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散记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1:22

故都西安()

 

西安,古时称作长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1027年西周在这里建都,以后的西汉、隋、唐等11个王朝的京城都设在这里,历时一千多年。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辖7个区和长安、临潼、高陵等6县。面积9983平方公里,人口608万。老城区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周长14公里,城高12米,顶宽1214米,墙面用青砖包砌,厚重坚实。凡是来到西安的人,都要登上古城观光一番。

我们离开钟楼,沿着大街徒步南行,二十分钟后来到了永宁门下。美国总统克林顿到西安访问的入城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宽厚的城门上面,建有城楼、箭楼,巍峨凌空,气势雄伟。城楼与箭楼之间是瓮城,城城连环。不要说在大刀长矛的古代,长安城是固若金汤,就是今天的火炮对它也奈何不得。

大家顺着台阶爬上城楼,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站在城楼上,微风吹来,拂去了浑身的劳顿,眼前也豁然开朗起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脚下的城墙,好象一条宽阔平缓的马路向两侧伸展。透过垛口,俯视城外的护城河,象一条玉带,旁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宽阔的草坪和各种图案的花坛,环城公园的景色十分宜人。

从便道下了城墙,经过古文化街,去参观碑林博物馆。沿街一色的纸店、笔店、砚店、墨宝、画店。好象把全国文房四宝的精品都摆到了这条街上。有一方砚台,长一米,阔八百,图案是岁寒三友,标价两万。路边有的店铺挂着书法培训班和中国画苑的招牌,门口放着桌子,现场表演书法和画技。可惜展出的作品良莠不齐,真正的高手不多。

碑林博物馆,始建于北宋天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为保存唐朝开成年间篆刻的石经而建,是我国最早保存最全的一座石刻书法艺术宝库,收藏了汉唐以来,直至明清的各种名贵碑石。因为石碑丛立如林,所以称为碑林。馆内共分六个陈列室、六个游廊和一个碑亭,展出碑碣2300多块,实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碑林的第一室,陈列的是儒家经典著作十三经。共有一百一十二块石碑。是保存最完整的《诗经》、《论语》、《左传》、《春秋》等十三种典籍。因为碑石是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叫开成石经。堪称国宝。只是碑面上篆刻的字迹虽属魏碑体,但好象是一般工匠的摹仿,没有多少章法。

在第二室,陈列的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的真迹。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的原刻石碑,都摆在这里。展览馆的工作人员准备了墨汁和宣纸,只要交上十元钱,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拓本。

第三展室,陈列的是历代不同书体的名碑。大篆、小篆,我们看不出名堂。《慧坚禅师碑》是行书名碑,唐怀素的《草书千字文》是草书的代表作。还有书圣王羲之的真迹。在这座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里,可以看到汉字书体由繁到简,有难到易,由慢到快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这些书法篆刻,都是艺术之精品。若不是导游小姐一再催促,真想多看几个小时。在离开碑林的时候,突然想到应该为古代的文人叫绝,他们把经文典籍篆刻到石头上,就是秦始皇真的在世,想要“焚书”也是不可能了。

看起来,游览碑林博物馆这样的地方,实在需要有一位熟知书法的游伴,一起细细品味揣摩,从中悟些名家的“章法”,求些书圣的“神采”,以备休闲的时侯学练书法,那是何等的雅兴?可惜早先约定的王先生因有公务脱不开身,筹划多年的愿望没能实现。只得买了一套碑林字帖,送给他作个纪念。

离开碑林,搭出租车驶出南门,走南关街和长安北路,再转小寨东路,远远地就看到了大雁塔和大慈恩寺。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高塔入云,古朴典雅,塔身好象散发着灵气。我们来到寺门前,只见两侧有长长的摊位,摆满了大雁塔之类的工艺品、唐三藏的画像、念珠和经文。有几个蹲在墙根摆卦摊的江湖骗子,在不停地招揽着行人。

这时,天已过午了,大家想起该找个吃饭的地方。我们来到一条小巷,在众多的招牌中发现一个百年老店的门面。记得听我小儿子春阳说过,他与邹力先生在西安交大学习的时候,就在这个马家铺子吃过羊肉泡馍,很有特色。

铺子里很干净,七八张餐桌罩着白白的桌布,十分耀眼。大概是因为过了饭口,正在就餐的只有两位农民打扮的客人。坐在收银台上的老板娘,三十多岁,精明干练。两位小姐是湖南妹子,娇小中透着稚气。

在我的印象中,这种风味小吃应该是比较粗俗的样子。熊熊炭火上面一口大锅,里面煮的羊肉翻滚着,沸沸扬扬的汤面上飘着一层油。吃客们把硬面馍馍掰成碎块,放在大海碗里。再由那位汗流浃背的老板,用铁勺子舀来肉汤,浇在上面。可是,我们吃饭的这家百年老店,端上来的却是一碗面筋、一碗肉汤,还有两碟小菜。老板娘告诉我们,西安泡馍的吃法就是干净一些,没有兰州那股“野劲”,实际是反映了饮食文化的高低层次。说老实话。真的吃起来,味道确实十分鲜美。只是缺一点市场叫卖的那种风风火火的情趣。

大慈恩寺,始建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在唐朝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进行了扩建,成为当时长安城外最大的寺院。重楼复殿,禅房精舍,共有房屋1897间。大家知道,《西游记》里的唐僧确有其人,就是佛学大师玄奘和尚。在他“西天取经”回归东土以后,即被唐太宗安排到这里任“上座”,领导千余名从译人员翻译经文,弘扬一派佛法。因此,玄奘成为法相宗教派的始祖。

寺内的大雁塔创建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为保存玄奘带回的佛经而建的。初为五层方塔。武则天执政时,重建加高到十层。后经兵火仅剩七层。明朝万历三十二年重新修筑装饰,留传至今。塔高64米,为青砖仿木结构。塔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每层四面都有拱门,游人可凭栏远眺。塔底层四面是石门,门楣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南门两侧,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为此写的《记》,均为唐代大书法家楮遂良所书。

大雁塔是根据《大唐西域记》里的佛教传说故事而得名。同样,后来在南门外的荐福寺建的塔,则叫小雁塔。

唐朝时,大雁塔是长安七景之一。新考取的进士,在参加皇帝亲赐的曲江宴之后,都要骑马坐轿夸官三日,并到大雁塔题名,以示功名高远之意。很显然,这种荣耀是当时的读书人梦寐以求的。

如今有的游人也有在此题名的雅兴。他们设法躲过护塔和尚的监视,在众多的题名中间,见缝插针,刻上“某某某到此一游”。好象真的进士及第,留名千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