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请强忍眼泪: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53:12

看完请强忍眼泪: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时间:2010-04-04 | 来源:新华网发展论坛 | 评论共0条

核心提示: 作为一般百姓,生活再艰辛,忍受中还得去一天一天的过。既然是大伙儿提及到类似于什么GDP、消费指数、房价上涨幅度等等这些所谓的数据时候,听听也就罢了,更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具体生活当中,学会用很基本的方式,去测算一下百姓们的生活水平等,都是怎样的一个基本状态。

学会从现实中去测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实际可支配收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国家两个部委,向社会公布的数据出现了严重的差别。对于这样的事情,于这个扭曲的社会中,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千万别过想不通。

作为一般百姓,生活再艰辛,忍受中还得去一天一天的过。既然是大伙儿提及到类似于什么GDP、消费指数、房价上涨幅度等等这些所谓的数据时候,听听也就罢了,更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具体生活当中,学会用很基本的方式,去测算一下百姓们的生活水平等,都是怎样的一个基本状态。

首先说说一般一个农民家庭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实际可支配收入,就是说这个家庭在刨除了一些成本之后,最后实际用于自己具体一般性生活的全部开支有多少。这部分开支,特别是对于农民家庭来说,主要是指油盐酱醋柴这些开支,包含了改善居住条件时建房开支的平均年分摊等基本生活所必须的那些部分。

我叙说的农村范围,主要来自于两个地方,一个是本人生活周边的农村地区,二是来自于从小生活过的那个农村。先说说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收入的农民家庭。

地点:武汉黄陂区滠水边农村

时间:二〇〇九年

因为现在农村有不少家庭是集体外出打工,实际农民单户家庭耕种土地面积,是扩大了,对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希望大家能够有所了解。

目前还留在家里种地的农民,主要是有这么两类,一个是家庭内子女外出打工,土地留给老人来耕种,基本上以种点田混一个口粮为主;第二个是生活要求不是太高,也不想在外面受气,自己也是一个种庄家的好把式,种些田能够维持自己家的那份安稳的生活,就很知足了。

一般来说,老人种田的亩数,不会太多,有个三亩左右,基本上就可以。五亩以上的田,他们一般也没有那么大的体力。那些紧靠县城很近的农村老人,能有一两亩地种,已经是很不容易的。

稍微里县城远一点的农村(三里地之外),一般来说,那些靠种田的庄稼汉子,一个农户种上是亩田,还是可能的。 有的地方里,可能多一点,也有的地方,可能要少一些,下面我们测算一个很正常的种田农户,就以十亩水田为测算基础。一年种两季。

先说基本成本:

一季一亩田的种子为十五斤左右,少的良种,也可以测算成十斤,我们就按最低量十斤来测算,双季稻谷十亩所需要的稻种,就得两百斤。每斤种稻假设是三元钱(合理的价格应该是粮食价格的三倍,不能超过五倍),则全年种稻所需要摊进去的成本,就是六百元。

第二个算算化肥所需要的成本。现在种田,有机肥料用得很少很少,这倒不是说人们懒了,而是没有条件了。种水稻,每一亩单季得需要标准袋的化肥两袋。从二〇〇二年之后,国家重视农业是好的,可是化肥的价格还是上涨的幅度比较大,特别是二〇〇四年和二〇〇五年。为了好测算,我们现在假设每一袋化肥的价格是七十五元,两袋就是一百五十元,两季水稻每亩成本就是三百元,十亩的年总成本就是三千元。

第三个是杀虫剂。不同的年份,因为气候等原因,虫害的程度是不同的,这其中年度差异比较大。因为现在都是一家一户种田,不像过去农村,集体经济时期可以一个大队、一个公社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内集体灭虫,还可以采取大范围内生态灭虫的科学方式,而这三十年来,这样的事情,至少在绝大部分农村,已经不可能了。所以,用药量和打药的次数,都无形增加了。今天城里人吃菜之类的事情上别骂农民,那实在是迫不得已,没有农村生活体验的人,是感知不到农民面对日益受害情景的。

我询问过,用效果好一些的农药(往往是毒性大一些、药性持久一些的农药),一年下来差不多在每亩三五十元左右。我们按照三十元来测算一年的支出,杀虫剂这一块的总成本支出大约是三百元。

现在耕田、耙田的,有用耕牛的,也有用小型机械的,这很不好说。收割上十亩水稻,用不了多少工,夫妻两人,两天就可以将十亩稻田割完毕。脱稻有用机械的,也有用比较原始的方式,这也不好说。关键是插秧,目前大量还是用人工的方式,夫妻两人,一天下来也就一亩多一点,如果家里有一个半大一些的孩子(十岁以上),大致上一天可以插秧接近两亩,十亩秧田一周之内基本上可以插完。

就我从小生活过的那个乡村,现在测算种田所使用机械成本是多少,不好做一个基本的测算,我觉得在人工与机械中,去寻求一个中间值,来作为一个定量,则每亩的成本支出,一年下来不会低于六十元的(这已经是比较低的)。就按六十元来测算,则全年使用机械成本的总支出,大约是六百元。

公共水利设施,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彻底瓦解,三十年之后的今天,可以说是基本上损毁了。打井浇田,对于一个鱼米之乡,说出来是觉得很可笑的,可是有多少人能从这笑里深刻感触到人间的那深重的酸楚?

这部分开支,目前还真不好测算,由过去依靠集体的那种“免费”方式,逐渐过渡到靠天吃饭,这种田浇水的成本到底在今天应该测算除了一个怎样的具体数目,已经比较难了。对于这样的一个不确定状态,我们就认为其成本开支为零吧。

大的物质成本投入如上所说的之外,还有一些小农具之类的成本支出,这基本上都是按照平均摊派到每一个年度之中去的,这部分成本不算高,包含喷雾器、镰刀等农具,有个三五百的,也能说得过去,我们就按照最低的三百元来测算。

这些成本合计到一起,种十亩稻田(双季),总计支出是四千八百元。

按照目前的正常产量,双季稻的年均亩产量,基本上在一千五六百斤,好的可以达到一千七百斤,只要不太差,基本上也能保证一千四百斤。我们取一个比较高的,按照年均亩产量(双季)一千六百斤来测算,十亩就是一万六千斤。

百斤稻谷出好一点的米,大约有六十五斤左右,出七十斤也不是说不可能。我们用一个高值,就认为每百斤出稻米七十斤。一般来说,农户家庭壮劳动力,年平均用粮每天至少得一斤半米,一家我们假设为四人,平均每天生活食用稻米六斤,全年就是两千一百九十斤,核算下来所需要稻谷三千一百二十八点五七斤。

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粮食的损耗是有一个数目的,一家一户的种田、收获和储量模式,其损耗要高,说超过百分之十,你可能不相信,那么我们就按照一个百分之三来测算,则将一万六千斤稻谷乘上百分之九十七之后,得到的实际数值是一万五千五百二十斤。除掉所必须最基本的留用口粮,则剩余的粮食,大约就只有一万两千三百九十一斤。

农户家庭,养鸡养鸭的,需要点粮食。养猪稍微多上那么一头两头的(一般农户一年也就养一头),这增加的用粮开销,也是需要的。这些粮食开销有多大,也不好精确推算,虽然说这是在消耗粮食,其实在经济上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测算时少一点多一点,对于这个家庭的实际收入,小范围内影响不是很大。

我们假设这个家庭用于养牲畜的粮食用粮是两千三百九十一斤,单位粮食转化之后所获得的价值是三元。

下面,我们就可以推算这个农户所获得的收入情况了。

一万斤稻谷,有两种售卖价格,一个是国家最低保护价,一个是市场价,我们取国家最低保护价稍微高一点的来测算,设定为每斤(不分早稻和晚稻)售卖价格是一元钱,则这家农户售粮所获得的收入,就是一万元。

通过粮食转化所获得的收入,为两千三百九十一斤乘以三,得出的收入是七千一百七十三元。将三千一百二十八点五七斤稻谷,折算出稻糠是(三成测算)九百三十八点五七斤,按照稻谷价格的三分之一来测算,则其收入是三百一十二点八六元。

总计三项毛收入,算出来是一万七千四百八十五点八六元。

扣除前面所测算的生产直接物质投入成本,则该农户种田十亩的年可支配收入为一万两千六百八十五点八六元。

一个四口农户家庭,其人均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数,就是三千一百七十一点四七元。

测算了一个种田农户的年人均可自由支配的年收入之后,我们看一看一个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其收入该是多少。

这方面的调查,我在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范围内做过调查,遵纪守法、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以出卖自己劳力所获得的收入,调查中所掌握的数据,以二零零八年年底到二〇〇九年年初这一时段,得出一个基本的农民预期数目,在扣除了路程往返费用、十个月左右的伙食费、月基本开销(抽烟等基本生活开支)等之后,一个男壮劳动力企望的正常劳动收入范围,基本上在一万三千元左右,而女壮劳动力的收入范围,基本上在六千到七千元范围内。

我对两口子都来城市打工的农民家庭做过一个基本调查,以体力劳动为特征的外出务工者,一年下来,能保证有个两万元,他们基本上感到满足。

目前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者,岁数稍微大一点的(三十五岁以上),基本上都愿意跟着那些能拿到工钱的老板(一般是他们当地附近的人)干活。这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感情上来说容易交流,二是拿工钱的方面比较牢靠,三是外出打工受骗的几率要少很多,四是打工长了之后队伍相对比较稳定,五是外出打工相互照应比较好、安全性强。

这些外出打工的两口子,孩子有跟着自己的,也有留在家里由老人等看管的,情况不一定。他们原先的土地,基本上由老人或者自己的其他亲戚在耕种。

总的来说,外出打工挣的钱,要比在家里种田,大多数情况下,要高一些,特别是那些耕地少、条件艰苦的地方,外出打工与种田的差别,就更大。

我这里举一个自然条件相对要好的农村家庭,种田状态中年人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一般最大能有多少,也根据自己所生活这个城市里对外出打工者的调查,说明中国农民的实际收入,并不是很高,人均能有个三四千元的收入,对于大多数来说,已经是有很大满足了。

只有深知人们生活的艰辛,才能在随后的分析中,知道这个浮华的世界,钱都到了什么地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