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意识现象如何在素质教育中渗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50:03
提要: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产生了自身,并在自我改造的里程中,同自然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的生存繁衍离不开教育。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是人类生存现象的总结和思考。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张扬个性,是教育的宗旨,特别是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生命意识现象更应纳入为教育的主旋律。教育服务于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本文尝试从生命的意识现象出发,探索素质教育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生命意识现象 历史发展观 人文情怀 素质教育
教育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文化现象,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是人类生存现象的总结和思考。教育使人类由蒙昧和野蛮走向开化和文明。从古到今,教育总是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并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
一、生命意识现象的历史观
所谓生命意识现象,就是长期以来,人类对自身的存在与周围环境关系及构成诸要素的观照和思考。教育就是起源于人类对这种现象的经验总结及思考和展望。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张扬个性,是对生命意识现象的肯定,也是教育的主旋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环节里,它总是不断地改造和完善自己。那么,它应该怎样做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呢?它首先必须关注它的个体生命,使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个任务就要靠教育来实现。
我们知道,在我国延绵了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等级森严,生命的个体根本得不到张扬和真正的重视。教育只是以传承的形式出现在父子和家庭之间。说到底,教育只是为家族集团服务,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在那种年代,教育仅为统治者少数人所享有。那时的教育也就是专制教育,是少数人对多数人实行专制的教育。因此可以说,那时的教育是对人个性的压制。从我国古代“周礼”里面所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①等的上下尊卑之说,还有从历朝历代屡见不鲜的愚忠尽忠事例来看(对君王绝对效忠,对统治者的绝对服从),都能说明了那种时代人的生命意识遭遇了怎样极大的禁锢,完全是对人类生命意识的否定。被后人称为亚圣的孟子,在他的有关论著中更是明确规定了“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制约关系②,标榜出两种截然对立的阶级矛盾,完全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说话。教育竟然以禁锢和泯灭人的自我意识和良知为目的,还算什么教育。
关注人的生命意识现象,把人当作人看,从历史的发展观来看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据《论语·乡党》记载,一次“厩焚”(马棚失火),子(孔子)退朝曰“伤人乎?”(注:不问马)③。而当时的生命意识是“人”(奴隶)不是自由民,统治者普遍对人的生命现象是不重视的。据郭沫若在《昌鼎》中考证,西周时期奴隶的价格是“五名奴隶抵一匹马加上一束丝”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第一个把本为奴隶的“人”真正当人看了。我们还能从“苛政猛于虎”论断中看到了孔老夫子的生命意识里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用现在的话说,孔子的思想意识里已经有了鲜明的阶级爱憎,对强权势力的憎恶和蔑视。
历史确实能给我们提供一面生活的镜子。一句“民与食为天”就能深入浅出地道出人类生活的那个年代,在满足生命需求的问题上是那么的简朴而又艰难。孔子之所以被后人推崇为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正是因为他的思想意识里总是闪烁着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存现象的观照和思考。而出身平民阶层,生活在战国初期的墨子,他的一整套思想学说里面就特别强调“兼爱”和“非攻”,真正体现了人文关怀。孔子和墨子都称得上是那个时代先进思想的集大成者。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也应该从一个个语言文本的细节当中去挖掘出隐藏在内部的人文情怀。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其中的许多篇目就不乏作者对人类生命意识领域的观照,只要让学生吃透教材,并能很好的联系实际,就是真正履行了素质教育。
二、人之为人的历史发展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在迈向新的文明的旅程中,有许多的有识之士专门关注和思考着人之为人的生命意义。这种价值观渐渐地渗透到现代的教育当中。那种认为“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的陈腐落后思想慢慢地从我们的生命意识中被洗涤干净。从生命的意识现象来考虑,人之为人的最大特征不仅是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而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而且是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等决定了人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⑥。而今,我们倡导和谐,就应该包含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情怀、普世价值。
我们今天倡导素质教育,就要先明确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人的发展水平以对自身的本质占有程度为标志⑦。人之为人就在于人能对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观照和思考。人的精神属性就是人对自身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等关系的观照和思考所形成的具有内省的文化特质⑧。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关注并培养人的这种文化特质。黑格尔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⑨这句话强调了作为个体生命的人应该是独立的自由的,并且要有丰富完美的个性特征。马克思也说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⑩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说明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总是与社会交往,和社会发生关系,并构成各种社会关系的网络。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走出书斋,融入到无限广阔大自然和社会当中。唯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的普世价值和人文情怀。
三、素质教育是对生命意识现象的观照和禅悟
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什么?现代教育理念认为:素质教育的实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对生命意识现象的观照和禅悟。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如何更好地从教科书中挖掘出更多的生命意识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阶段,生命意识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文化现象,它既反映人自身存在的意义,又反映人与自然、社会等现象发生关系或冲突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因此,我们今天倡导素质教育,就要先明确生命的意义。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应当具备博大的胸怀,去理解和包容万事万物。生命意识认为,一种生灵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必然又其存在的理由。个体人的生命先是受之于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还要经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两个大熔炉。而且,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还需要与土壤、空气、阳光、雨露等等周围环境相协调。我们要明白,人既是个体的,独立的,自由的,但人又是社会的,需要遵循社会法则。为其自然性,就要遵守自然法则,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自觉清醒地认识并把握好学生、教师和教材等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必须从生命意识现象来考虑: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应享有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教师必须尽量想办法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好让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愉快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完全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和特长。理想的语文教科书就应该集人类文化艺术之精华,反映民族民生的生存欲望,素质教育就是以教材为支撑点,吃透教材,观照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德、智、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法国现代思想先驱者罗素说过:“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岸,直抵绝望的边缘。”⑾这话既是思想家对自己生命意识的内省和反思,也是对社会的追寻和思考。我认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生活的目的该如何来定。关于这些问题老师是不能做简单回答的,也不可能一下子让学生幡然醒悟的。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科书中那些表现人性、关注生命意识现象的文学作品,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科书就是人文科学的载体,它汇集了许许多多中外文学经典,有我们人类文化的精髓在里面。那一篇篇美文,就是一个个作者人生道路上的脚印。这里面有普通人的心灵呼唤,有科学家对自然的考证,也有革命家和政治家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拷问。总之,教科书里面有我们作家学者们对自我生命意识的观照,也有他们对整个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思考和探索。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家的生命意识,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丰富他们的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于素质教育的话题已经很多很多——教育的本真是引导人的心灵的事业,正如泰戈尔所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点已无可非议。但是,在我国长期的封建时代和计划经济时代,在培养人的问题上,我们所极力倡导的只是一种逆来顺受的奴化教育,死记硬背的书本教育,你死我活的应试教育。由于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成长于这种环境的青少年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不仅很难懂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也对他人的生命有种漠然态度。其实,孩子们已经用哭声和笑声向成人世界发出了求救的信号:尊重生命,才是一切教育的原点。
让孩子的生命更有质量,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虽然古今中外多少人都曾或感叹或吟咏,但人世间又有几人能参透其中奥秘并意识觉醒?那么,我们老师唯一能做到的是让教育的每一个场景都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
现行的语文教科书里面是提供给我们学生许许多多精神驿站的。历揽古今中外文人学者、科学家、政治家,尽管他们的经历和成就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他们的精神是无价的。在他们有限的生命中,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是精神财富。作为教育者就要很好地秉承他们的思想意识,通过教育手段,让学生能慢慢地走进这座理想的精神殿堂。那一个个精神殿堂也就是师生们共享的精神驿站。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引领学生走进岳阳楼,与范仲淹一起分享洞庭湖光山色,观赏那里的朝夕气象,一起拷问政治家的“览物之情”为何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后再一起感悟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生命情怀和政治理想⑿。文史不分家,读史而能鉴今,这是古今中外先贤的经验总结。你要了解诸葛亮吗?你想知道什么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那就请学习陈寿的《隆中对》和诸葛亮的《出师表》吧。如果能结合小说《三国演义》读一读,就会更容易走进诸葛亮的内心世界,一个完全意义的诸葛孔明,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借东风,装神弄鬼,指挥千军万马,而且还是一个敢于担当历史重任,忠君爱民,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的悲剧人物⒀。要让学生明白读书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读书先是要明事理,懂做人。如何让学生明白“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这个道理呢?当我们读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⒁这句话时,如果再结合作者司马迁曾经发自肺腑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⒂,这样我们就会很好地领会史学家的生命真谛——人其实不仅仅为自己而活。
四、素质教育之我见
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解放思想,让学生全身心都得到发展。但有的人却愿意孤独地度过他们的人生:留给自己的只是一点小空间,然后寻找一条艰难的道路不停地爬涉,直到生命终止。法国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人。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从少女求学时起就跟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扑在实验室里,一干就是几十个春秋,并因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放射性元素而获得两次诺贝尔奖。她在晚年的总结文章中写道:“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又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之累。”⒃读了这样朴实而真诚的话语,我们很容易她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也真正懂得了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只要还想有点出息,想干几件事,就一定会有一个或几个学习的榜样,以此来激励自己,作为自己前进的标杆。于是,我们常常用“头悬梁,锥刺股”来激励学生学习要如何如何刻苦方能成功。还应该有愚公移山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完成学业。我们学生也从小就接受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经典故事,但是,我们总是少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才气;我们也喜欢津津乐道那个坐在苹果树下的牛顿因为被苹果砸头而想出万有引力定律的佳话,但是,多年以来,国人就是光出神童去拿奥数奖,硬是出不了一个能拿诺贝尔奖的成功人士。平心而论,并非所有的成功人士都适合当楷模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有些个榜样是没法学的,硬要去学,很容易误入歧途,成为邯郸学步。然则,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说“观照生命,张扬个性”,就是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材当中,去感受文章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情怀。
关注生命,就是要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让我们跟随台湾作家张晓风一起去到美丽的印第安纳州湖畔神游,一起感受一种另类的生命情怀:一种“云状的种子”在昼夜不停地飘洒,也许在某一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株或两株能够在湖边长成参天大树,但是今天我们已经“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⒄因为我们不能不被生命的博大和艰辛所折服和感动。一个经历“文革”劫难的过来人,一个在生活中难免有种种“焦虑和悲痛”的知识女性,其生命意识又是怎样呢?我国当代女作家宗璞在其散文《紫藤萝瀑布》里为我们演绎了她心灵的一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焦虑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⒅。我们从文章中看出作者是借对历经坎坷仍能蓬勃生长的紫藤萝花的赞美,歌颂生命的顽强、永恒和美好。其实,每个人的一生总会遭遇或多或少的挫折。梁启超说得好,“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这句话揭示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⒆,这句话既是观照了一个时代,又是对人类生命的肯定与禅悟。
动物社会同样能给我们提供生命的感悟,因为现代社会更需要文明和荒野之间达成平衡与和谐。然而,当我们也走进女作家唐敏《心中的大自然》,我们仰望天空,已经看不见翱翔的鹰了⒇。作为人类,我们是否有一种负罪感,孤独感,然后再自省自责。由于人类的单纯、幼稚,或者野蛮无知,导致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陌生甚至到了敌对的程度。让我们再跟青年作家沈石溪一起去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做一次动物社会调查吧。在那里,我们听到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一群野斑羚,在猎人与狗的围追捕杀下,走到了一座伤心崖。为了保持种群,为了给种群保存年轻的力量,老斑羚们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用它们衰老的身躯托起年轻的生命逃离险境(21)。从这群斑羚身上,我们同样感受到爱的力量以及生死抉择的壮举,更明白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其实,生命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该是关注弱势群体。作为人类不能处处为我独尊,藐视其他物种,而是要讲究天人合一。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社会,就应该包含这个内容。只有保护好我们身边的古老的地域文化,也只有保护好我们唯一家园,才有我们明天更好的和谐。中央电视台专门开设一个栏目叫“人与自然”,其宗旨就是宣传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一举措证明我们国家已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相信我们的学生都非常地喜欢“人与自然”和“动物世界”这类电视节目,说明我们的素质教育早就有了生存土壤。许多年前,我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看到了一集关于保护生态,关注动物生命的特别节目 ——“与豹共舞”,内容大概是关于国外一些个动物保护者,大半生在野外,怎么与豹和谐相处以及国人对这类事情的看法。我很赞同栏目主持人崔永元总结时说的一句话——“所有动物都有它们的尊严,如果人类能够得到动物的理解,那是人类的荣誉”。我想,如果我们学生(当然包括全社会的人)真正理解崔永元说的那句话,那就说明我们的环境意识有了,也说明我们的生命意识更丰富了,也说明我们这方面的素质教育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启动了。
五、结束语
有人曾说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教育目的问题,它的形式是理想的,而在内容上是现实的。正所谓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素质教育的倡导已经多年,其形式多种多样,但我想“以人为本,观照生命”就是内容的根本。教育永远要遵循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的原则。什么才是成功的教育?借用中医治病的话来说就是要“治本”,要转变观念,这个“本”,不仅是学生,还包括老师、家长,乃至社会各界人士都必须转变观念。因为现行的教育评价导向和理论中的素质教育仍然存在抵触现象。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还任重而道远。理论与实践不能脱节,应该相辅相成。“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推行已经多年,今天的全体国民更应该懂得以开放的思想,新意识、新眼光来评价我们的基础教育。只有舆论导向、教育评价跟上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才能有生存的土壤,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见佘斯大《先秦两汉文学史》华中师大出版(2000年1月)。
⑥⑨⑩见华中师大《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邓北平《应然的素质教育》(2001—02—P43页)。
⑦见“青年与社会”丛书系列之一《自我完善心理学》(苏)鲁温斯基?索洛维耶娃著(P12页)。
⑧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8页)。
⑾见(法)罗素《我为何而生》(1996年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
⑿范仲淹《岳阳楼记》(见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
⒀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见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之《隆中对》《出师表》)。
⒁⒂见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报任安书》。
⒃玛丽?居里《我的信念》(见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
⒄张晓风《敬畏生命》(见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
⒅宗璞《紫藤萝瀑布》(见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
⒆⒇唐敏《心中的大自然》(见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心中的鹰》)。
(21)沈石溪《斑羚飞渡》(见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
2010-04-08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