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 EDU首页?>?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10:28
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
http://www.edu.cn 2005-12-29 10:49:55作者:李龙 刘雍潜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教育现代化,必将伴随着对传统教育的改革。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新的教育观念的确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育体制的变革,都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参与。一切参与教育过程的人,包括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技术专业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素养,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改革的成功。为此,对教育技术素养规范的研究、制定、实践,已成为当前国内外一致关注的问题。
2002年6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中,专门设立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CETS)研究》子课题,对我国教育技术素养规范开展研究工作,以期为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标准提供依据和参照。
课题组广泛地开展了国内外调研活动,获取了大量相关信息。在对这些成果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着借鉴与创新的思路,拟定了我国教育技术标准的基本框架和要素,于2003年2月完成了初稿,并召开了第一次专家研讨会。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同时,按照"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设计了四套问卷,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研。
从回收的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初稿中设计的"要素"基本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得到广泛的认可(请参看后续文章的具体分析)。
课题组结合专家的意见和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进行反复修改(有的部分修改达五、六次),于2003年年底完成了修订稿,并在小范围内进行了网上讨论。
根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规定,下一步将在杂志和网上同时征求意见,集思广益,以提高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一、当前国内外有关教育技术素养研究的现状
课题组进行了广泛的文献调研和网上调研,涉及10多个国家的30多项内容,其中重要的研究成果有:
(一)有关学生技术素养的研究
1、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提出的K12学生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标准(1998年)[1]:
(1)信息技能(加工处理)方面
标准一:高效、快捷地获取与存储信息;
标准二:审慎、恰当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准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独立学习方面
标准四: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能够持续地跟踪追寻;
标准五:对于信息文化及其创造性的表述方式能够理解和重视;
标准六:在信息获取与知识形成方面追求卓越。
(3)社会责任方面
标准七:主动为学习社区做贡献,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在处理信息与信息技术时,能采取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标准九:有效地参与信息开发的团队活动。
2、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推出题为Being Fluent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报告(1999年),提出"信息技术通晓(Fluent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新概念,认为"信息技术通晓"超出了计算机基本能力的传统概念,它要求人们广泛地理解信息技术,能够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富有成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该报告将"信息技术通晓"分为暂时性技能(Contemporary Skills)、基础性概念(Foundational Concepts)和智力性能力(Intellectual Capabilities)三方面[2]。
3、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会(ACRL)于2000年提出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3]: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决定所需要的信息种类和程度;
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有效而又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
标准四: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的一员,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
标准五: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
4、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在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中提出了学生的技术基本标准和绩效指标(2000年)。其中学生的技术基本标准为[4]:
(1)基本操作与概念
(2)社会、道德与人文方面的要求
(3)技术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
(4)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
(5)技术作为研究的工具
(6)技术作为解决问题与决策的工具
5、英国中小学信息与通讯技术(ICT)教育国家课程中学生水平分级标准及学段与水平分级对照(1995年)[5]:
表 1 英国中小学 ICT 课程中的学生水平分级标准
水平等级
标准概要
水平 1
( 1 )利用 ICT 进行信息搜寻、处理与展示。( 2 )信息设备的使用与控制。
水平 2
( 1 )信息的分类与组织。( 2 )观点的表达。( 3 )辨识虚拟信息环境中的事情。
水平 3
( 1 )利用 ICT 组织、呈现与交流学习成果。( 2 )使用模型或模拟的方法解决问题。
水平 4
( 1 )理解关键信息,辨识劣质信息,组合多种资源信息。( 2 )按预定方式控制系统的变化,观测与分析其物理数据。( 3 )能对决策后果进行一般性预测。
水平 5
( 1 )信息提炼。( 2 )利用 ICT 监督与检测事件。( 3 )能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探索。( 4 )能将所学知识与经验运用到实践中。
水平 6
( 1 )信息处理面广、目的明确。( 2 )可运用较复杂的程序检测某种假想。( 3 )能精确与高效地控制设备。( 4 )关注 ICT 对社会的影响。
水平 7
( 1 )能与陌生对象交流信息。( 2 )能把普通语言信息转为数字信息。( 3 )能调试程序使之符合要求。( 4 )认识 ICT 的局限性。
水平 8
( 1 )能设计可为他人使用的程序。( 2 )能解释与控制计算机的处理过程。( 3 )能讨论 ICT 对社会、经济、文化、道德诸方面的影响。
高级水平
( 1 ) 能分析与评价各种软件包。( 2 )能为他人设计适用软件。( 3 )自觉意识 ICT 的深远影响。
表 2 英国中小学 ICT 课程学段与水平分级对照表
学段
年龄段
年级段
ICT 水平级别
1
5 ~ 7 岁
1 ~ 2 年级
1 ~ 3 级
2
7 ~ 11 岁
3 ~ 6 年级
2 ~ 5 级
3
11 ~ 14 岁
7 ~ 9 年级
3 ~ 7 级
4
14 ~ 16 岁
10 ~ 11 年级
4 ~ 8 级
6、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2月公布了小学、初中学习课程新标准(the New Standard Course of Study),计划于2002年4月开始实施。1999年3月,又公布了高中学习课程新标准,计划于2003年4月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有课程标准的比较,如表3所示[6]。
表 3 日本中小学课程标准 体系中信息教育课程变化之比较
新课程标准
原有课程标准
小学
·明确指出各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与信息教育的有关要求。
·规定在“综合学习时间”中要进行信息教育(主要是把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教学工具)。
·指出要恰当使用视听教材和教育设备。
·没有指定在特定的学科或领域中开展信息教育。
初中
·在“技术·家庭”课程中开设必修内容“信息与计算机”。
·在“综合学习时间”中积极使用计算机。
·明确表述为使用计算机和有关信息内容的学科。
·在“技术·家庭”课程中开设选修内容“信息基础”。
·只在社会、数学、理科、保健体育等部分学科课程中提到有关信息教育内容。
高中
·在普通教育中新设独立的“信息学”课程。
·可以将信息课程内容包含于其他学科课程中。
7、桑新民先生于2000年提出,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
(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2)熟练、批判地评价信息的能力;
(3)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
(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地、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8、何克抗先生提出的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为[8]:
(1)信息的获取: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
(2)信息的分析:信息分类、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
(3)信息的加工: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储存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
(4)信息的利用: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这种与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可以简称之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
除此之外,具有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必须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9、李克东先生于2001年提出,信息素养包含着三个最基本的要点[9]:
(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3)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10、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各学段教学目标(2001年)[10]:
(1)小学阶段
①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② 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③ 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④ 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技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⑤ 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2)初中阶段
①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② 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③ 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④ 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⑤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3)高中阶段
①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② 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③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④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⑤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⑥ 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⑦ 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⑧ 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11、我国《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11]: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课程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①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②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
①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②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③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④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⑤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⑥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②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③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有关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研究
1、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在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中提出了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和为教师准备的绩效指标。其中基本标准为[12]:
(1)技术操作和观念
(2)设计学习环境和形成相关的经验
(3)教学、学习和课程
(4)评估和评价
(5)教学效率和专业实践
(6)社会、种族、法律和人性问题
2、英国教育与就业部颁布的新教师培训国家课程纲要《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用于学科教学》从两个方面的16个维度规定了教师的培训内容[13]:
(1)有效的教学和测评方法。该部分列出了8项需要培训的、与ICT用于学科教学有关的教学和测评方法。
(2)受训者关于ICT的知识、理解和能力。该部分列出了8项教师需要具备的ICT知识、理解和能力。
3、张建伟等从教师培训的角度出发,从一般ICT素养、ICT用于教学、ICT与教学评价、职业发展与终身学习,以及与ICT应用有关的人文、道德和法律问题等五个方面、23项内容,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绩效指标[14]。
4、顾富民等提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包括理论素养、技能素养、情意素养和美学素养四个方面[15]。
5、王铟等人认为,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完善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用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指导教学实践,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搜集、处理、传递教学信息的能力;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教学过程的能力;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学资源的能力[16]。
6、胡巍提出,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质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三方面[17]。
(三)有关教育管理者教育技术素养的研究
1、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在面向学校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中提出了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和为管理者准备的绩效指标。其中基本标准为[18]:
(1)领导能力和洞察力
(2)学习和教学
(3)工作效率和职业实践
(4)支持、管理和操作
(5)评估和评价
(6)社会、法律和道德问题
2、英国在《校长国家标准》中的"专业知识和理解能力"的提高目标中明确规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是评价英国校长的重要指标[19]。
(四)师范司《制定"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项目》研究
师范司组织实施了《制定"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项目》,提出根据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制定三个不同的版本。同时提出按照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制定规范要求。本课题组部分成员参与了师范司该项目的研究工作。
二、我国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的基本框架
在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和进一步调研,并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提出了我国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的基本框架如下:
引言
名词术语解释
标准正文
第一部分 学生教育技术标准(CETS·S)
·基本要求
·绩效指标
第二部分 教师教育技术标准(CETS·T)
·基本要求
·绩效指标
第三部分 教育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CETS·A)
·基本要求
·绩效指标
第四部分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技术标准
(CETS·P)
·基本要求
·绩效指标
标准实施指南
典型案例
附录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与培养
·学生信息素养课程标准
·分学段各学科课程标准
·教育技术标准、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整合的教学设计模板
·相关网站链接
现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中部分内容列于下面,供讨论和征求意见。
(一)名词术语解释
1、教育
教育是指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技术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大要素,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技术结构。实体形态的技术与具体的物质(工具、设备、材料)有关,我们把它称为物化技术(即一般狭义理解的技术);经验形态和知识形态的技术与人的智力有关而与物质无关,我们把它称为智能技术(简称方法)。因此可以认为: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部分所组成。
3、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的总称。"技术与方法"中的"技术"指物化技术,"方法"指智能技术。
4、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5、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储存、分析、评价、加工、创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6、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指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的研究方法。
7、教育技术素养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水平的总体体现。
教育技术素养(以下简称技术素养)包括三个要素:
(1)知识要素:对与技术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名词、术语、概念)和程序性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2)能力要素: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才干;
(3)情意要素:对技术的意识、态度、责任等。
技术素养的构成如图1所示。

图 1 技术素养的构成要素
8 、各名词术语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教育技术的构成
(二)教育技术标准的基本要求
1、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基本要求
(1)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 知道与学习有关的技术的种类、作用和基本知识。
② 熟悉相关技术系统的组成和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
(2)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① 掌握信息处理(信息的获取、储存、分析、评价、加工、创新等)的方法,提高利用信息的能力。
② 运用技术工具开展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③ 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能够持续地跟踪、追寻,激发创造力。
(3)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① 在教师指导下,与同伴、家长及其他人合作,创作、发布自己的作品。
②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与人们开展有益的讨论和交流
(4)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① 运用技术工具从多种信息源中查找、评价和收集信息,处理数据,报告所得结果。
② 运用技术资源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信息意识,懂得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
① 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能够准确评价信息,对运用技术持积极态度。
② 理解与技术相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系统、技术资源和软件。
2、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基本要求
(1)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① 理解技术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知道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③ 充分理解各种资源和环境在教与学过程中不同的作用及其优缺点。
(2)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① 充分理解教与学过程的相关理论、策略。
② 熟悉"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具体规定,运用技术促进课程标准、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③ 运用技术和策略支持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使学习者获得必要的学习经验。
④ 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科学地设计、实施和评价。
(3)运用技术改进教与学的评价
①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正确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水平。
② 使用多种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衡量学习者将技术用于学习、研究、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收集和分析数据、解释结果、交流最终成果,以改进教与学的实践并优化学习者的学习。
(4)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
① 利用丰富的技术资源促进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② 利用技术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③ 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④ 和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以及更大范围的人们交流与合作,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5)具有信息意识,遵守与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
① 在使用和教授技术时,要求学习者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伦理道德,并有意识地注意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特殊需求。
② 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平等地获得技术资源。
③ 在使用技术资源时,注意安全和有益于学习者的身心健康。
3、教育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的基本要求
(1)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① 了解国家颁布的与技术相关的方针和政策,制定、落实本地区教育技术发展规划。
② 知道相关技术系统的组成、适用环境。
③ 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技能。
(2)运用技术优化育人环境
① 运用技术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机会、引导他们运用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② 运用技术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
③ 培养负责任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3)运用技术支持教与学的活动
① 制订规划,优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② 指导技术实践,确保学习者能享受到最佳的技术资源。
③ 具备认识和评价各种技术资源的能力,能够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运用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① 制定、实施有关技术的要求,并监控其执行,保证技术的有效运用。
② 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③ 评估教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学生对各种技术资源的使用情况。
(5)具有信息意识,遵守与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
① 具有信息意识,懂得与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② 能自觉学习和了解有关知识产权、版权和合法使用信息资源的政策、法规。
③ 确保师生能够平等地、有效地运用技术和资源。
4、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教育技术标准的基本要求
(1)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①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全面的教育技术观。
② 掌握各种技术系统的组成原理和操作技能,知识其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与不足。
③ 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知道各种设计模式的适用范围和操作步骤。
(2)运用技术支持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建设
① 运用技术构建、维护信息化教学环境。
② 运用技术收集、评价现有的教学媒体,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
③ 支持教师设计、开发新的教学资源。
(3)运用技术支持教学过程的优化
① 运用技术支持教师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② 利用技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③ 支持和帮助教师、管理者提高技术素养。
(4)运用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
① 运用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
② 运用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评估和评价。
③ 运用技术支持学校和地区的各项管理工作。
(5)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自觉承担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
① 完全理解信息的重要性,自觉追踪技术革新的信息。
② 为师生创建安全、健康的信息化环境。
③ 自觉遵守与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他人开展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
(三)教育技术标准的绩效指标
绩效指标以精确的语言阐明每个人(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达到的目标状态。它既可供个人了解自己努力的目标,也可为相应机构提供考核的依据。
在本标准中,绩效指标按人员性质和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信息化程度两个维度分别制定不同的指标。
1、人员性质
在学生标准中,按学段划分为学前-小学2年级、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高中10-12年级和高等学校学生五个部分。
在教师标准中,分为专任教师、实习教师、未来教师(师范生)三个部分。
在管理者标准中,分为学校管理者、地区教育领导者和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机构领导者三个部分。
在专业人员标准中,分为学校中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机构中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两个部分。
2、地区分级
A级:适用于经济发达、信息化环境较好的地区和学校。
B级:适用于经济不发达、信息化环境不理想的地区和学校。
有关绩效指标的具体内容,请参看后续文章。
----------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nd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The Nine Information Standards for Students Learning, Information Power :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 http://www.ala.org/aasl/ip-nine.html.
[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ommission on Physical Sciences, Mathematics, and Applications.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Computer Science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oard. Being Fluent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ublic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9)
[3] 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3)
[4] [美]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项目组.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M].祝智庭,刘雍潜,黎加厚等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5] 刘向永,董玉琦.英国现行中小学信息与通讯技术课程评介[J].中小学电教,2001,(3)
[6] 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桑新民.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8]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李克东.数学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
[10]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EB/OL],http://www.edu.cn/20020327/3023657.shtml
[11]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EB/OL],http://www.ahjks.net/1w/bzh.htm
[12][18] 刘雍潜,李龙.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13][14] 张建伟等.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绩效标准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2)、(3)
[15] 顾富民,孙勇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及其结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4)
[16] 王铟等.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17] 胡巍.论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质的培养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J].2001,(2)
[19] 董辉文.英国校长的国家标准[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
(作者单位: 1、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2、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现代教育技术》2004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