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急着吃三餐-(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55:55

不吃的效用

作者:[日]石原结实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比起1950年,2004年的日本人在肉类、鸡蛋、牛奶(含各种乳制品)上的摄取量,分别增加了13倍、6倍、16倍之多,相当惊人。相反地,稻米的摄取量少了一半,芋头类的摄取量更是降低到1/10。
    以肉类、鸡蛋、牛奶、奶油、蛋黄沙拉酱为代表的高热量、高脂肪食品,让目前日本的高血脂患者达到3200万人,糖尿病(高血糖)以及高风险族群有1620万人,高尿酸症(痛风)有50万人,一看就知道,这些数据都是因为“吃太多”的疾病所引起的。
    米或芋头类等等的碳水化合物摄取量变少,高脂肪、高蛋白质的欧美食物则摄取过剩,慢慢地改变了日本人的疾病型态。也就是日本原有的脑出血型脑中风减少了,欧美的大脑梗塞型脑中风增加了。另外,日本人原本常见的胃癌、子宫颈癌减少了,肺癌、大肠癌、乳癌、卵巢癌、子宫癌、胰脏癌、白血病、前列腺癌等等欧美型癌症则增加了。而且二次大战之前,日本几乎没有心肌梗塞的病例(欧美的死亡原因第一名),也慢慢开始增加了。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癌症造成的死亡总人数明显增加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从非洲大陆的猩猩所演进而成的人类,在后来的2,999,900年中,几乎都是以饥饿状态度过的。
    构成人类身体的细胞大约有60兆个,细胞的能量来源几乎百分之百依靠糖分。所以人体会发生低血糖症状(焦躁、不安、手脚发抖、晕倒),但是却不会发生低蛋白症状或低脂肪症状。
    当饥饿造成血糖降低的时候,人体会分泌肾上腺素、正肾上腺素、升糖素、皮质醇等等大约十种提高血糖的荷尔蒙,但是吃太多的时候,能降低血糖的荷尔蒙却只有胰岛素一种。
    从这个事实可以发现,人类的身体有很多对付饥饿的方法,但是吃太饱的时候,却没办法处理糖分、脂肪、蛋白质等多余营养,结果就造成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脂肪肝)、高尿酸症状(痛风)等等,很明显就是吃太多所造成的疾病。另外,吃太多还会造成免疫力降低,引发各式各样的疾病。
    饥饿的时候,胃部会分泌一种叫做“胃饥素”的“饥饿荷尔蒙”,这种分泌物已经证实能够提高大脑中主管记忆的“海马体”的效能。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是因为长期饥饿而去动脑,下苦心发明或发现各种东西以提高生产的技术,才能够活到今天。
    所以可以这样说,人类的生理构造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能正常工作,维持身心健康

少吃与寿命、老化

作者:[日]石原结实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自从麦可盖博士在1935年发表了“低营养可以延长动物寿命,抑制肿瘤发生”的学说之后,欧美的营养学、医学领域从1940年起,就一直有研究成果发表显示:“如果将动物摄取的热量控制在30~40%,那它们的寿命会比自由进食的动物要长很多,发生癌症(以及各种老化相关疾病)以及生物机能恶化的速度也都会缓慢许多。”
    位于美国巴尔的摩的国家老化研究所(NIA),进行了从蛔虫到猴子等等各种动物实验,得到“抑制热量摄取量,寿命就会变长”的结论,甚至可以说“把热量摄取量控制在60%,寿命就会延长50%。”
    NIA的马克博士把白老鼠分成以下三群:
    A群:想吃就吃
    B群:热量摄取量控制在60%
    C群:一整天想吃就吃,隔天断食
    实验结果发现,C群最为健康,寿命也最长,老化造成的脑部损伤较少,也没有任何一只老鼠罹患阿兹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因而得到的结论就是:“‘断食’可以减少氧化所造成的脑细胞损伤,促进体内所有细胞的成长。”
    另外同样在该研究所工作的唐纳博士,则发表了以下的实验结果:“我针对年老的老鼠,测量脑中的多巴胺收容体(和帕金森氏症的发病有密切关联)数量,之后把老鼠的热量摄取量限制在40%,发现原本应该随着老化而减少的多巴胺收容却反而增加了,学习记忆能力也提升了,而且寿命比普通进食的老鼠延长了40%。”
    另外,美国加州大学河岸分校的史蒂芬教授(生物化学),则是以实验证明了“用低热量食物喂食年轻老鼠和年迈老鼠之后,以肝细胞调查它们的基因变化。结果,年迈老鼠的基因变化抑制了它的老化,寿命也延长了。年轻老鼠则更为长寿了。”该教授还说,“老年人应该也可以适用相同原理才是。”
     “断食”就是终极的“少吃”,法国的维利斯博士说过:“断食可以明显让肌肤恢复年轻,消除皱纹,摆脱黑斑、雀斑、疹子、面疱等等。”在美国加州设立断食医院,拯救了许多疑难杂症患者的希尔顿博士也说:“断食可以让肌肤恢复年轻,气色也变好。眼神充满活力,表情生动,看起来就像年轻了十几二十岁一样。虽然肌肤恢复年轻只是表象,却同时也代表着整个身体也恢复年轻了。”具体来说,“断食”可以造成下面这些恢复年轻的现象。
    (1)恢复听力
    (2)恢复视力
    (3)味觉、嗅觉变得敏锐
    (4)恢复活力
    (5)恢复精神
    (6)体重降低
    (7)促进消化
    (8)消除脸上细纹
    (9)降低血压
    (10)促进心脏、循环功能
    (11)清除前列腺肿胀
    (12)让性功能恢复年轻
    西班牙的老人之家里面,分成一天供应1800大卡热量饮食的一组,和以1800大卡与“水断食”来隔日轮替的一组。结果表明后面这组的老人们,寿命明显要长很多。
    日本战国时代的藩主尾张守春,就曾经宣扬他的长寿秘诀是:“呼吸深远,工作谨慎,少近女色,饮食清淡,心胸宽广”。意大利威尼斯的贵族柯纳洛年轻时过着酒池肉林的奢华生活,但是一直体弱多病,医生都说他活不过40岁。不过从40岁以后,他努力遵从“盖伦的少食健康法”(盖伦是第一位发现人体循环系统的古罗马医师),一直活到104岁,并在他的著作《长寿论》中提到:“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食量,就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无论古今中外,长寿抗老化的秘诀都在于“少吃”。

少吃与癌症

作者:[日]石原结实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癌症学家艾斯尔斯博士在做了动物实验之后,发表了以下结论:“想吃什么就给它吃什么的老鼠,比起隔天断食一次的老鼠,癌症发生率高出了5.3倍。”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马克博士最近也以实验证明了“断食可以让体内细胞产生抗癌效果”“每隔一天让老鼠断食一餐,可以减缓身体细胞的分裂速度”“细胞分裂速度降低的话,癌症发生的风险也就会减少了”等事实,更提出“成长荷尔蒙和胰岛素(吃太多就会促进胰岛素分泌)等等‘促进细胞生长’的荷尔蒙,会加快细胞分裂,跟癌细胞繁殖程序有着很密切的关联”。
    也就是说,位居当今日本人死亡原因第一名宝座的癌症,可以说就是“吃太多的病”,从实验来看,只要少吃点,是可以预防癌症或阻止癌症复发的。
    日本在1998年,由大阪府立大学农学院的中野长久教授等人,以白老鼠实验证明了“少吃”可以抑制癌症发生。
    该教授把150只老鼠分成三个50只老鼠的群组,用以下方式来饲养。
    ①饮食无限制
    ②饮食限制在80%左右
    ③饮食限制在60%左右
    到了第五周,研究员在所有老鼠腹部注入癌症细胞,并调查每个礼拜的癌症演变情况。
    结果①②两组在注射癌症细胞之后的2~3周内,腹部生长出平均11克的肿瘤,而第四周就几乎全部死亡了。
    ③的“六分饱”老鼠,在注射癌症细胞之后的2~3周内,肿瘤大小平均为7克,是①②两组肿瘤的2/3左右,而且几乎所有老鼠都能够活到第七周。
    另外,“六分饱”的老鼠比起①“吃饱饱”的老鼠,干扰素(对免疫力有很大的帮助)的量提高了两倍,而免疫细胞T细胞(淋巴球的一种)的量也大约是原来的两倍。
    1985年,纽约西奈山医学系的葛洛斯教授发表了一项实验结果,他对吃饱的老鼠照射一定量的放射线之后,百分之百都会造成癌症;相对的,对吃半饱的饥饿老鼠照射等量放射线,却只有0.7%会产生癌症。
    同样在美国的埃墨里大学医院,史蒂芬博士随机采样了100位平均年龄50岁、癌症状况一样严重的癌症患者,分成A、B两组。A组的50个人在医院里面正常饮食,B组的50个人则加了许多含有特别营养素的高营养浓汤,结果A组的平均生存天数有300天,B组只有75天而已。从许多事实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人类在罹患癌症的时候,之所以会没有食欲,就是想要提高免疫力、治疗癌症、延长寿命的反应。于是癌症患者好不容易才“食欲不振”,结果一般人也就算了,连医生都说“为了恢复体力,多少吃一点吧”而强迫他们进食,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少吃与免疫力

作者:[日]石原结实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美国波特兰奥勒冈健康大学病毒基因治疗研究所的J.尼可立克.苏齐克博士等人,发表了以下的研究成果:“十八年间,热量摄取量限制在30%的红毛猴子,和常态喂食的红毛猴子比起来,即使年龄增加,T细胞等级却依然较高(免疫力旺盛),细胞也较年轻,因此比较不容易生病。”
    这几位博士还把41只18岁到23岁的红毛猴子(红毛猴子的平均寿命是25岁,因此这相当于人类的60岁~70岁)分成两组,其中:
    28只:正常供应饮食
    13只:热量减少30%的饮食(七分饱的低热量饮食)
    然后做长期观察。实验后发现低热量饮食组的红毛猴子体内,最容易受到年纪影响的免疫T细胞,其功能与产量反而提升,发炎物质的产量相对地减少了。
    苏齐克博士说:“限制热量的摄入可以减缓免疫功能老化,维持对感染疾病的抵抗力,因此能够延长寿命。”
    美国南加州大学老年研究所T.E.摩根博士认为“这项研究结果,证实了控制热量摄取可以有效发挥抗发炎作用”,所以非常看重这项研究(以上内容节录自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2006年12月1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