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月”旅途上的中美较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18:05:18
奔月”旅途上的中美较量
消息来源:《华盛顿观察》
木星 “中国似乎已下定了决心──发展一个全方位的、成功的空间计划。这对一个要作世界主要大国的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财富。”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空间政策研究所(Space Policy Institute)主任约翰•劳格斯登(John Logsdon)对《中美安全增刊•神六专题》说,“总体看,目前中国的实际操作虽然缓慢,但实现这一太空计划的决心却是坚定的。”
绕开备受关注的“神舟”六号发射,充满远见的人们看到的是发射日之后的中国太空走向。在发展载人飞行的同时,中国也在努力研制相关的机器人技术和空间系统设施,以便在2015年之前实现由来已久的“奔月”梦想。而这,恰恰和美国宇航局(NASA)的2018年重返月球项目展开了静悄悄的竞争。
“在太空领域,中国不是美国的威胁。”美国智库海军分析研究中心(Center for Naval Analysis)高级研究员成斌(Dean Cheng)在接受《中美安全增刊•神六专题》专访时表示,“我们只能说,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鞭策、刺激了中美之间的竞争,这或许是一种挑战,但谈不上威胁。”
中国的太空雄心
中国的探月工程明确设定了这样的日程表:2007年前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绕月飞行;2012年以前把无人驾驶月面车发射到月球;2015年以前通过这一轨道飞行器在登月中进行采样工作,并以此方式执行最初的登月计划。
“很明显,中国想在太阳系的‘机器人探索’方面扮演主要角色,而它的第一步就是‘机器人登月’。”劳格斯登肯定了中国的雄心,“但是,由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步伐较慢,未来10~15年间我很难看到中国人能达到如此的能力。做到这一点需要更多的国防预算和加倍的努力。”
成斌将之解释为:“中国要在发展长期的太空计划过程中成为一个太空强国(space power),促进其科学、工业的发展,提升其国际地位。这不光是为了出风头,中国有实际的计划。”
“当我们说‘太空强国’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将之和别的国家做比较。”成斌强调,“中国发展的是和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洲国家都不一样的模式。回顾历史,美国和前苏联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开始发展太空计划,日本则着重在航天工程的科技层面。欧盟国家又不一样,一方面,它的太空计划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它希望在政治上作为统一的政治实体和美国齐头并进。”
他分析说,“按中国人自己的说法,发展太空计划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1970年代,中国的太空计划是冷战时期和美苏竞争的产物,到了1980年代中期,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太空发展则转变为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中国的卫星技术已让农业、交通和基础建设从中受益。80年代之后,中国开始利用卫星技术帮助周边区域进行发展。”
然而,劳格斯登的视角则不同。他并不认为各国发展空间技术是基于竞争关系,也无如此多的模式,“应该说,太空技术对于整个社会是非常重要的,而所有的国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在这一领域有很长的发展史,从1970年代就开始了,之后因为文革的缘故被迫停顿。如今,中国在太空发展中重振雄风,是希望借逐渐壮大的经济实力更多地影响这个世界,它的意义既是政治上的,也是军事上的。”
克罗拉多大学科学和技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罗杰•皮尔克二世(Roger A. Pielke Jr.)在接受《中美安全增刊•神六专题》的访问时,对美国的太空发展动机做了补充:“历史告诉我们,空间政策很典型地成为了国防政策和地缘政治的利用工具。美国自从1957年开始的太空实验证明,一个空间项目可能被政治决策者用来扮演重要的地缘政治角色。但是美国现任政府的空间项目透露出这样的趋势,地缘政治本身并不足以支持长久的空间政策。空间探索的某些本质意义必须和地缘政治的强制命令结合起来考虑。”
也许这更像是中国的探月工程,虽然它本身不能在经济上太多地“恩泽”中国,但其中夹杂了政治和技术的考量。
“它更多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地位和科技进步。”成斌说,“无论是环绕月球飞行,还是登陆,对中国而言都发展了计算机控制、模拟等空间技术,这纯粹是个非常好的科学实验。”
中国在和谁竞赛?
2004年年初,面对中国探月工程“嫦娥计划”的启动,美国总统布什宣布,NASA将在2008年前实施重返月球和未来登陆火星的“航天蓝图”。而就在 “神舟”六号起飞之前,美国众议院航空航天小组委员会主席、来自加州的共和党众议员肯•卡尔沃特(Ken Calvert)说,他担心中国会在登月计划上超过美国。
“现在我们总是说,美国不能花13年的时间重复已经做过的事(登月)。”卡尔沃特说,“但是如果中国在这一领域打败了我们,将是十分令人难堪的。作为一个美国人,我不愿意看到这些。我们必须保证在外太空的领先地位。”因此,他支持加速宇航局的重返月球计划。
然而,政客们的担忧在学者们看来往往不够客观。就像美国右翼智库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戴维斯国际问题研究所访问学者华采尔(Larry. M. Wortzel)对《中美安全增刊•神六专题》所说:“我不认为中国的太空发展会影响美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导地位。我相信美国在太空领域:卫星、传感器、载人和无人太空探索,以及卫星通讯方面都远远先进于中国。二者的差距如果不是几十年的话,至少也有10年。”
“我不相信中国在太空领域正在和美国进行竞争,美国的太空能力非常先进,而中国的项目发展较为缓慢。”劳格斯登和华采尔不同,他同时看到了中美太空实力的此消彼长,“但是,如果中国继续发展先进的太空技术,而美国不再继续寻求雄心勃勃的项目,这一趋势很可能会在未来20~30年中改变。如果中国能按计划发展出太空运载器,未来就能让神舟飞船在不登陆的情况下绕月球飞行。这样的成就很可能会刺激到美国,使其加快自己的登月计划。”
成斌则将“竞争”和“威胁”放在不同的范畴内审视:“当人们提到中国可能为美国带来的各种技术竞争时,忽略了竞争和威胁的不同。竞争是科技层面的。日本也可以和美国在太空技术的发展中出现竞争。但是威胁则是政治上的定位。也许目前的竞争在某些人看来可能是潜在的威胁,但这仍然是政治定义,中国并没有逼美国做什么。”
“但中美太空实力发展形势在军事用途则有不同。”劳格斯登话锋一转,“中国和美国都已经意识到,太空能力是现代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都会为如何保护它们在太空的民用及军用资产感到担忧。美国寻求的是太空主导权,并保证其它国家在发展太空能力时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利益。同时,美国希望双管齐下抑制这种可能──一方面寻求签署保障太空安全的国际条约,一方面发展必要的自我防御模式。”
成斌认为:“在中国一方,人民解放军内部已有人论述:中国在寻求‘制天权’(control of space)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国军事透明度低,‘制天权’是否已成为中国太空政策的一部分,或是仍处于辩论中,我们还不得而知。”
基于此,成斌说,“美国和中国之间并没有太空竞赛。如果说竞赛,可能中国和印度、日本的关系更像”。他认为印度发展轨道仓计划是直接针对中国的。中、印是亚洲增长最快的两个经济实体,印度在投资、技术、能源乃至国际声望的发展都涉及太空领域,与中国展开竞争。它是中国最直接的威胁,是综合实力上的竞争者。另一边,虽然日本过去发射的卫星都是基于技术层面,但从经济上看,中、日的太空预算几乎相当,再加上两国在政治关系的紧张和由历史问题引发的焦灼,构成了中日间进行竞争的大环境。
“虽然二者都没有明说,但在外人看来,中日双方已有了太空竞赛的苗头”。成斌分析道,“相比之下,中、美无论在太空预算、规模、财政和基础建设上都不是同一个数量级的。两国在各自发展太空项目时也没有将对方作为瞄准目标,因此谈不上什么竞赛。”
虽然对“竞争”的看法有异,但是劳格斯登和成斌在太空合作上找到了共同点。“中美之间如果能找到太空合作的方式,要比相互竞争好得多。这要求现有的政治关系有一些改变。如果政治气候好,太空领域将是两国进行初期合作的大好机会。”劳格斯登说。
“单是国际航空站的建设,美国在财政上就已经吃不消了。如此昂贵的费用是各国共同合作的潜在机遇。”成斌补充道。
中美面临同样的高额帐单
“为了能在2018年重回月球,美国肯定会增加国家宇航局的预算。但至少在未来几年中,由于美国其它方面的预算紧缺,这一政策几乎不可能。”劳格斯登点中了美国太空计划的“痛处”。
目前,NASA每年的预算是160亿美金,但这笔钱用起来还是捉襟见肘。劳格斯登说:“NASA必须按计划在2010年或之前让现有的航天飞机退役,腾出预算进行太空探索。同时,美国有建立月球空间站的计划,为未来的月球探索提供装备和能量。它可能会发展成一个国际空间站,因此美国可征集国际上的捐赠以减轻NASA的财政负担。但问题在于,NASA已无法支撑它目前正在进行的各项计划,也没有足够的钱进行太空探索。因此,未来的选择将是艰难的。”
华采尔提出他的解决之道:“我不认为美国需要重回月球,但是应该保持能重新登上月球的实力。载人飞行、国际空间站、运用机器人、远程控制、无人飞行器登陆和从太空体上分离都是美国应保持的能力。其实,这些事情不一定要NASA来做,私人企业也可以做。”
华采尔说:“美国的太空政策必须和其它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相互平衡,尤其是在预算层面。私营业在探索太空方面比政府要做得好。它们在开发技术和系统上更有效,也更容易盈利,还没有政府那么多的官僚制约。在运作不佳时,私营业更愿意取消某些项目,或是炒掉某些员工,以保证整个太空开发计划的高效运作。”
“中国在预算上面临着和美国一样的问题,只是在不同的程度上而已。”专攻中国太空问题的成斌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虽然中国的政体让它能摈除反对声音,上下齐心发展太空项目。但是就像中国人自己说的,中国并不富裕。而对一个穷国而言,面临的选择将更加艰难。”
成斌深刻分析道:“今日的中国已经摆脱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景况,但是对于一个住在宁夏、四川或是新疆的普通老百姓而言,花200亿人民币搞登月计划意味着什么?他们可能会觉得,修路、建能源管道等项目切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吧。除了钱,还有人的问题。你要让多少科学家、工程师投身于这个计划?这也是笔巨大的资源投入。虽然对中国人而言,太空实力带来的国家荣誉往往能鼓舞民族士气。但在中国目前面临“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同时,投巨资搞太空项目会不会得不偿失?我想,这个问题已经在中国人的讨论当中了。”
《华盛顿观察》周刊,《中美安全增刊•神六专题》,2005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