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发展:教育技术标准与整合研究--平凡的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6:45
创新与发展:教育技术标准与整合研究- -
转载自《电化教育研究》2005.1 很有阅读价值
创新与发展:教育技术标准与整合研究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综述
汪基德(兰豫)
2004年12月12日—14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了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创新与发展:教育技术标准与整合研究”,出席会议的专家和正式代表400余人。开幕式上,于云秀会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她首先对协会去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然后谈了对明年协会工作的设想。厦门市教育局负责同志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刘雍潜秘书长宣读了年会征文获奖名单,潘克明副会长介绍了年会征文的评奖过程与结果。开幕式后,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等九位专家为大会作了专题学术报告,然后分四个分会场,分别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教育技术标准与课程整合理论的研究”、“远程教育网站、平台的设计与建设”、“教育叙事的研究与文体写作”四个专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下面对会上的主要报告与讨论问题作以介绍。
一、年会征文评奖情况与作品特点
潘克明副会长介绍了协会年会征文的评奖情况。此次共收到论文842篇(其中高校218篇,中小学598篇,中专8篇);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设计案例230篇(高校9篇,中小学219篇,中专2篇);教育叙事报告64篇(全部为中小学);教育主题网站55个(高校13个,中小学40个,中专2个)。这四类作品共评出一等奖62个,占参评作品总数的5.28%;二等奖158个,占13.47%;三等奖354个,占30.17%;优秀奖454个,占38.7%。总获奖率87.62%。本届年会提交作品具有如下特点:(一)能够紧密结合协会承担的国家“十五”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
(二)能够突出本届年会的主题——“教育技术标准与整合研究”
1.整合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思想已逐渐深入人心。
2.从新的角度研究问题。包括:哲学思考、人文关怀、新结构、新模式、教育技术标准、教育技术评价系统等。(三)更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 1.宏观研究成果选题来自一线实际需要。
2.应用研究成果重心下移。
(四)普遍体现了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五)作为教师教学研究的新形式,“教育叙事”的作品能够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将信息技术融于自己的教学与生活之中,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敬业精神,还蕴含着深刻的反思。
但也还存在着问题与不足,表现为:一些作品偏离主题,内容空洞,缺乏实践依据,缺乏理论高度,缺乏研究深度。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作了《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的专题报告,何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二、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关于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何老师指出:到目前为止,在广大中小学老师中(乃至整个教育界)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认识。例如,有少数老师至今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还有不少的教师只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不了解其内涵实质;更多的老师则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归纳起来,这些错误认识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方向)不清楚;二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本质)不了解;三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不明确。何老师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教学结构改变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简而言之,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三个基本属性:一是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二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三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CAI仅仅是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所以CAI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关于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何老师指出:目前影响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大投入没有大产出,高投资并未体现高效益”。要解决该问题只有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或深层次整合。如何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另一方面要从实践中自主创新。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在中小学建立了信息技术环境,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他们的基础教育质量并未因此而提高,这就证明西方不论在整合理论上还是在整合的实践上都还有缺陷,因此西方的先进经验要借鉴,但未必拿来就能用,路还要靠我们自己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还得靠我们自己去探索。何老师认为,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途径是:①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②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③要注意运用“主导——主体相结合(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④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但教学资源建设不等于要求老师都去做课件);⑤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⑥冲破传统教育理论的束缚,坚持教育创新,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跃式发展。最后,何老师介绍了他主持的通过教育创新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试验的目标及效果,说明了深层次整合理论与学科教学创新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潘克明老师在年会论文评述中也谈了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他认为,整合是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属于不同范畴但是相互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法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与实践。在小组讨论中,深层次整合理论受到了广泛关注,不少一线教师还介绍了自己整合的成功经验与案例。三、关于教育技术领域范畴与标准的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李龙教授作了《关于教育技术领域范畴与标准的研究》的专题报告,他指出:美国的教育技术领域主要由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专家所组成,其中也包括少量具有技术学科背景的专家。他们认为,只要是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这些问题究竟属于哪个领域。而中国的教育技术领域更多的是由具有理工科学科背景的人所组成,因此可能对“技术”本身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反而忽略了运用技术的最终目的。他认为关于教育技术领域概念的界定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关于“教育技术本质”的概念,应界定为:“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的总称”;二是“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概念,应界定为:“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三是“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概念,应界定为:“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教育技术领域的内涵可分为三个层次:研究的领域----第一层次;研究的内容----第二层次;研究的范畴----第三层次。关于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的研究,李老师认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教育技术学科具有双重定位:①教育学学科定位:教育技术学属于综合型应用学科。②技术学学科定位:教育技术学是技术学学科中专门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分支学科。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的绩效;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教育技术学的知识体系由本体论、核心论、过程论、资源论和绩效论五个部分组成;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是整体优化法。
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作了《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与启示》的专题报告,他在与AECT有关人员进行沟通,并在对后现代主义和爵士乐(AECT 04年会的主题是“All that jazz”,爵士乐)以及AECT05’定义的背景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AECT的05定义进行了翻译和解读。他将AECT2005教育技术的定义翻译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黎加厚教授指出,对照AECT19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05定义有如下变化:instructional改为educational;study替代了theory;在“practice”前面加了限定词“ethical”;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替代了for learning;教育技术的范畴从5个(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evaluation)转化为3个(creating, using, managing);Creating替代了design, development这两个范畴;“利用”(utilization)范畴改成了“使用”(using);“管理”(management)转化为“管理”(managing);将evaluation整合在creating,using,managing三个范畴中;在processes and resources前加了限定词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黎加厚教授在对新界定中的关键词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界定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启示:1.教育技术关注的焦点转移。从关注硬件软件建设发展到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从关注教师运用技术做什么,转向关注学习者学什么,学习者学的效果怎么样。2.加强创新研究。教育技术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专业,要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就必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学科独特的贡献。而要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都必须不断创新。3.加强行业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如果正确使用,会极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利用不当,有可能会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教育技术也是如此,利用得当,可以极大地推动教育改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极大贡献;利用不当,可能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劳民伤财。4.建设中国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要加强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发挥教育技术协会在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北京大学汪琼教授作了《教育技术研究什么?》的专题发言,她在对历史上教育技术从业人员的不同兴趣、传统研究领域划分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她对教育技术领域的认识。她认为教育技术应划分为如下几个领域:教育新技术研究(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技术教学应用研究(Technologies in Classroom)、新型教学环境研究(Innov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s)、教育系统变革研究(Systemic Changes in Education)和教育技术评价研究(Technologie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她进一步指出:教育新技术研究是前瞻性研究,它可以找到教育技术未来方向,包括:找到新技术新思想,预见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未来,设计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典型应用,实施新技术试点研究等。目前进行的泛在学习研究和虚拟教学研究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技术教学应用研究是核心研究,是教育技术的目的。目前主要包括: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研究,新型教学模型及应用研究,技术支持的电子考核系统研究以及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基础研究等。新型教学环境研究,是保证新思想有效顺利实施的技术支持,目前主要包括:教学开发系统、合作学习系统、自适应学习系统、网上交流系统、知识管理系统。新型教学环境研究的内容:新型教学环境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新型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策略研究,新型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等。教育系统变革研究有助于教育技术的成功实施,应给予必要的重视。技术所带来的教育变革的特点、变革采纳的一般规律、作为变革代理的教育技术人员的责任,如何推广革新的成果等。教育技术评价研究是教育技术立命之本。要做好技术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研究、技术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和教育技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等。最后,汪教授又提出了对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的建议:总结国内教育技术实践,推广成功经验;建立若干教育技术专题研究网站,提供架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开展教育技术政策研究,加强教育技术对地区乃至全国教育发展的影响力。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ETC),李龙教授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制定的过程以及标准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一切参与教育过程的人,包括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技术职业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教育技术素养,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教育的绩效。因此需要对不同人员制定相应的标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的基本框架包括:引言、名词术语界定、教育技术标准正文。正文中对不同人员给出不同的标准,包括: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教师教育技术标准(SETC·T)、教育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SETC·A)和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技术标准(SETC·P ),每个标准又包括“基本要求”和“绩效指标”。正文后面还附有:标准实施指南、典型案例和附录等。
四、关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与教育叙述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作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分类研究》的专题报告,他认为,目前教育技术领域所用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凭着研究者的观察、思考与热情,进行经验总结式研究;借用教育心理实验方法,自我证明比传统教育优越的比较式研究;从哲学高度,从交叉学科视野,提出反思、展望与对策的思辨式研究。他引用了境外华人学者关于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的“意见书”:“题目过大多——内容充实少;表面议论多——科学方法少;提出原则多——可操作的少;提出误区多——解决办法少;名词概念多——问题解决少;引用他人多——注明出处少;介绍别人多——自己观点少;提出模型多——能实现的少。”关于教育技术学有无专门的研究方法,黄教授指出:教育技术学的问题研究并非一定要用专门方法,可以借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的一些通用的或基本的研究方法,只要有助于解决问题,都是可行的。但从目前国内外研究和我国的实践来看,会话分析方法与开发性研究方法表现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所特有的属性。关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应具备的特征,黄教授认为应有以下几点:1.开发或会话的研究取向。所谓“开发取向”,是指通过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原理以及可重用的技术来尝试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理解教育教学规律以形成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独特认识的研究取向。所谓“会话取向”,就是通过人—(机)—人的交互与话语分析,探讨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内在机制和发挥教育技术在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中的作用。2.强调利用技术改善教学,注重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注重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3.旨在促进教育技术理论建设和教育技术实践的优化。4.技术含量较高。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辅助研究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与表达,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5.元方法性。教育技术的本质就含有方法特性,其研究方法无疑是对方法本身的认识再认识、思考再思考、应用再应用。接着,他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作了如下界定: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指具有开发或会话的研究取向,强调利用技术改善教与学,旨在促进教育技术理论建设和教育技术实践的优化,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元方法性的研究方法。黄教授认为,学科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三层模型:第一类:适合于所有研究的通用的研究“技术”(体现“方法”性)。他认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文献法之类的研究方法因为是各种研究都用的,不能叫方法,属于通用的研究技术。第二类:与教育技术这一交叉学科相关的一般研究方法(体现学科定位);第三类:教育技术学特有的研究方法(体现专业特色的,目前已挖掘出的主要有两个:开发性研究方法和会话分析研究方法)。纵观国内外教育技术共同体的研究范式,其演变已经历经验总结式――对比实验式――系统整合式三个主要阶段。最后,他指出未来教育技术研究应关注如下四个关键技术的解决:1.教学设计的自动化;2.关于教学的互动分析或会话分析;3.计算机自动测评技术;4.基于数据的研究,如教育系统仿真等。
在教育叙事研究小组的分组讨论中,人们对教育叙事研究的含义、特征以及在教育研究中的功能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部分代表介绍了自己的教育故事。教育叙事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某种教育理念或事件。教育叙事具有如下特征:1.真实性。教育叙事的故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不能虚构。2.故事性。有情节、有冲突,具有可读性。3.情感性。具有真实的情感,能打动读者。4.短小精悍。5.教育性。故事中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寓教育理论于教育故事中。教育叙事的功能:1.具有科研功能。是科研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2.能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是教师的经历,唤醒教师主体意识。3.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思想共享,生命历程的共享。4.给人以启发和帮助。
五、关于教育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作了《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与应用》的专题发言,她主要谈了三个问题:什么是虚拟学习社区?为什么要用虚拟学习社区支持学生的学习?如何用虚拟学习社区支持学生的学习?她指出:虚拟学习社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同时虚拟学习社区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因此它不仅具有社会学属性,也同时具有人机系统的基本属性;虚拟学习社区是当代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与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为什么要用虚拟学习社区?基于网络下的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借助网络而生存的学习型组织,一般由学习者、辅导者及其助学者等(包括成熟教师、专家等)构成。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经常借助网络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会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稳定的人际关系。通过虚拟学习社区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换为学习共同体的显性知识,再将共同体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达到个人知识的螺旋式上升。最后王陆教授介绍了“首师大虚拟学习社区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具备的主要功能以及他们运用该平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广州蓝鸽科技有限公司张新华先生作了《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的构建和应用》的发言,他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语言教学设备以模拟语言室或卡座作为语言教学的主体设备,它与数字化的校园网是格格不入的,更不可能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保留传统的模拟语言室的基本操作习惯和基本教学功能,增加自主学习和网络化考试等功能,为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是语言教学从“教”到“学”完善的解决方案。它分为:课堂教学系统、自主学习系统、无纸化考试系统、教学资源库及教学管理系统等五大模块。语言教学主要分为听、说、读、写四大部分。就目前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哑巴”现象,主要问题是听、说教学跟不上。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比较好地解决了听、说教学问题。在我们学校各学科的教学中,正常情况有课堂教学、作业和考试三大环节。但是,英语听、说教学,目前各个学校很难进行考试。传统的口语考试方式,老师与学生面对面问答,或用卡座录音等方式,不但不科学、不准确,而且劳民伤财,很难推广。如果采用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一个教室一场考试就可达60—100人,一天就可以考20—30场,一天一个教室就可考2000名左右学生,只需两名主考老师即可,并且考试结果自动存放于计算机服务器中,老师通过计算机辅助阅卷平台按题分别阅卷,既省力又公平,大大提高了口语考试的效益。该系统已在我国正规口语考试中应用,不但提高了考试准确性,而且大大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在作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六、关于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及教育主题网站与平台建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张少刚研究员作了《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落差》的专题报告,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远程教育理想(理论)与现实(实践)存在的差距。首先他论述了远程教育在理论上的革新地位和在实践中所处的边缘地带。指出:远程开放学习是20世纪教育领域最伟大的变革之一。过去50年间,没有哪一项教育革新在其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方面可以同大规模的远程学习大学,即巨型大学相比。巨型大学代表了教育的革命,因为它实现了在整个历史上难以企及的教育目标,即教育更多的人、质量更好、成本更低。乐观的替代论认为:远程学习将代替面授教学,虚拟大学将替代校园大学成为教育的主流。然而,在实践领域,一些高校的远程教育在其学校发展战略中“游走边缘”;电大作为高校也“游走边缘”,并承受传统学校“同化”的压力;巨型大学成本低的优势也正让位于全日制大学(资源丰富、共享、混合体制),国外不少远程教育也处于亏损的状态。远程教育正在找寻职业感,教师教学成果的认同度不高,也制约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同一所高校,对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发放不同的文凭,也给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不承诺颁发本校传统文凭,会让人联想不是有意降低教学标准和质量,就是无力监控教学质量。然后,他论述了远程教育的师生分离,使远程教育机遇与挑战共生。师生分离造就了工业化形态的远程教育,冲击着教育的三角关系:“规模、成本、质量”。办学规模应有一个下限,若小于这个下限,将是不经济的,其投资效益不如传统面授;也应有一个上限,否则将超出办学的实际承受能力,教育质量将下降。英国开放大学利用技术增加受教育机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理论与实践都表明:远程教育不是廉价的高等教育次级品,而是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之外的另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与方式,是结合“方便、卓越与共享”的新形态教育。英国开放大学不只是办学规模大,更重要的是办学思想的开放和教学方法的时空域宽阔高效,成本更低,质量更好。全日制高等教育与远程教育的和谐运行、互为补充、共促发展,是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最后,他介绍了资源整合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从理论上讲,应将硬件、软件、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达到资源共享,包括教师、学校、地区、国家、国际层面上的资源共享。然而实践中资源整合和共享却困难重重。
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作了《时代、社会、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的专题发言,他首先介绍了社会的信息化现状以及信息化给社会带来的变化,认为信息技术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甚至出现了网络依赖。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已对课程目标乃至整个课程建设产生了影响,需要重新建设整个课程。社会信息化对教育信息化有如下启发:教育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以信息技术大众化为基础的系统,教育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人机良好合作的系统,教育信息化系统是一个讲求“成本与效益”的系统。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徐彬同志作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困难与建议》的专题发言,他首先介绍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资金投入不足、广大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缺乏、设备的后续服务和维修跟不上、许多教育类软件还不够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缺乏统一管理和指导等。然后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的几个误区:重硬轻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对教学资源的误解、对信息网络的建设重视不够等。同时指出,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整个系统中,有几个环节是关键: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次性的硬件建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更新;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分期分批、细水长流的建设模式;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和后续服务体系以及规范信息技术师资培训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等。
在远程教育网站、平台的设计与建设小组的讨论会上,大家逐步形成了共识:从关注软件技术到关注人,将人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到平台开发中去,形成人机互动的平台。平台的设计由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发展到思想共享、生命共享。让技术支持主动的学、高效率的学,技术不仅支持教和学,而且支持教学反思。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次会上,很多专家和代表都谈到“成本和效益”问题,也就是绩效问题,这表明注重绩效是今后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