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人的贪欲和鱼的命运(新京报 2007-4-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10:39
人的贪欲和鱼的命运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4-15 0:48:54 · 来源: 新京报

公共话题
“深层生态”相信,自然,包括自然世界的万物都有自身的价值,而人类自己也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只有学会善待万物,才能学会如何在人类社会中相互善待。
最近,我在《苏州新闻网》读到一则非常生动的捕捉长江刀鱼的报道。记者在一艘叫“苏常渔19005”的渔船上,看到渔民周杰良、周国良兄弟和他们的家人苦苦捕捞8小时,6次下网,总共捕到了2斤多刀鱼。大都是2两左右一条。前一天,两家人忙乎了一天,一共捕到3条刀鱼。最好的一天,总共也才捕到3斤。周家兄弟年轻的时候,一张网一次就能捕到300斤刀鱼,“最多的时候,一网就有七八百斤。”渔家卖给收鱼人的市价是500元左右一斤(3两规格),市区刀鱼的售价约1000元一斤。打鱼的说,“刀鱼是舍不得(自己)吃的”,全是为了卖钱。记者感叹,“上世纪80年代,当地渔业公司刀鱼的售价为每市斤5毛9分钱。同时期,鲥鱼每市斤售价为几十元,但几年后鲥鱼就慢慢消失了,多少年以后,刀鱼会不会也像鲥鱼一样,再贵也买不到了。”我读着这则报道,心里很不平静,不只是为那些贫苦劳作的渔民,也为江中那些残存的刀鱼。一个古老的故事,说的是神创造了第一个人。人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了神,他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你是谁?”而是“我是谁?”不管人在神的面前是多么渺小,人用来看世界的,只能是他自己的眼睛。
当刀鱼被人类捕起,在遭遇人类时,会问怎样的问题呢?如果刀鱼问的是,“人啊,你为什么要吃我?”人马上可以告诉它好些理由,我吃你,是因为你的味道很鲜美,营养价值很高,吃你在别人面前很有面子,等等。这些都是出于人功利立场的理由。但是,如果刀鱼问的是“我为什么要被你吃?”人无论如何都无法从鱼的角度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人还得回到人的角度,人会说,“因为我要吃你。”这是出于人强权立场的理由。
人生活在自然世界中,在对待别种生命时,还有没有“功利”和“强权”之外的理由呢?我想应该是有的,那就是伦理的立场。以伦理道德的立场来看,人不应该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把其他动物吃到绝种的地步。
在鱼类养殖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人根本不需要依赖那些只有二三两的刀鱼才能生存。人吃刀鱼,不是出于需要,而是出于贪欲。放纵贪欲的首先是那些自以为“我有钱,爱吃什么就吃什么,谁也管不着”的富人。
怜悯刀鱼,不是佛教意义上的不杀生,而是“深层生态”(deepecology)意义上的善待自然。一般生态学会从人类中心论的立场出发,强调保护环境对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人类爱护和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是为了保障自己不遭受这些资源的匮乏之苦。
“深层生态”强调善待自然的伦理立场。它相信,自然,包括自然世界的万物都有自身的价值,而人类自己也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只有学会善待万物,才能学会如何在人类社会中相互善待。
“深层生态”与“深层经济”是联系在一起的。“深层经济”也是一种以伦理对待经济的立场。一般经济学会把追求利润(只要不犯法)当作经济发展的惟一合理动力。但是,深层经济却会提出种种与“发展”有关的伦理问题。什么是人的幸福?单单富有和物质丰富就会使人幸福吗?满足多少物质欲望,人才算幸福?
为了追求“幸福”,人可以做任何事情吗?
智利出产一种美味的樱桃,连享誉世界的美国加州樱桃也根本不能与它相比。按一般经济学,这种樱桃应该卖到最能挣大钱的美国去。在美国,有的是出得起大钱,能购买享受的富豪。但是从“深层经济”来看,绕过半个世界迅速往美国运送智利樱桃,满足的是极少数人的口腹之欲,消耗的却是公共资源(飞机的燃料和飞航对大气的污染)。专供富人享乐的是一种违背社会伦理的,不值得提倡的特殊经济。
在中国,“享受刀鱼”已经成为一种不值得提倡的特殊经济。以现在的刀鱼市价来看,吃得起的,是那些有钱有势的少数人。受恶性市场价格的刺激,以后刀鱼会更少,价格也会更高,吃刀鱼也就更是一种少数人的特殊享乐。这种满足少数人贪欲的享乐经济对社会有害无益,因为整个社会都会被迫为之付出过高的自然成本和道德成本。
作者系知名学者 徐贲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2/2007/04-15/021@004854.htm
徐贲:人的贪欲和鱼的命运(新京报 2007-4-15) 徐贲:信任和荣誉的“囚徒困境”(新京报 2006-4-23) 林达:政府和私人之间的土地买卖怎么做(新京报 2007-4-8) 新京报:有多少历史建筑面临着被毁的命运(2005-9-19) 新京报:表演动物的悲惨命运何时结束(2006-1-7) 社论:2008:从个体的权利与命运出发(新京报 2008-1-2) 林达:非法移民的希望和移民问题的希望(新京报 2006-6-4) 梁治平:城市的记忆和生命(新京报 2007-8-18) 葛剑雄:“霸机”和春秋“黑名单”的根子在哪里(新京报 2007-12-2) 和菜头:真正值得期待的,只有小刚(新京报 2007-12-25) 五岳散人:禁酒令的政绩账应该怎么算?(新京报 2007-8-15) 物欲横流、痛苦不堪的贪欲世界 索达吉堪布:破除对女人肉体的贪欲 陈创东:限制自由和强入民宅的立法当慎定(新京报 2007-10-30) 徐贲:处罚沃尔玛的启示(新京报 2006-1-8) 一篇评论引发的“风波”(新京报 2007-3-30) 公众舆论的作用(新京报 2007-6-24) 鄢烈山:莫斯科的前车之鉴(新京报 2007-12-23) 公众舆论的作用1111(新京报 2007-6-24) 新京报: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失误(2006-3-4) 熊培云:什么样的“爱国”只赚不赔?(新京报 2008-4-25) 作为政治家的蔡元培(新京报 2008-5-4) 孙葆洁九获金哨退役 新京报:那个孤独的看守人 叶檀:新拆迁条例难言圆满 别低估了地方政府的贪欲 - 产经评论 - 中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