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散记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2:49

橘子洲头

 

飞抵长沙,已经是晚上了.民航的空调大客车一直把我们送到银河宾馆.沿途经过的街道,特别是五一大路两旁,商店如林,霓红灯闪烁,橱窗里灯火辉煌,马路上车流如潮。一派繁华景象。

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据史书记载,战国时,这里是楚国的重要邑镇。秦朝时设为长沙郡。西汉改郡为国,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后来的各个朝代,长沙都是州、府、郡的治所。1933年正式建市,成为湖南省的首府。

长沙的市区位于湘江河谷的阶地上,地势南高北低,海拔4070米。波涛滚滚的湘江,流贯市区,将城市分成东西两部分。橘子洲像一条碧绿的玉带纵列江心。那座耸立在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巍峨峭立,飞抵长沙,已经是晚上了。民航的空调大客车,一直把我们送到了银河宾馆。沿途经过的街道,特海拔297米。自古就有“岳麓之胜,甲于湘楚”的说法。

翻开现代史,湖南应该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长沙作为地域政治舞台,曾有无数英烈在这演出了十分悲壮的故事。毛泽东、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彭德怀等革命者,都是从这里踏上革命的征程。

1925年初,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湖南养病,同时在湘潭和衡山等地组织农民运动。八月底,为了避开军阀赵恒惕的追捕,他秘密回到长沙,向湖南省委汇报。在此期间,他重游故地,写下了《沁园春·长沙》,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气概,吟出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千古绝唱。

我这次冒着酷暑来到长沙,主要是想了却多年埋在心底的一个愿望,看看毛泽东主席的母校——长沙第一师范;看看“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集会的场所——爱晚亭;还要游一游梦中似曾相识的“橘子洲头”。

第二天早饭以后,天开始阴起来。闷热的空气夹着淅沥的雨,洒向来来往往的人群。我们搭上一辆“的士”,向湘江西岸驶去。

汽车沿着麓山路南行,穿过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大学的校园,来到了岳麓山脚下。一座雄伟古朴典雅的建筑,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高大门厅上悬挂的“岳麓书院”匾额,用笔苍劲有力,据说是宋朝一位皇帝的御笔。大门之内有三进庭院,每处院落都是古树奇花、怪石清泉,宛如一处小巧园林。三个正厅分别是讲堂和藏书楼。两厢的斋舍,构建精巧,并有回廊相连。最后面的长廊里,陈列了一些文人墨客的碑刻。旁边还有一个侧门通向夫子庙。

岳麓书院始建于公元976年,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与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齐名。所谓“书院”,是古代由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南宋教育家张拭在此办学多年,程朱理学的鼻祖朱熹,也曾在此讲学,有学生近千人。

从岳麓书院的后门出来,爬了一段山路,来到山腰的一个景点。只见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景色美不胜收。越过小桥,爬上一段陡坡,迎面是一个高大的六角凉亭。这亭子构筑十分考究,雕梁画栋,匾额“爱晚亭”是毛泽东的手书。当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罗章龙、蔡畅等革命者经常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

如今坐在石凳上,缅怀已经过世的伟人,好像还能听到他们讨论“中国的出路”、研究“暴动的时机”,还有《湘江评论》之类的湖南话。转眼之间,一个世纪过去了。拯救世界的一代伟人也走了。那些曾经发生在爱晚亭里的故事,还能有多少人知道呢?呜呼,正如《论语》里的那句格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外面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环视四周,层峦叠翠,气势雄伟,林木苍郁,流泉潺潺,让人目不暇接。我想等到金秋时节,这满山的美景,一定会象毛诗人描绘的那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该是另有一番神韵。

离开爱晚亭,为了节省时间,我们顺着石级山路向顶峰攀登,准备去拜谒蔡锷、黄兴的陵墓。谁知走进密林以后,竟然迷了路,只好到餐饮店去求助。女老板是个热心肠,答应让她的小女孩把我们送到前面的路口。这女孩只有七岁,圆圆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稚气里透着顽皮,晃动着两条小辫,蹦蹦跳跳地为我们带路。我紧走了几步,为她抢拍了一个镜头。看那神态,她有点象我的孙女宋佳航。

把大家送到路口以后,我动员她回去,但她不肯,坚持要再送一程。这时,山路开始陡峭,她像一只贪玩的猴子,不停地攀登那一尺高的石阶。大约爬了三十多米,才恋恋不舍地离去。我望着女孩的背影,不自觉地袭来一些惆怅,这次旅行要是带着孙子该有多好。

风夹持着云雾,闪电伴着雷鸣,一起向岳麓山包抄过来,雨越下越大了。我手中的折叠伞,常常耐不住雨注的砰击,时而又被风胁迫着一起“飘摇”。我们相互搀扶着、照应着,经过半个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找到了黄兴的陵和蔡锷的墓。大家十分虔诚,冒着倾盆大雨,瞻仰了两位中华革命先驱者的英灵。

吃完午饭,雨停了,只是天空仍然阴沉沉的。我们搭车来到湘江大桥上,居高临下,看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当时,防汛形势十分严峻,长江大堤险情不断。作为大江南岸重要支流的湘江,也刚刚经受过第一次洪峰。

这里的江面开阔,约有千米。距大桥不远的岸边是长沙港,开往洞庭湖和长江的航线,可以通行500吨位的驳船,水上交通比较方便。有一首民歌唱的那条浏阳河,就在北面汇入了湘江。大桥下面的江心,是一条十几里的绿色长廊,南面叫橘子洲,北边是付家洲。

我们“打的”从湘江大桥中间的引桥驶入橘子洲。为了便于游览,让司机沿着柏油路缓缓前行。路边的房屋都泡过水。小店的屋檐上,仍然可以看到洪峰留下的水迹。地势较低的几幢小楼,底层还浸在水里。应该说橘子洲的名字起得不错,家家房前屋后和路边空地,全都是树,稀疏的树干上,果实累累。橘子洲头公园,因为水灾,游客不多,显得有些冷清。对着大门的影壁墙上,是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长沙”。里面的绿地,已经被水冲毁,工人们正在种植。橘树和花木的枝叉上,还挂着洪水留下的杂草。江边的水榭餐厅、卡拉ok,都已停业,桌子板凳还泡在水里。实在是一幅灾后待兴的图画。

橘子洲头,好像是航行在湘江里的一艘巨大的船。站在“船头”,滔滔的湘江迎面而来。沿着条石砌成的台阶可以走进江里去,就像在轮船上攀着扶梯投入大海一样。在我们面前,有两个人正在那里游泳,惬意得很,那神态实在让人羡慕。我向下走了十级台阶,把双脚放进滚滚流动的江水里,翻起的浪清澈碧透,暖融融的。真美呀,由衷地陶醉。再看看江面飞翔的水鸟和远去的江轮,似有乘风破浪的感觉。

朦胧中,好像看见毛主席正站在橘子洲头,题写那首不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