学生与教师有所不同的交谈与互动方式,如谈话的停顿时间、眼神的交流、话题转换与所喜爱的话题;
5.通过听、说、读、写活动把学生的日常语言与教学相联系;
6.鼓励学生运用书面词汇表达他们的理解;
7.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多向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间的交流
8.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运用第一与第二吾言。
标准3: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发展其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作为学校的日常教学目标是很有益的。既能提高个人的自信,也能提高学校的自信。
      “理解”意味着新的学习与先前的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这种联系能巩固学生新习得的知识,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教育理论家、认知科学家、行为主义者、人类学家一致认为,与学生个人、家庭、社区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要把学校抽象的知识真真切切地下放到现实生活中去,与家长、社区多多合作,找到学习与参与的合适方式。
教学指导中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如下几点。
1.尽可能地以学生已有的家庭、社区与学校经验为基点;
2.根据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
3.通过与学生、家长、社区成员交流以及阅读相关文献学习当地的用语与知识;
4.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所学应用于家庭与社区;
5.师生合作设计以社区为本的学习活动;
6.向家长提供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7.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从集体合作到个别竞争;
8.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参与。
标准4:挑战性的活动一一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
      对于那些面临教育失败的学生,我们通常认为是他们能力有限。各类评价对他们而言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失败。其实当前的评价工具还不够完善,学习标准也是有所欠缺,这对于真正的学习都是障碍。它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使不同学生基本的进步需求得不到满足,所有这些告诉我们——高学习标准与有意义的评价是多么重要。
      为了防止学生的教育失败,需要提供有认知挑战的教学,教会学生思维与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背诵。课程应该尽可能地挖掘那些有趣的有意义的材料。把复杂的认知技能教给学生是有多种方法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给学生超负荷的挑战,至于如何把握挑战的合宜性则是需要教师深思熟虑的。为此,教师应:
l.确保学生对每个教学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对学生的学习确立挑战性的行为标准;
3.设计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
4.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
5.时刻与挑战性的标准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
标准5:教学对话一——通过对话进行教学。
      思维以及形成、表达与交流观点最好是通过对话、提问分享观点来教。在教学对话中,教师仔细倾听、揣摩,对自己的回答进行调整,——就像大学里的“苏明纳”讨沦会、母亲与螨删学步的孩童。在此,教师把正规的学校知识与学生个别、家庭与社区的知识联系起来,而且也向教师提供了发展教学语言与学科语言的机会。作为教学个别化的一个途径,教学对话最好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中加以渗透。
      这个概念可能有点似是而非,因为教学意味着权威与计划,而交谈意味着平等与反应。但教学对话是建立在某个假设之上,即它是与传统的课程截然下同的。运用教学对话的教师,就像父母在户自然教学,此类交谈能够挖掘出学习者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让教师的背景化教学切合学习者的学习经验。
有关的教学指导如下:
1.安排定期的频繁的师生交流;
2.有个清晰的学术目标,以此指导学生,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
3.确保这种交谈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机会;
4.教学对话要能展示学生的观点、判断与理性推断,可以用一定的讨论材料;
5.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交谈;
6.仔细倾听、评价学生的理解水平;
7.通过提问、复述、表扬、鼓励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整个交谈过程中学习;
8.指导学生准备一个产品,体现已实现的教学对话目标。
      为了进一步实证以上的标准,研究还列举了5个著名的教育模式,这些模式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以上五个教学标准:
1.认知指导教学
      这是一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运用数学语言、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2.认知复杂性教学
      它以开展认知挑战活动为特征。此类活动一般分小组,需要多种认知能力,而且活动的程式也多种多样。极力推荐的“社会组织与活动设计”尤为著名,强调了除标准5外的其他4个标准。
3.真实性教学
      在该模式中,教师通过运用学科探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把学生先前的知识与当前的教学材料联系起来),此外,也重视利用背景化教学渗透教学价值观与教学主题。
4.交互教学模式
      以小组讨论为基础教学生阅读。学生的讨论是应时性的,但运用了一定的策略。如在遇到难题时求助、不断的总结、阅读预测等。
5.一致性教学
      该模式综合了科学教育与文学教育,但它更突出了教学背景化、语言与文学素养的发展以及挑战性教学。
      以上的教学模式作为有效教学的显例,是不同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的结果。
      从上述的国际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中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在教与学的理论中正日益受到重视。换言之。社会文化理论与动机理论进一步拓展了教与学的定义。根据这些理论,学习其实就是以师生间的互动、班级的社会结构及学校机构为基础的一个积极、互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有效教学的五个标准决不是泾渭分明、自成一体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支持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图2表示:




图2  有效教学五大标准示意图
JpA=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的活动      LLD=语言与素养发展
MM=学习背景化      CT=复杂思维              lC=教学交谈

参考文献:
1.顾之川. 论教学的有效性,上海教育科研,1999(5)     
2.祝爱武,略论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