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招的“冷”与“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05:01

岁末年初,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已经陆续展开。观察这些“反季节”招考工作,包括春季招生、保送生、外语小语种、5%自主招生、自主选拔录取、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专业、运动训练、民族体育、国防生、定向生、民族预科班、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港澳台侨、飞行技术专业等,就会发现有些招考工作火爆异常,有些正在稳健推进,而有些则已经陷于困境。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态势究竟如何,到底是什么机制决定着高考改革方案的成败?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掌握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一、春季招生坚冰难溶

1.春季招生工作陷入困境

2007年12月15日,上海市春季招生考试在冷清中开场。参加2008年度招生的考生为6177人,与2007年相比,减少了2302人,仅是2006年报考人数的一半。其招生计划从2006年的2725人跌至的1568名,参加春季招生的高校也从2006年12所、2007年的9所降至2008年的8所。实际上,这项改革试验自一开始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2000年1月,北京、安徽两地率先试行春季高考,次年上海、内蒙古也加入改革试验区。北京的春招一开始就遭遇了滑铁卢,当年参加试点的普通高校共13所,计划在京招生1755人,但实际报名人数仅为1101人,出现了报名人数少于计划招生人数的尴尬情况。相比之下,安徽省则先声夺人,当年参与春季招生的高校16所,计划招生6191名,而报考人数则达到3.5万人,文理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分别比上年秋季招生高出23分和34分,专科也分别高出2分和11分。但这种势头并没有持续下去,相反,从第二年开始,安徽省春季招生报考人数和招生学校数双双下降,不得不于2005年草草结束春季招生改革试验。而内蒙古更是在2004年就退出了春招改革试验区,北京市也于2006年终止了春季招生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只有上海市仍然扛着春季招生大旗,但发展趋势已经脱离了试验目标,只为秋季招生制度改革积累经验。

2.春季招生叫好但不叫座

春季高考在推出之时曾被一些专家誉为“破冰之举”,其宗旨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招考模式,形成“两次考试、两次录取”的招考新格局。客观的说,春季招生是一次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的改革试验。其特点十分鲜明,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招生对象为往届高中毕业生。上海市规定,除国家承认学历的高校和高级中学在读学生外,凡符合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条件,持有上海市常住户口,具有高中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学力,身体健康者均可报考。这对那些“落榜生”、“复读生”来说应当是一曲福音。往届毕业生是一支庞大的群体,在2007年参加秋季统考的1010万人中,有往届生289万人,占总数的28.6%,因而有着深厚的生源基础。(2)考试科目不分文理。2008年,上海春季高考科目仍为“3+‘综合’+学校选考科目”。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综合”科目测试含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6门学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学校选考科目”由各招生院校自主决定,并自行组织考试。这有助于基础教育摆脱文理分科的困局,有利于新课改方案的实施。(3)扩大了高校招生自主权。招生高校享有招生计划调节权,如果生源质量好、学校条件许可,还可适当扩大招生名额。(4)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权。考生统考成绩达到报考资格线以上,可选择填报一所或若干所高校,若同时被多所高校录取,可自主选择其中一所高校并在规定时间内报到。显然,这种机制对招生高校、对高中阶段教育、对考生都是有利的。当然,理论上的优势终归是纸面上的东西,如果不与国情相结合,任何看似完美的改革方案最终都会被实践所否决。

3.春季招生升温乏力

春季高考自诞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鸡肋”之说不绝于耳。回顾9年来我国春季招生改革试点经历,尤其是上海的改革历程,不难看出制约春季招生试点工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公办高校尤其是名牌大学的缺席,是春季招生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春季招生试点中,首先是重点高校、公办高校陆续退出招生,然后是内蒙、安徽、北京相继退出试验区。而在上海,2008年公办高校也只剩下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商学院4所,其余均是民办高校。其二,春季招生本科专业过少,高职高专招生比例越来越大,使不少渴望读本科的考生望而却步。其三,近年来高校大扩招使本科院校趋于饱和,各种软硬件设施发展跟不上人数的膨胀。其四,春季招生打乱了高校课程设置、住宿安排等原有秩序,尤其对于实行“学分制”的大学来说,春季班让原来已经非常复杂的课程安排显得更加复杂。其五,按照规定,高中阶段学校在读学生不得报名参加春季高考,高素质生源短缺成为春季招生试点的硬伤。其六,春季班学生的毕业时间和用人单位招聘时间发生错位,不得不和秋季班学生一起找工作,不但丧失了时间上的优势,反而把“大学四年”读成了“大学四年半”。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尤其高中在读生不得参加春招的限令不取消,那么春季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将难有良好的预期效果。

二、自主招生逐渐趋稳

1.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步伐稳健

高校自主招生是国际上主要国家通行的做法,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重点。但鉴于招生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我国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渐进式改革策略。2003年,教育部确定22所重点大学试行招生计划5%自主招生。2004年自主招生高校增加至28所,2005年达到42所,2007年增至59所。到2008年,有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高校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8所。概括起来,这些试点高校有如下招生录取自主权:(1)招生的名额使用学校预留计划,录取人数控制在5%以内,不占用分配给各省市的招生计划指标。(2)高校自主制订招生录取方案,自主确定招生对象、招生范围、招生程序、录取原则等,既有效行使了招生自主权,也向外界宣扬了招生院校的办学理念。(3)试点高校自主对考生材料进行审查,自主进行面试等相关测评、考核,自主确定入选考生名单。入选考生参加当年全国统考,其统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省级招办即向考生选报的试点高校投档。(4)按照教育部规定,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已满3年且管理规范严格的高校,对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可向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申请破格投档予以录取。尽管这些权力是有限的,参与自主招生的学校也仅限于部分重点高校,而且5%的名额也不能满足高校行使招生自主权的强烈愿望,但改革势头良好,发展趋势符合时代潮流,因此其光明的前景是可以预期的。

2.“面试录取”颇受关注

从2006年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以“面试录取”为主要特征的招考改革,各拿出300个名额用于自主选拔录取。复旦大学录取选拔包括水平测试、考生申请和面试遴选三个步骤,其中“复旦水平测试”是一场文化综合知识考试,内容涵盖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等10个科目,成绩列前1200名的可提出入学申请并参加面试。复旦大学成立由150名教授组成的面试团,分出若干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学生德育等领域专家组成5人面试组,对考生进行一对一的面试,而专家组的评议意见即是对考生做出录取决定。上海交大的方案则有所不同,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须经本人申请、所在中学推荐,通过学校对其学业水平、获奖情况、参加学校冬令营活动考核结果等综合评判,由专家确定参加面试考核的人选,并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面试考核。最后,学校根据综合评价和面试考核成绩择优录取。这两所学校所录取的考生虽然也要参加当年的统考,但考分并不作为录取的依据,也不受5%自主招生 “一本”录取分数线的限制。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共面试录取考生578名,其中复旦287名、交大291名,除3名赴境外高校就读的考生外,两校均按照计划实现了面试自主招生。2008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的计划招生人数都由300人增加至500人。其中复旦大学共有6900余名考生参加了“复旦水平测试”,1000名考生入围面试程序,另有由重点中学推荐的300名“直推生”也加入面试录取行列。复旦、交大的自主招生改革措施以其彻底性而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融冰之旅”。但也有专家对其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质疑,比如招考范围问题、考试成本问题、面试可信度问题等等。这也表明,人们所期待的高校独立招生试点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推广。

3.保送生制度逐渐被边缘化

保送生制度的核心是“免试”入学。1984年,教育部首先在北京师范大学、山东矿业学院等高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验;1988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从而奠定了招收保送生制度的基础。实行免试保送制度的宗旨在于打破传统的统考统招格局,让优秀考生免于考试竞争而直接升入高校学习。这一制度增加了一条高校招生的新通道,但在其后的推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缺乏严格自律、缺乏社会诚信,出现了一些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问题,败坏了保送生制度的声誉。为此,教育部做出规定,从1999年起,凡保送生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而且从2001年起将每年2万名保送生规模压缩至5000人。2005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的通知》,实行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公开制度,招收保送生工作的法纪得到有效肃整。根据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文件精神,目前共有省级优秀学生、奥赛获奖选手、国际和国家科技竞赛获奖选手、外国语中学学生、获奖运动员、公安英烈子女等六类考生具备保送资格。其中,省级优秀学生、相关竞赛获奖学生,要由本人向所在中学申请并经中学审核公示;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制定推荐办法,报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招办备案后在全校公布;符合保送条件的退役运动员直接向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申请,并由国家体育总局进行资格审核后向有关高等学校推荐;符合保送条件的公安英烈子女,可向英烈生前所在单位或现工作单位提出书面申请,逐级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政治部审核。随着这些制度的逐步完善,其公正性问题必将得到切实解决,但保送生制度的初衷和目标将难以再现。

三、提前批次录取抢占先机

1.艺术类招生火爆异常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艺术类本科专业安排在第一批次普通本科录取之前录取,艺术类高职高专专业安排在普通本科批次录取之后、高职高专第一批次录取之前录取。2008年艺术类考试分省级统考和学校考试两种形式。省级统考于1月1日后进行,2月7日前结束;招生学校考试于2月7日后进行,3月底前结束。近年来,艺术类招生火爆异常。据生源大省山东统计,2007年该省报考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考生达到16.9万人,占了全部考生的1/4;另一个生源大省河南也达到8.2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四成。在所有艺术类专业中,美术是最为热门的专业,约占艺术类考生总数的80%。在全国678所普通本科院校中,仅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就有382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57%,仅次于英语、计算机、法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在所有340多种专业中排名第五,成为覆盖面最广的热门专业之一。

2.特长生成高考的终南捷径

特长生包括艺术特长生和体育特长生两种类型。考生参加招生高校的特长测试,被录取后进入该校的普通专业学习,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体育活动。对于艺术特长生,教育部目前批准53所高校具有招收资格。艺术特长生在学校享有广泛的优惠政策。比如,吉林大学为文艺特长生出台了三项优惠照顾政策:一是在高考录取时,学校将优先预留出部分专业计划供特长生选择;二是凡考入吉林大学的文艺特长生,根据演出、排练的情况,对学期末各门考试课程享有相应的加分政策;三是为学校艺术团做出突出贡献、符合推荐条件的文艺特长生,毕业时学校将给予其免试推荐研究生的资格。体育特长生又称高水平运动员,这是根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建设需要而设立的,教育部目前批准235所高校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凡符合报名资格的考生均须参加所在省级招办及招生高校组织的高水平运动员测试,测试合格的考生在户口所在地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省级招办对文化成绩达到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根据其志愿及测试项目向有关招生学校提供档案,由高校决定是否录取,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人数控制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计划总数的1%以内。对少数体育专项测试成绩特别突出,文化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60%的考生,招生学校可向生源所在省级招办提出书面申请,经核准后予以录取,但录取人数不超过总数的30%;对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及武术武英级以上称号的考生,经本人申请可参加招生学校的文化课单独考试,通过单独考试招收的一级运动员人数不超过总数的20%。特长生政策为特殊人才的深造提供了途径,但也为少数弄虚作假者打开了方便之门。曾几何时,各种艺术考级、运动名次充斥于市,极大地冲击了特长生招生制度。随着“阳光工程”的深入实施,特长生招生制度必将回到健康轨道。

3.提前批次录取突出政策优势

提前批次录取制度是为一些特殊学校和特殊专业设置的导向性政策,目的在于减轻这些高校的竞争压力,吸引高素质考生报考。在我国,现阶段纳入提前录取批次的院校共有七种类型:第一类是军事院校、军事院校无军籍学员计划、国防生计划(本科);第二类是公安、政法院校或专业(本、专科);第三类是航海院校或专业(本、专科);第四类是师范院校或专业(本科);第五类是包括国际关系学院(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技术)、外交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上海海关学院等其他院校;第六类是体育类提前录取公办本科院校、体育类提前录取民办及独立学院本科院校;第七类是艺术类提前录取公办本科院校、艺术类提前录取民办及独立学院本科院校。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以下几种类型尤其引人注目:一是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提前录取批次。2007年,国务院做出决定: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等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些学校也被纳入提前录取批次。二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被列入提前录取批次。2007年,香港共有12所高校在内地招生,其中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采取考生自行选报、高校自主录取的办法,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则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并列入“提前批次”录取,这意味着港校的录取不再和内地高校录取工作发生冲突。三是军事院校(含武警院校)、国防生、公安院校等提前录取批次。按照规定,军校(含武警)学员入学后,取得军籍和学籍,从入学时间起计算军龄,其家庭享受光荣军属待遇;被录取为国防生的考生在地方普通高校学习,在校学习期间每年享受5000元的国防奖学金,毕业后担任军官职务,享受现役军官待遇。正因为军校学员享有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就业前景,因而成为众多考生追捧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