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改革,先来点报道形式上的变化不难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27:11
毛牧青/文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报道(特别是主流媒体)客观上讲,有了许多改进。但总的讲还很不够。都市类和一些专业性报刊总的说变化较大,面向市民和焦点,关注社会和问题,拥有了较大的读者群。不过中央一级的许多报刊一些新闻报道的形式值得商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呵呵。实质的问题暂且回避):
首先,领导人和会议的报道太多并占据头条。
现在无论打开收音机、电视,或阅读各级机关报,大量的领导人和会议报道充斥眼球、耳膜和版面。例如看央视的《新闻联播》,每天头几条新闻几乎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踪内容,《人民日报》的头题或报眼也是如此。有时主题外加副题(甚至加上标题和下标题“三题并行”)。结果往往是上行下效,各级政府主流媒体紧跟其后照葫芦画瓢套用操作,一个模式叩出。好象一个泱泱十三、四亿的大国或某个地区,每天只有几个人的重要新闻似的令人不解和犯疑。
我并不反对对领导人和会议内容的报道。重要的讲话、重要并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会面、重大会议等应该必需重点突出报道。我也不否认某种场合的某些人的出头带有某种特殊的含义的表述。问题是许多报道是否真正具有新闻价值或值得做头条处理?譬如一些一般的国事、外事的“例行公事”动态,有值得重点报道或大肆渲染的必要么?某些大型会议,貌似隆重,但实质“含金量”并不高,也大泼笔墨高调隆重推出。等等。似乎不这样做不足以说明“紧跟”的姿态。新华社、央视、央台和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乐此不疲尤为突出。这种文风、台风直接影响到各级官方媒体的效仿。这些年的连篇累牍的虚夸风、形式风、文风盛行,与此不无关系。既浪费观听众读者的时间令人厌烦,又破费钱财和纸张叫人心疼,应该予以改进才是。
我的意见是:对上述类型的报道,可报可不报的尽量不报;可大报可小报的尽量小报;可重点报可一般报的尽量一般报,腾出重要版面给真正的新闻以空间。尽量使用“标题新闻”、“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形式报道(这方面都市类报纸做的比较好)。对一些新闻价值并不高的“例行公务”的活动或会议,完全没有必要搞论资排辈序列重点突出报道,可以排后作为一般消息发布,或者干脆不发。这样做并非对领导或权威的不恭,而是完全出于新闻报道客观的轻重缓急的尊重。
其次,对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报道不显著。
常看《新闻联播》或常收听《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的观听众不难发现,一些很有新闻价值并很值得重点报道的科技成果、发明成果、建设成果、有实际借鉴经验成果等等的消息,往往被淡化,大都在新闻节目时间内中后时段播报,或一句话浮光掠影,或几秒钟三言两语,或几个镜头一闪带过。人们还没反映过来就稍纵即逝没了下文。这不好。而大量的虚的、空的、废话的、形式的所谓消息充斥版面画面,给人的感觉不是像在读看新闻,而是在上思想教育课(呵呵。我并不反对言之有物的真正含有思想教育内容的新闻哈)。
建议对有新闻价值的上述消息特别是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完全应该放在头条、显著位置上重点报道,打破墨守常规,并非所有政治话题都搞“第一”。
第三,重大国际性新闻没有上头条或显著位置。
目前我国新闻报道各官方主流媒体总的格局是:电视、电台先国内后国际,纸质媒体如报纸亦如此,或分国内版和国际版。这种形式有其好的一方面,如按图索骥查阅方便(一般《新闻联播》要想看国际新闻只注意最后五分钟即可)。但缺点是忽略了国际重大新闻的突出报道和关注,不能使人们在紧张节奏内花极少时间代价在一个版面上统揽天下事。这是对新闻和读者听众观众的极大不公平和不尊重。或许我孤陋寡闻,在记忆中,好象只有1986年1月28号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刚升空爆炸这个震惊世界的重大新闻上过央视《新闻联播》头条。2001年“9.11”恐怖事件是否也是头条,因当时只关注国际媒体的全方位报道,没有注意我们自己的主流媒体,所以不敢枉下结论。但查阅当年9月12日的人民日报,头条是“九运会”火炬传递点火的报道,只是在报眼上发布国家领导人给布什总统的慰问电(主体上还是突出渲染我们的人道主义表示)。总的感觉是,我们的重大新闻报道采取的是主观突出国内新闻而客观歧视国际新闻的滞后作法。
建议:主流媒体应该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一视同仁,打破过去落后的报道套路(这一点都市类报纸做的比较好)。能让读者观众听众在第一时间第一版面上最快看到国内外重大新闻报道。
最后,单一僵化的“新华体”报道新闻充斥版面。
常年看新闻的人不难感觉到:我国的新闻报道特别是重大新闻报道写作技巧,基本上恪守几十年“一贯制”的叙述报道形式。这种僵化的描述形式往往是在先在导语上突出“五个W”,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到底。譬如报道某个会议,先写会场气氛,然后是与会领导按排座次列出,然后是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内容摘要,最后在列出其他出席人员。这种曾被讽喻为“新华体”的写作套路,禁锢了几代新闻记者、编辑和通讯员的思维而不思进取。八十年代中期(我认为那时是相对最好的新闻环境)曾有记者别开生面地吸收西方新闻业务技巧,首先将核心问题或某段讲话“闪亮点”在导语中引出,然后打破时间隧道就重避轻,独辟蹊径写出很多脍炙人口的报道,但不知何故,近些年来这种形式上的革新并没有蔚然成风,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新闻报道格式多种多样。主流媒体不应笃定在“新华体”这个格式上“吊死”(并非摈弃“新华体”)。应该多多学习、借鉴或采用国外特别是西方的一些报道形式“洋为中用”。年轻的记者编辑能多读一些世界新闻经典范文或“普林策”获奖作品,汲取营养不断充实和驾御自己的多种写作能力,变新闻报道的枯燥性为可读性。
在我国,新闻改革历来是个沉重、敏感的话题。新闻在某些方面注重“中国特色”不假,但总的趋势应该与“国际接轨”。因为新闻的惟一特征就是真实、客观、公允,它决定了新闻是世界性的。中国新闻改革任重道远,广大读者观众听众给予所有的媒体和新闻业务工作者以厚望。真心期待主流媒体的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和央台,首先力所能及的在新闻报道这个形式上带个好头。
2006年11月10日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