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率先转变教育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21:16
力争到二○二○年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上海探索“率先转变教育模式”
《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昨起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本报记者  李雪林  苏军
上海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昨天开始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4月29日截止,为期一个月。《规划纲要》确立了上海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每一个人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而率先转变教育模式,是上海教育未来探索的方向。
上海教育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减负、课改、普及教育等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界人士也深知上海教育仍存在薄弱环节,其中包括: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人才培养模式尚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与城市功能定位还不相适应等等。
2008年8月,国家正式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上海等9个省区市与国家同步,分别制定地区规划纲要。而上海教育的薄弱环节,正是《规划纲要》力图破解的重点和难点。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大一点
在《规划纲要》制定的同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探索正在悄悄进行,“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大一点。上海必须敢闯敢试!”上海将着力在十个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出台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指导意见;改善中小学硬件设施;修订课程标准,鼓励高中多样化办学,高中和高校合作培养拔尖人才;开展校长培训,实施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鼓励优秀教师城乡之间流动;制定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标准;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中等、高等教育;建立住院医生、专业硕士学位贯穿制度;加快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健全完善民办学校财务制度,对营利和非营利的民办学校实施不同的评价认证;促成华东师大和纽约大学合作;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审批、评价、监管机制。
《规划纲要》用一个专门的部分,突出强调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指出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提高政府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办学活力。为此,《规划纲要》具体提出了教育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以及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五个方面的改革思路和举措。
确保人均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逐步增长
制度保障之外,上海未来教育发展还将获得充实的财政支持。上海财政部门负责人昨天明确表示,将努力做到市与区县两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拨款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确保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逐步增长。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市级统筹体制和机制,基本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置标准统一、学校经费标准统一、教师队伍配置标准统一、教师收入标准统一。
用世界眼光,显上海特色,翻开《规划纲要》,上海教育现代化的未来蓝图已经展现:人人学会终身学习,终身享有教育机会,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教育的选择性进一步扩大,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形成激发受教育者发展潜能的教育新模式;政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教育的改革发展,教育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开放多元的教育新格局;与城市人口、结构及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形成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布局。
相关链接:到2020年上海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全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普遍开展,3~6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9%;
■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公平而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和均等化;
■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教育的选择性、优质性和特色性更加明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渗透;
■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每10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将达到5200人,建成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高质量的特色高等学校;
■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留学生所占比例达到15%左右,基本建成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
■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提高,小学建网学校比例达到100%,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明显增强;
■市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25~64岁人口大专及以上比例达到37%,建成面向全民、伴随终身的教育体系。
(相关报道《十大亮点“看”未来十年着力点》见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