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的非常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18:02:10
大经贸->2007年第1期
中国外汇储备的非常解读
张 锐
共2页 [1][2]
字号:【大中小】
当中国外汇储备实现了无与伦比的超越时,实际上已经被推到了一个重新检视和矫正自我的拐点上。
破纪录的记录
中国外汇储备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完成了两个惊人的动作:超过日本荣列全球外储榜单首位并且轻松跨过1万亿美元大关。
的确,在世界大约190个国家中,经济规模能够上万亿美元的国家大概也不超过10个,中国再一次以非凡的努力证实了自己在地球村中不可小觑的存在。
回放昨天并不久远的历史,我们更能强烈感觉到中国外汇波澜壮阔的脉动。26年前,在中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清单上,中国的贸易盈余为零,外 汇储备自然是一遍空白。清贫的历史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大潮的激烈涌动而改写。1981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的记账簿上首次出现令人兴奋的数字——27亿美 元,并在四年之后很快发酵为100亿美元,而当199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时,全球所有的经济学们一致认为中国外储的急行军脚步 已经很难再停顿下来。因此,及至2001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跨过2000亿美元的门槛,国际舆论阵营中已经很少有人发出惊叹声。可一切比人们预想的速度要快 得多。2005年年底,中国外储额度跳涨到8189亿美元。
外汇储备从零到千亿美元,中国用了16年的时间,而从千亿到万亿美元,中国只用了10年时间。尤其是在最近三年之中,中国的外汇储备都是以年均两千亿美元以上向上激增,其大跃进式的前行速度为史前所罕见。
但是,一个必须直接回答的问题被国际舆论和我们自己提了出来:“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否太多?”
诚然,一国究竟持有多少外汇储备才算适度,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中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国际上也只是定义了外汇储备的下限,而上限则还等待人们的 求证。传统观点认为,一国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是能够满足三个月的进口需求,即一般不超过GDP的10%。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只需保有1500亿美元的外汇 储备。不过,传统国际储备理论是以金融全球化程度较低和全球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为背景的,而现在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以某种形 式采取弹性的汇率制度;不少国家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更多的是为了在变动不断的国际金融市场中如何来维持对本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信心以及来保证本国金融体 系的稳定。因此,一个为学界和官方共同接受的观点是,考虑到大约五六个月的进口用汇、全部短期外债偿还用汇、中长期外债偿还用汇以及中国外汇储备特性的预 留安全规模,中国外汇储备以不高于8000亿美元为合适,而其余则可以视作富余储备。
的确,如果以月进口所需外汇估计,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可以足够16个月的支付,这不仅大大超过传统贸易理论设定的程度,也远远高过了现时所需。“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足够多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面对着国内外媒体所作出的精练性陈述似乎意味深长。
观察我国的外汇储备的增长曲线,我们不难发现其与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态势保持着多么惊人的一致。1980年代的元年,中国对外贸易首次修正了 逆差的记录,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外汇局有了第一次进账;接下来的1990年代的10年,贸易顺差从未得到逆转,外汇储备得以刷新千亿美元的增长历史;特 别是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对外贸易更是高歌凯旋。2000年我国贸易顺差仅83亿美元,但次年却达到了225亿美元,及至2004年,中国贸易顺差开 始出现月均百亿美元的跳跃,并在最近三年多的时间中保持了年均1000至2000亿美元的增长记录。而也正是在最近五年中,我国外汇储备实现了从千亿到万 亿美元的快速飞跃。资料显示,我国贸易顺差一般占到了新增外汇储备的65%,成为了中央外汇储备来源的主渠道。与贸易顺差相伴随的还有资本项目顺差。持续 的双顺差和日渐浓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很难使国际投机资本刹住进入中国的脚步。中国外汇储备的总量也在诸多“暗流”的涌动中被不断推向高峰。
可能放大的数字符号
相当多的学者相信,已经走上快道的中国外汇储备很难停下匆匆而行的脚步,中国外汇一万亿美元的储量也许只是一个阶段性数值。
猜想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似乎汇聚成一种明晰的图案。雷曼兄弟日前发布最新分析报告预测,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在2007年超过1.2万亿美元。中 国官方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计,在2008年第二季度,外汇储备将超过15万亿美元。世界银行在《全球发展金融(2006)》报告中表示, 2012年中国外汇储备可能达到2.9万亿美元。而有经济学家作过计算,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10年后,中国外汇储备将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
也许有人会天真地认为,美国迟早会纠正其巨额贸易逆差,中美贸易将趋于平衡,中国外汇储备在不久的将来会进入一个下降的通道。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日新月异的世界经济变局,就不难更清楚地看到中国外汇储备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和可能性。

受生产要素价格巨大差异的牵引,发达国家在过去的20年中掀起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物质产业的“全球化”浪潮。而正是这一新的深层力量,成为了美国等发达国家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且不可抑制的根本原因,也造就了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持续扩大。
观察发现,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步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截至目前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轻工类产业,并且这个转移 过程现在已经基本上结束,其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的货架上80%至90%都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也表现在中国所接受的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出现了下降,甚至出现 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然而必须看到,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阵营中,轻工类产业仅占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大头还滞留在国内,而其 之所以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新一轮的巨大转移浪潮,主要是因为这种转移需要更高的物质基础与技术环境相匹配,而以发展中国家目前的重工业技术基础来说,还 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例如,在发达国家的设备制造业中,机床的数控化率普遍高达60%至70%,但是直到目前,中国机床的数控化率才刚刚达到30%,一些国 内专门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数控化率也刚超过50%。由于技术水平的约束,发达国家进一步向中国输出许多重工业产品生产的步伐不得不暂时放缓。
但是,带有明显重化工业特征的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似乎为发达国家产业的再转移正在预留出崭新的空间。其一个重要的表征是工业技术基础的改造 在本轮增长周期中特别突出。仍以设备制造业的数控化率为例,相比于五年前每年不到二个百分点的速度而言,近三年则年均超过了五个百分点,十分清晰地显示出 了加速提升的趋势。按照这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