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散记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31:43

长沙第一师范

 

    晚饭以后,连着下了两天的雨,终于停了。西边天际露出了一抹彩虹般绚丽的光,尚未退去的浓云,被涂成暗红色,天依然是阴沉沉的。但是,闷在屋子里的人们开始涌向街头,逛街散步,纳凉聊天,熙熙攘攘,长沙开始了夜生活。为了却多年的夙愿,我们抓紧时间,去看看毛主席的母校——长沙第一师范。

    从五一广场沿着黄兴路南行,过三个路口拐到西湖路,再往南走就是书院路。长沙第一师范就坐落在这里。学校的大门面对滔滔北去的湘江,隔江望去,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学校后面隔一条街,是天心公园,可以看到高矗巍峨的天心阁。这里虽然地处闹市,仍然不失资深学府的风范。

    长沙第一师范的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域讲学的城南书院。1903年,建成湖南师范馆。1912年改为现名。这所学校之所以名声显赫,主要是因为她为中国培育出了一位世纪伟人——毛泽东。

     1911年10月末,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毛泽东离开湘乡中学,抛笔从军,在长沙革命军里当了一名列兵。他们这支队伍没有打过仗。每月可以挣到七块大洋,除了吃饭、买水等花销之外,毛泽东大都用于买书订报。每日除了出操之外,就是读书。一个大兵俨然是一位学者。

    两个月后,清朝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凯当了大总统,老百姓剪掉了辫子,革命就算“胜利”了。毛泽东和一帮热血青年也离开军队住进了湘乡会馆,准备寻求新的生活出路。当时,毛泽东认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是当教师。恰逢长沙第四师范招生,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受聘。这些条件吸引了毛泽东,他以优异成绩考进了这所学校。第二年,四师并入了第一师范。

    在这所学校里任教的,是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王季范、黎锦熙等。学生中有毛泽东、蔡和森、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璋等。原本已经考取秀才,比毛泽东大十七岁的何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当年的一师,真可谓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的学府。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人在中国现代史上都有一席之地。长沙第一师范堪称是“革命家”的摇蓝。

    第一师范承袭了“旧学”的一些规矩,对学生管理很严。课程设置非常繁杂,二十几个学科,必须样样学习优秀。毛泽东主张“学习要为我所用”,不愿意学数学,尤其讨厌静物写生课,经常在课堂上研习古文。所以,这两门课程常常不及格。但是,毛泽东的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是学得最好的。在一师的五年半期间,他读了好多书,如《资治通鉴》、《诗经》、《楚辞》、亚当·斯密的《原富》以及达尔文、卢梭的著作,还有俄、美、英、法的历史地理、小说、诗歌,古希腊的故事等等。他爱好诗词,是个天才的诗人,偶有用笔,即成佳句,在同学中广为传诵。他特别喜欢读报,研讨时事,养成了嗜报如命的习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注意观察分析欧洲战事。经常在饭后散步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述新闻。奥国的太子怎样在塞尔维亚被杀;德国威廉二世如何出兵;英、法、俄如何对德宣战,以及凡尔登的血战等等。讲得绘声绘色,条理分明,被同学们称作“时事通”。毛泽东没有念过大学,也没有出洋深造。但是,他熟读经史、吸纳百家、纵观世界,广蓄博收。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为他后来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家知道,湖南人喜欢吃“辣子”,素以个性强悍并有政治热情著称于世。近百年来,出生在湖南的著名人物确实不少。清朝末年的重臣,大思想家、著名学者,平定太平天国的湘军首领曾国藩;1898年维新运动的殉难者谭嗣同;还有孙中山的副手和军事领导人黄兴,都是曾经决定或影响中国命运的人物。毛泽东领导的中共革命事业,湖南人可谓前赴后继,功勋卓著。当年,在毛泽东周围集聚的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大多是长沙第一师范的校友,如李立三、罗章龙等等。都曾担任过中共的领导人。

    毛泽东在一师念书的时候,就有向旧传统宣战的“造反”精神。1915年,他当选为学生会的秘书,大胆直言,带领同学与陈腐的教学制度斗争。并且组建了学生自治会,成为公认的学生领袖。毛泽东的“越轨”行动,引起学校的不满,曾经要开除他,多亏杨昌济等进步教师据理力争,才算保住了学籍。这时的毛泽东,已经认识到发动民众的重要性。他与同学一起开办了工人夜校,通过深入民间,访贫问苦、传授知识,结交了一批下层百姓。为了广交朋友,集合同人志士,1918年4月14日,在岳麓山下的刘家台子,毛泽东与蔡和森组建了进步团社——新民学会。后来,这个学会的会员大都参加了共产党。

    毛泽东考进第一师范,原本想与“教书匠”为伍,后来竟成了革命的导师。他一直是传统教育的反叛者。不论是读私塾,还是在一师,直到发动那场震惊世界的文化大革命,他从没放过对“教死书”和“死读书”的抨击和讨伐。他是伟人,也是个奇人。在一师他只倾心于掌握治国平天下的谋略与艺术。经过了三十年的奋斗,缔造了一个新中国。恰恰就是当年不肯学数学、不会画图的毛泽东,高瞻远瞩,在生前为我们留下了“三弹”,留下了震慑对手的虎虎国威。时至世界日趋动乱的今天,全国的百姓都应该感谢他老人家的恩德。

    在长沙第一师范,毛泽东最推崇的老师是杨昌济。这位杨先生先后留学日、英、德十年,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他为人刚直,非常崇拜曾国藩修身治家的原则。以其高超的学识和坦荡的为人,赢得了一帮热血青年的尊敬。毛泽东是杨先生最得意的弟子,他经常到杨先生的家里去求教,研讨学问,寻求真理。因而认识了师妹杨开慧。杨先生非常支持毛泽东与女儿的恋情,常常充当鸿雁捎书人。最终果真成了翁婿。袁大胡子是毛泽东的严师,曾用激将法逼他学习古汉语。在袁先生的指导下,毛泽东读遍了经、史、子、集等古文,熟谙历史,通晓韵律,并常常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让其受益匪浅。

    毛泽东、蔡和森、萧旭东是学校里最有才华的学生,号称一师“三杰”,毛泽东则为群龙之首。他们经常到岳麓山的爱晚亭和湘江的橘子洲,去“指点江山”,谋求救国大计。毛泽东在1925年写的《沁园春·长沙》,就是回顾的那段生活。

     1918年7月,毛泽东在一师毕业。这时,杨昌济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他又把毛泽东介绍给李大钊,进北大图书馆任职。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革命开了新的一页,毛泽东也开始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离开长沙第一师范,我依然有无限的感慨。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超群才智和革命实践活动,让人崇拜,让人感奋,也让人激动不已。为了多了解一些毛泽东在长沙的逸事,我与司机聊起来。谁知他竟茫然有余,而且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我也茫然了。经过一番尴尬,说到了“下岗”问题,他立即活跃起来。慷慨陈词,发了不少牢骚。骂了一些粗话。原来,他也是一位“下岗”职工。现在,每天纯收入150元,是以前月收入的三分之一,生活该是不错了。让人弄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个人的收入翻了好几番,却仍然满肚子怨气呢?

    我们辞去了“的士”,来到灯光如昼的湘江大桥上。看着滚滚北去的江水,思绪万千。想起昨天在博物馆看到的那位马王推出土的老太太,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仍然栩栩如生。论其防腐措施,在今天也可谓是“高科技”。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兵马俑,还有成吉思汗的西争,确曾让中国人有过骄傲。但是,清朝的衰败、列强的欺虏和倭寇的入侵,实在是国人一场漫长的噩梦。如今,这个充满灾难也具有辉煌的世纪就要过去了。毛泽东作为世纪伟人,以他诗人般的想象力,改造了中国,唤醒了沉睡的东方雄狮。

    湘江里的轮船,鸣着汽笛驶过。渔船靠在港湾里,两岸已经是万家灯火了。马路上,车流滚滚,行人如潮。路旁高矗商厦的霓虹灯闪烁着,一派繁华都市的景象。

    远处天幕上,隐约可以看到青年毛泽东的高大身影,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