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在读什么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4:23:53

我在读顾颉刚自述《走在历史的路上》

个人化的鲜活历史

■尚珂媒体从业人员

对于读书,我好像是一个天生受不得诱惑的人。

我正在读苏童的小说《碧奴》时,老公就从新买的一堆书里开始读这本《走在历史的路上——顾颉刚自述》,向我力荐。

恰好《碧奴》让我读得很不愉快。说实话,把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讲出些新意来是颇不容易的。但是以苏童的功力讲到这个地步也是让人很失望的。索性拿起顾颉刚来看,巧得很,这本薄书中恰好有一节是《孟姜女故事研究》,于是先看这截。

顾颉刚从孟姜女故事的历史系统讲起,把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和民间演变从《左传》到明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轮廓。接下来从地域系统来看,把这个故事在各地不同的演变和发展罗列出来,因为各地风俗和习惯的不同,孟姜女的传说都被加入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像同一种树,在各地开出了色香味截然不同的花。

这一横一纵两条线条理清晰,看得人大呼过瘾。也许人到中年,对于虚构的小说或者今世的传奇都会渐渐失了兴趣,转而对有根有据的历史考证开始感冒。

先看了《孟姜女故事研究》,等于先挑了这本书的瓤来看。既然瓤的味道不错,就有了品尝全貌的念头。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古史辨自序》(第一册),看题目觉得序,无非书长里短,个中甘苦。没想到读来却很有趣。他讲的是自己的来时路,也就是如何走上历史研究这条路的。从小的好疑和辨驳,以及古学的根底一一交待清楚。很容易让人想起罗尔纲的交待自己学问渊缘的《师门五年纪》,亲切有趣,能让我们这些门外汉窥出一些门道。

更何况顾颉刚身处的时代名人辈出,除了学问之处,所涉人或事也很见意趣。他讲从小学到中学的同学叶圣陶,没有一件艺术用过苦功,但没有一种作品不饶有天趣。他听章太炎的演讲,觉得他既渊博又有系统,又有宗旨和批评,他从来没有碰见这样的大师,佩服极了。而他北大的同学毛子水又是他最敬爱的,是一个庄严的学者,处处依了秩序而读书。

胡适的但开风气不为师,许多人只是风闻,但亲自听过胡适讲哲学史的顾颉刚说,胡适第一讲下来,把一班人充满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许多同学不以为然。因为班中没有激烈分子,所以没有闹风潮。但顾颉刚偏以为胡适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议论处处合于他的理性,都是他以前想说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的。并鼓动同舍的不是哲学系的傅斯年去旁听,傅去听了,也很满意。

要知道傅斯年是当时的风潮勇将,胡适能得他认可,等于在北大坐稳了老师的位子。

历史就是这样,很多看似干瘪的论述和认定,只有在当事人的笔下才添上了细枝末节和颜色厚度,一点点鲜活生动起来。

这本书的好处还在于,他的第一部分讲的是自己学问的来路和师承,第二部分就是用了第一部分得出的结论作了一个具体的研究的例子。用顾颉刚的话说,就是“为研究古史方法举一旁证的例”。学问的脉络哪怕在不做学问的人看来同样清晰可触,是非常体贴读者的编排范例。

我在读王海鴒的《新结婚时代》

新时代的老话题

■可可画家

如果问到最近的哪本书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答案无疑是王海鴒的《新结婚时代》。并且在我读完的第二天就把它借给了一个还没嫁的朋友,还附带一句:很有借鉴作用,拿回去好好学习吧。

王海鴒的小说我只读过两部,一部是先看过电视再找书来读的《中国式离婚》,一部就是这个《新结婚时代》。虽然大多数人给予王海鴒的评语是“冷静得近乎残忍”,但相比《中国式离婚》里面所有人都离婚了的大结局,《新结婚时代》倒是显得作者这次大发慈悲了,因为里面所有人都有了HAPPYENDING。套用王小波的书名,《中国式离婚》可看作王海鴒“婚姻三部曲”中的“黑铁时代”,《新结婚时代》则是其中的“白银时代”,虽然夫妻战争犹在,但离幸福已不远。三部曲中最早的《牵手》可算做“青铜时代”,惨烈程度远不及《中国式离婚》。

书名虽然叫作《新结婚时代》,但其实讲了一个门当户对的老话题:来自沂蒙山区的何建国娶了北京女孩顾小西,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在无数琐事中产生了无数摩擦,最后两个人在离婚之后重修旧好,顾小西的父亲也在丧偶之后娶了来自农村的保姆,农村与城市两种家庭文化在激烈的冲突过后以爱的名义握手言和。如果要说“新”,应该是书中描写顾小西的“闺密”简佳挣脱了二奶命运,在金钱与爱情之间终于选择后者的情节,给这个“新”字加上了时代色彩。

王海鴒的笔法一直流畅干净,冷静从容,在《新结婚时代》中她下笔尤其精彩的是“吵架”,作者精心布局、巧妙设套,误会紧接着误会、意外重迭着意外,主人公的婚姻磕磕绊绊,没有一刻太平。可以说就是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吵架,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到最后。那些家长里短、看似鸡毛蒜皮的争吵,被作者描述得惊心动魄,每一句都落在最准确的地方,每一下都打在最狠的要害,读过此书之后,我发现自己从前吵过的架都算是白吵了,太没有技术含量。在“婚姻三部曲”中,《新结婚时代》是惟一一部没有因第三者的掺和而使婚姻失败的,相比另外两部,书中三个婚姻都显得非常“干净”,这也是我说《新结婚时代》显得“阳光”的原因。虽然作者本人婚姻破裂,她在前两部作品中都着意以婚外情为笔下重点,但她这次似乎释然许多,我猜她大概想告诉人们:婚姻里多出一个人固然很挤,但婚姻里多出一家人却是挤上加挤。

我在读《通向哲学的后楼梯》

打开门看到苏格拉底的老婆

■晓风凤凰卫视

从新开的深圳中心书城一口气搬了辽宁教育出版社37本新世纪万有文库的书。结账的时候,售货员感叹:你把我们的好书都搬完了。回头看看,果然那个书架空出一大截。

回家翻捡,看到这本《通向哲学的后楼梯》,当下挑出来先看。

要知道,眼下八十年代正是一个热点。各种各样的图书和怀旧的文章先继出笼。引得我们这些过来人颇有点怀念当初,当初半生不熟地啃过那些哲学原著的我,乍看到哲学的后楼梯,当然会欣欣然拾阶而上,重温也罢,回想也好。

打开书前,我先设想了一下,如果通往苏格拉底的后楼梯,碰到的应该是他的著名的泼妇妻子。先打开苏格拉底一节看。果然,魏施德劈头就说,如果有人要从后门上楼拜访苏格拉底先生,那么开门迎接他的,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而是他的妻子桑西彼。

我乐了,几乎笑出声儿来。

其实人和书的相遇也很奇妙,也讲究缘份,有的书老早就买来了,但未必老早就看。书和人一样,其实也讲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遇见,才能有一次痛快的对谈。

书里说苏格拉底,还是从被苏格拉底的哲学朋友们认为“前所未有、后世不会再二”的无法忍受的泼妇桑西彼讲起。在她的眼中,丈夫只不过是一个无用之辈,一个喋喋不休的饶舌者。

问题是当时的苏格拉底,不仅妻子看不起,雅典人也蔑视和嘲笑他,有些人甚至对他拉拉扯扯,把他的头发和衣服弄脏弄乱。有声望的市民也不想与他有什么牵连。因为他习惯在大庭广众之下显示对方的无知。“梦想改造世界的牛皮家”、“谎言专家”、“夸夸其谈,言之无物”,这就是雅典诗人当初赠给苏拉拉底的头衔。从这个角度看,桑西彼对丈夫的恼怒和蔑视并不是泼妇的行径,只代表了当时格局下雅典人对苏格拉底的误读。

除此以外,苏格拉底也被还原了许多生活中的细节,像他狂热地坚持体育锻炼,还精于舞蹈,以及当兵时彻夜站着不动的怪脾气。

就是这样一个与时局格格不入的人,现在他的话仍然被无数的后人当作警句格言:“对人来说,没有反省的生活就是没有价值的生活。”这句话最近好像很流行,甚至在时尚杂志里也频频露面。

与柏拉图比起来,亚里士多德是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人,但是家境富裕,父亲是马其顿皇家御医。他去雅典之前,请人算过命,询问过天意。问他去雅典干什么?神灵回答说:他应该学习哲学。

一个人的出身决定着他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尽管作为哲学家,但一生特别强调生活的舒适安逸:足够的仆人,固定可观的收入、美食和华服。他认为:在全世界的全部财富中自己占有足够的一部分,也属于人生的幸福。

总的说起来,那些貌似高深的哲学家在这本书里被集体简约通俗化了,他的生平事业、生活趣闻和轶事,再加上他的学派和主要哲学思想,展开来像是一根起伏有致的脉落,有源头有终点,你可以很轻便地攀援而上。

如果你曾因错过了被西方思潮裹席的八十年代觉得遗憾的话,现在,不妨找到哲学的后楼梯,从这里开始,做一次弥补式的有趣探寻。

我在读余华:许三观的幸福生活

■冬吉职员

余华的书现在火得凶,搞得一些看客也跟着“火”了。我的一位文学老友,在看完《兄弟》后,仰天长啸:“裹脚布一样的垃圾!”受到震撼,近日,彼人也看起了《兄弟》。看着看着,火气没有,瘾倒来了,一口气把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余华作品系列全部掳到书桌上,14本书10多天里竟看完了。我倒想帮余华吹吹。

其实,《兄弟》不臭,只是拔苗助长般把书硬扯长了,长的坏处就是多余的遮掩了精华。譬如说,《兄弟》上部第一回,那是绝对正版的余华式叙事,细节中包含丰富,平凡中迸出幽默,简单中透出哲理,让彼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写到下部,余华就像李光头一样,想赚钱了,越写越冗长。君不见,下部比上部多11元呢!不过,话说回来,后面的故事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李光头的发财记和爱情记就让彼人兴奋了好一阵子。这说明是人都难免俗,又何必苦苦要求余华例外呢?

余华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著作不能等身,14本作品叠在一起,也就四套《兄弟》那么厚。但余华是一个有思想的作家,他的作品可以越读越厚实。余华的书老少皆宜。祖国的花朵们可以读《黄昏的男孩》、《在细雨中呼喊》。再大一点,有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冲动,可以读《我胆小如鼠》、《世事如烟》。如果成人了,成家了,比较现实的,可以读《现实一种》;罗曼蒂克而不乏小资,可以读《战栗》;爱好音乐的,可以读《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爱好文字的,可以读《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爱好传记,或有窥隐之嗜好,可以读《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至于《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如果诸位不读,彼人只能抱憾。

最喜欢《许三观卖血记》,最向往许三观的幸福生活。幸福是什么?许三观的幸福就在于,卖血后,自己可以吃一碟炒猪肝、喝二两温了的黄酒,老婆和儿子不用喝玉米粥可以去胜利饭店吃面条,还可以凑齐给儿子治肝炎的钱。许三观的幸福生活,是芸芸众生的生活;正如许三观自己所说:“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没上绝路以前,不是想不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所以,每次看完《许三观卖血记》,我都不禁自问:能够说出许三观那样实在的话吗?能够像许三观那样实在地活着吗?

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许三观”给我讲述的是:人是为了最卑微的幸福而活着,不管里面有多少艰难。

我在读亦舒《一点旧一点新》

生命无常先吃甜品

■欢欢

我喜欢新世界出版社的“亦舒新经典”系列,有几本新作品也有旧的,封面设计很素淡,拿在手里很轻薄,读着的是亦舒一贯简练干净的文字,赏心悦目。

我总觉得自己太晚看亦舒,这实在是个错误,如果我早一点看,也许就会变得聪明点,不至于到现在还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本书应该是她的新作品吧,因为里面出现了毒品、滥交这样的字眼,这一定是阿姨适应新时代在自己的老故事里加进的新细节。可是这个故事并不是特别好看,虽然一样是亦舒冰雪般聪明的女主角,但面目有点模糊,不够清晰,也不够诱惑。

这次的故事是围绕着一个案件开始,一个穿着香奈儿的妙龄富家女突然跳楼身亡,而且她已经怀孕,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年轻漂亮的关遂心接手了这案子,在一步步调查的过程中,她逐渐接近了另一个女孩的生活,了解她并理解她,对她的痛苦感同身受,她发现原来她们如此相似……亦舒描述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不敢有丝毫懈怠铜墙壁垒保护自己的女孩,这样的女孩一直提醒自己不能奢求,只希望赶快“长大、赚钱、结婚”。只是这样的女孩却更加渴望被爱,甚至是被所有人爱,最后,关遂心做出了选择,抛弃了现实而稳定的生活,追求浪漫却漂泊的爱情。

“生命无常,先吃甜品,不管是一年或是半载,甚至只有三两个月,快乐不用嫌少,也不会厌多。”这是亦舒最让人会心的人生智慧。

我在读张承志《北方的河》: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邓本科深圳大学

《北方的河》是作家张承志具有磅礴的气势、凝重而浓郁的色彩的中篇力作。小说展示了北方大河的雄浑而俊逸的风貌,通过一位立志报考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的年轻人,多层面地向人们讲诉了一代知青对生命价值的迷惘,人格定位的探索,爱与恨的交织,以及他们的奋斗与奉献。

《北方的河》从辽阔、深广的蒙古草原,到苍凉古朴的黄土高坡;从恬静、清亮的伯勒根小河,到奔腾喧嚣的北方大河,无不透射出撼人的美。其中所蕴含的深沉、悠远的历史气韵,具有象征意味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那种强悍、昂扬、拼搏、进取的乐观精神,理解我们民族精神的升华,感受到一种年轻的、活跃的,躁动不安的灵魂的搏动,和古老文明强劲有力的新生。

记得我在三年前第一次远离故乡,在来深的汽车上,我结识了一名来自江西的年轻女教师,她告诉我说她放弃了内地月薪几百块的教师工作,想来宝安的西乡靠老乡介绍找份工作,她是实在的淘金一族。我不禁思绪万千。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成功的道路有许多条,但抛弃信念拱让虚荣心,这不是我所要的,一颗年轻的心、一个坚执的信念,可以支持我们不息努力,诚如海明威的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张承志的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是永恒的,他歌唱人民,歌唱普通劳动者微小的人生,歌唱在艰辛的人生路上跋涉的不屈的灵魂。不管他的文笔怎样驰骋,不管他的结构怎样变换,强烈的生命崇拜意识都流淌在他思想的河里。他张扬生命的强力,赞美奋斗的人生,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去奋斗。

我在读《一个人住的第5年》

心里的那个小女孩

■欧舒丹

前天跟一个同事逛家私店,她突然一声尖叫,可是这兴奋不是因为一张欧式手绘雕花的大床,而是她看到了床上放着的一个可爱的小熊抱枕。估计所有男人都不能理解一个女人愿意花可以买一件休闲裤的价钱来买一只毫无用处的抱枕,仅仅是因为上面挂着只愚蠢的小熊。其实,每个女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小女孩,这个女孩会时不时蹦出来撒一下娇,玩一下赖,或者歇斯底里一场。我一直爱读漫画《小王子》和超级无聊的小女人文字,用这些东西喂养着我的小女孩。有天看到了高木直子的《150cm的生活》和《一个人住的第5年》,觉得能画这样可爱图画的一定是个长不大的人,而且我们心中的女孩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实在可乐。

她说“和许多女孩一样,小时候都‘想开花店’、‘想开面包店’”,长大了开始学习生活得实事求是。看看她一个人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一个女人如果没人陪的话,去什么样的饭店才避免尴尬,而且还能用技巧点到又便宜又好吃的东西;一个人在家煮饭的话,该吃些什么,突然来了兴致费了半天劲做了东西吃,却突然有寂寞的感觉;洗澡对女人意味着什么?可以让女人脱胎换骨,感觉重新做人,而所有的女人都想拥有一个超大洗手间,也都尝试过许许多多的泡泡浴;不小心看了恐怖片后一个人如何度过漫漫长夜;怎么样存钱,怎么样在超市打折的时候买到便宜的东西;半夜三点突发奇想想要变化一下家具的位置,结果发现越变越错,精疲力竭只好在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里胡乱睡觉……

你有这样的生活吗?是不是也会觉得在画自己呢?一个处在女人和女孩之间的第三性,既现实又理想,既然恐惧又勇敢,既精打细算又大手大脚,既快乐又孤独,既天真又可爱……最可爱的是,高木直子在最后描画了自己的新居:有超大按摩浴缸的浴室、有连体写字台的书房、有三个炉子可以做西班牙饭的厨房、有按摩椅和等离子电视的客厅、有又大又软的床和可以种花花草草的大露台、有24小时监控系统,当然,还要有一只小狗……之所以这么不厌其烦把这些都抄写下来,是因为这也是我的梦想,大概也是所有女人的梦想。

第七届深圳读书月“文化广场”阅读版特别策划

如果你最近读了什么不错的书,欢迎把你的感受记录下来,传到我们的邮箱wangf@szed.com,谢谢!

《走在历史的路上——顾颉刚自述》顾颉刚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定价:12.8元

《新结婚时代》王海鴒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9月定价:25.00元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蒂姆·康纳德著辽宁教育出版社定价:12.60元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定价:12.00元

《一点旧一点新》亦舒著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定价:18元

《北方的河》张承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定价:9元

《一个人住的第5年》[日]高木直子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定价: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