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教育观的转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12:19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宋秀岩5日在“亚太地区儿童权利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媒体见面会上说,目前我国小学适龄女童净入学率达99.58%,高于男童0.08个百分点,初中女童毛入学率也达到了95%左右,与男童无明显差异。(中国青年报11月6日)

女童净入学率高于男童,从保障妇女儿童权益角度看,当然是了不起的进步。2006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27%,其中小学女童净入学率达到99.29%,比男童高出0.04个百分点,这是我国小学女童净入学率首次高出男童。此后,女童净入学率进一步拉大与男童的差距,根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36%和99.44%,女童高于男童0.08个百分点。 但是,如果站在义务教育普及和男孩发展角的度,上述数据同时表明,普及义务教育还需努力,教育中的“重女轻男”值得引起重视。

从义务教育普及看,根据2009年的数据,我国尚有60多万的小学适龄儿童没有接受小学教育(在校生人数10071.47万,净入学率99.4%)。而在初中阶段,上述女童毛入学率数据,与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公布的数据,尚有出入——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9%,而上述数据则显示毛入学率在95%左右。考虑到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出现的初中辍学问题,此前有专家质疑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的真实性,由此看来,初中毛入学率还是一个需要核查的数据。

但不管怎样,一个现象已经在我国有的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形成,这就是送男孩打工,送女孩上学。这种变化,是与“读书成才”的变迁紧密相联的。以前,读书考上大学之后找到工作比较容易,一般家庭如果有多个子女,父母认为送男孩上大学可以光宗耀祖,基本上倾向于送男孩去读书,而留女孩在家做农活;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上大学学费高、就业难,考上大学如果没有关系,未必能找到工作,近年来,“农民工二代”、“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全家几代人都在国有垄断企业)的概念日渐清晰,人们感到改变命运的渠道越来越窄;二是同样读书、上大学,在当前考试评价体系中,女孩子越来越有优势;三是14岁(初二左右)的男孩,已经能识字,也有劳力可以打工,这个时候送出去打工,到同龄人22岁大学毕业找工作时,不但已能养活自己,还可能有些积蓄,而有不少大学毕业生说不定也加入打工大军,就是找到正式工作,拿到的工资也基本上等于农民工。综合起来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看到男孩成绩一般时,不再强求其读书,而是让其早打工;对于没有劳力、外出打工不安全的女孩子,家长更倾向于送其读书学习,至少读完初中。

这就是在教育上的“重男轻女”转变,有如前不久世行发布的报告称,房价改变中国生育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生女孩,在中国‘重男轻女’已不是主流。”这种被外界环境所逼的转变,多少令人感到对现实的无奈。笔者今年四五月到四川和贵州出差,就听闻当地虽然已实行义务教育全免学杂费,但在初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初二辍学潮,其中又以男孩为多。在当地的道路边,不时可见标语牌:“磨刀不费砍柴工,读完初中再打工”、“不上初中,愧对祖宗”等等,可见免费的义务教育,并没有把这些适龄学生拉回课堂。

对于教育发展来说,女孩入学率能提高当然是好事,然而,男孩连小学、初中教育都没接受完,就辍学打工,则是现实教育之痛。改革当前的升学教育体系,让受教育者不以升学为求学的唯一目的,而是在教育中获得生活技能、提高素质,才不会产生“大学生就业难—升学无用—读书无用”的恶性循环;同时,给所有受教育者创造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也才能让贫困人家子弟看到上升的途径,而不至于面对高昂的学费、复杂的人情关系,而放弃奋斗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