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博不是看科幻小说,城市发展要首重民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3:54
“看世博不是看科幻小说,城市发展要首重民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飞飞 上海报道 2010-05-01 00:09:01
五月拉开大幕的世博,有没有理清这场空前的盛典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
世博是什么?世博展示什么?世博即将带来那种普世的价值?人们进入世博园,走出世博园,依旧带着这样的疑问,即便这里集结了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最精尖的技术。
“如果世博会的结果,人们都像看科幻小说,看迪士尼乐园一样看完了事,效果是远远没有达到,政府要用这个时间,组织地方政府去好好观摩全球的先进经验,好好学习。”4月28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如此认为。
葛剑雄是中国知名的历史学家,在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的研究更是闻名。在他眼里,世博会虽是一次集中的展示,对中国的展示应当放在后位,更应当学习全球先进城市的科技人文、自然生活的经验,“不仅是发达国家,更且还有不发达的国家。”
“上海世博最大的价值,不是世界来学习中国,而是中国向世界学习”
《21世纪》:世博伴随着人类的演变,从工业文明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到世博走进上海时,中国已作为一个大国正在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来理解世博对于提升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功能?
葛剑雄:近半年来,我几次都在讲述一个观点,世博对于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该怎么展示中国,展示上海?
我想,上海世博的主要目标不应该是展示自我。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的事件,包括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世博园里头来自世界的200个国家、国际组织、企业,不仅仅有最发达,也有发展中的国家、有最先进科技、也有最原始的展示,反映出全球各地人的智慧,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一个很好的向世界学习的机会。
现在在很多人眼里,世博就是一次中国的展示,上海的展示,有很多表演演出。这个主次尚未理清,世博展示全球各种文化体系,世博应当是中国文化向全世界文化学习的过程。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从世博会发展的历史看,每一届多少总有推动世界进步的力量呈现。
世博应该指出未来一个时间里的城市发展方向,例如上海世博,可以指出我们城市发展的方向,早期我参与中国场馆主题提炼之时,比较多考虑的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
《21世纪》:城市在中国的历史地理版图中,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历史,在上海这个大都会的盛典,是否会革新中国城市的新方向?
葛剑雄:中国城市在历史上最大的缺点,是不以民生为主,城市先是一个政治中心,然后是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最后才考虑到民生。
例如北京,在当时皇城内城占去了大部分面积,并没有多少公众活动的场所和广场,没有什么公共措施、公园,唯独的公共场所是连着十字街头的菜市口,是个杀头用的刑场。
同样是封建城市,这些都不如两千年前罗马,我也去看过罗马古城的遗址,在那个时候,有竞技场、斗兽场、神庙。
这点如果不转变的话,怎么可以达到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在城市中间,人和人也是和谐相处,人和城市也要和谐相处,城市和地球同样也需要和谐。所以我们人类的文明,只是相当一部分在城市,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是50%,中国才勉强到达这个层次,以后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这对我们中国的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所以世博的主题,应对城市未来发展有一个导向的作用。
“人与人的和谐共存是第一位”
《21世纪》:整体上看,世界开始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例如互联网改变世界一样,新的科技文化和环境生态文明对价值观的更新呼之欲出,这些文明形态未来在城市将如何落地?
葛剑雄:一个是时机,一个是理念,后者更为重要。
世博有展示如此多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光伏,还有利用黄浦江的水调温的项目等,新动力的交通工具,倡导无碳经济,低碳经济,但是这些都需要着眼于民生。
现在的问题,不是新兴的技术都有互联网那样便捷适用。
人与人的和谐共存是第一位,什么是最重要?城市的民生最重要。低碳代表新的理念但变成实际要走很长的路。世博会上有很多电灯都装光伏电磁应用,但如果转化要成民用,则可行的数量很有限,且成本惊人。
那些汽车也用电池的,既然那么好为什么没有推出市场呢,因为成本相当高,拿黄浦江的水去调节温度,一样更多是展示作用。否则成本惊人。
低碳,现在连发达国家也难以推行,事实上目前完全靠市场是不行,这期待某个技术上的大突破,如果把太阳能电磁的寿命延长到10年20年,利用率提高才可以获得大突破,不然现在的成本实在太高。【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5-4/3MMDAwMDE3NTM3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