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我国教育的整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6:12
Internet与我国教育的整合
【摘 要】Internet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格局,它必然会对生存在其中的人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会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难以估量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世界范围内Internet教育应用的现状,着眼于现实与未来,提出了Internet与我国教育整合的三个途径,并阐述了当前Internet应用于我国教育所应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Internet教育 信息文化 教学环境 远距离教育 教学模式
一、将Internet应用于教育是信息时代的要求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正在强烈地改变着世界,计算机产业的蓬勃发展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模糊了国与国之间的边界,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快捷,更加便利,也使人们所能接触的信息量剧增。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1世纪以计算机、网络、通信、超文本与超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即将形成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环境,这种数字化生存环境,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工作、教育模式都将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未来的信息时代对人才提出全新的要求,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革命性的变革要求,这种变革可以归结为要求实施下述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材;培养内容应侧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不强调直接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并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培养方法应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能适合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由于Internet网络具有快速、方便、廉价、交互的诸多优点,必将成为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主渠道。另外Internet网络还会给社会格局带来巨大的变化,它必然会对生活和工作在网络环境中的人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会大大地影响到教育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化教育或许会成为未来远距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而且将极大地改变传统远距离教育领域内教与学的方式、手段和过程。
教育的本质是知识和信息的高效传递,教育可谓是各个国家最大的信息产业,如何使这个信息产业走向现代化,如何在这个信息产业中充分利用最前沿的信息传输技术——Internet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欧美,各个国家相继开展大规模的利用Internet进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美国总统克林顿于96年提出了"教育技术创新"计划。到2000年,全美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馈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澳大利亚国家公共资源管理局已于1995年4月决定建立"澳大利亚教育网",计划于1996年开通。在日本,其文部省与通产省于1995年合作实施一个在基础领域有重大影响的"100所中小学联网"试验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要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教学方法的框架之外,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通过网络使更为理想的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
二、Internet与我国教育整合的三种模式
要使Internet在教育中普遍应用,我们首先要明白Internet以何种方式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Internet如何与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进行结合的问题。我们认为,Internet与我国当代教育相整合的途径有三种:
1.Internet基础知识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Internet网络会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带来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未来社会格局由于Internet的影响将与现在大不相同,它必然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提出全新的要求,因而会大大地影响到教育的内容。在目前我们所处的准信息社会中,我们已经逐步感受到未来信息社会基本矛盾的压力,那就是信息量急剧膨胀、信息变化迅速、信息呈现的形式复杂多变,而我们人类头脑处理信息容量有限,处理信息的延迟时间长,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这样我们必然要求助于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让他们找出我们当前最关心的信息,并将其加工成简单明了的形式呈现给我们,这样,才有可能抓住事物变化的本质,迅速地处理和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
Internet作为全球最大的开放网络,由成千上万个子网络互联而成。它的本质就是一个连接全球的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库。我们要在其中获取信息,当然要首先明白它是什么?它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我们怎样从其中获得所需要的东西。可以说,要使Internet真正进入学校并发挥重要作用,必须让广大师生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得到明确的回答。信息的发现、获取、分析、处理、检索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的能力素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组成部分,信息的处理已成为与读、写、算相并列的现代文化的第四立足点。因此,在我们的教育内容中,必须要体现这一发展变迁。
当前在我们国家,有条件的中小学都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教育课程;在职业高中和中等师范教育中,已经将计算机教育课程列为与语文、数学并重的文化基础课,并由教育部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在理工科大学,无论那一个专业,几乎都要求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这都是我们国家所发生的可喜变化,但这离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还相差很远:首先,教学内容明显缺乏连续性,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都自成封闭体系,在小学讲DOS和打字,在中学还是这些内容,甚至到了大学,还得从头开始。这样低水平的重复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不说,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未能形成有关信息技术的完整知识体系。其次,教学内容狭窄,大部分学校开设的都是程序设计课程,而在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这恰恰是不很重要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要求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性的知识来掌握,而程序设计则是专业性的知识。笔者认为,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1)信息文化、信息社会的概念;2)初步使用和维护计算机的能力;3)初步使用主流操作系统(DOS,WINDOWS)的能力;4)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基本能力;5)Internet应用的基本知识(主要是Internet 接入方法,E-mail,WWW,BBS的使用等);6)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数据处理的能力(主要是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的使用)。
2.Internet作为教学环境的扩展,与教学过程的整合
Internet最突出的优点在于:1) 能使人们越过地理位置的限制,进行方便快捷的交流,2) 它是一个巨大的信息仓库。将Internet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就要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两大优势。从现实的角度上看,Internet可在两个层面上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首先,Internet是一个可供交流的广阔空间。在我们传统的学校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和学生之间(尤其是不同班级的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本校和外校之间的相互交流非常少,各自形成相对封闭的体系,信息闭塞,知识面、趣味面窄,这跟现代社会要求积极、开放、有朝气的人才需求极不相称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空间的限制——距离太远,无法交流;时间的限制——双方空余时间不同步;社会地位的限制——普通人很难有机会面对面与权威的专家交流。而且实际置身于各种广泛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将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这是一般人所不能承担的。而利用Internet,可以与远隔千里之外的人交流,可以向任何一个人请教而无须顾虑他的声名地位。我们不再只是在课堂才能与老师交流,在课余时间,仍然可以请教老师问题,不管老师在不在面前,我们也不用担心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没有空余时间,我们可以将问题以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等老师有空时再回答,而老师也不会面对众多的学生而无暇顾及,他可以把学生所有共同的问题找出来,将结果以邮件的方式返回所有学生,他只要操作一次,就可以完成平时需要多次才能完成的任务,非常简单快捷。在Internet上,老师和学生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老师和学生,谁都可以是老师,谁都可以是学生,真正体现了学高为师,师生平等。当人遇到问题时,可以将它送到电子布告栏中,征求回答,当别人回答了我的问题,他就是我的老师,当我回答了别人的问题,我就成了别人的老师。象现在清华大学的BBS站点上,就有一个讨论UNIX问题的讨论组,学生提出的所有有关的问题都能在其中得到解答。若在通常情况下你操作UNIX时出了问题,很难找到专家来帮助你,因为一般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专家。而在网上,全校的、甚至于全国的UNIX专家都可能为你解决问题。
其次,Internet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信息资源库,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其中找到有助于自己教学或学习的信息。象教师可以从电子教育刊物中找到自己学科领域有关的论文;可以从电子题库中检索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学科领域的CAI软件等等。而对学生,可以从其中找到学习的辅导材料,有关的疑难解答,网络 CAI软件等。象北京的101中学,便在网上开设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主课的辅导,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优秀教师精心编写的课外辅导材料,了解自己学习的重点等等。另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互间的协作学习。例如,台湾中央大学开发成功的基于Internet的双人合作学习系统和学习顾问可以让很多人同时在网上学习,而且学习者之间可以有多种关系,如竞争、协作、伴随、个别化等,学习者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向其它学习者或学习顾问请教。这种跨地域的协作型网络CAI学习模型是对传统个别化CAI学习模型的极大突破,未来CAI发展的主流方向将是这种具备一定智能的网络协作型CAI软件。
上面只是从现实的角度探讨了Internet与教学过程的结合。这种结合还只是初步的表层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信息时代已经逐步来临。在信息时代,由于其特殊环境,人们需要更全面、更广博的知识;需要具有更灵活、更全面的能力,需要对技术与环境有深刻的认识和适应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产生的知识型人材很难适应变化迅速的信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在未来二十一世纪激烈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全新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以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品格、思想、能力、和行为方式。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正是我们传统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向现代教育体制、教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各个国家的决策者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了基于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日本的文部省与通产省于1995年合作实施一个在基础领域有重大影响的"100所小学联网"试验研究项目。共有遍布日本各地的111所中小学参加试验,所有试验学校均要求联入Internet。该项目的目标是要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教学方法的框架之外,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通过网络使更为理想的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他们认为:让学生在全日本范围乃至全世界范围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将大大增强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有高度创造性的、能适应21世纪激烈国际竞争的全新人材。在这个试验中,他们所做的项目有:
1) 南瓜生长模式研究:此项目要求全国范围的试验学校都同时参与种南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当地南瓜种子的生长条件与形态,并通过Internet与其它地区试验学校所观察的结果随时进行比较,以便了解超出正常气候与地理条件下南瓜的生长情况,激励学生支寻找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从而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了书本的局限,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 酸雨研究:此项目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小培养起热爱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参加试验研究的学生要在老师指导下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危害并寻找解决的办法。通过Internet,学生们可以获取有关酸雨研究的最新的国内外情况及有关资料,从而使学生从中学开始就能直接进入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破除对科研的神秘感,培养起敢于创新的意识。
3) 热点新闻论坛:Internet为试验校的所有学生提供国内外最新消息报道,与此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交流观点、发表评论的公开论坛。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
他们的试验结果表明:基于Internet的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并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有极大的促进。另外,学生们还认为,利用Internet进行交流,简单快捷,而且可以消除人与人直接交流的那种地位、能力、竞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他们最喜欢的交流方式。
还有很多实例,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列举。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并不能肯定说未来教育模式都是这样,但我们能够看出来未来教育模式的根本点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各种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所反应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比较深刻的理解。对于这一点,其实很早人们就认识到了,但在过去,我们缺乏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的理想环境,也没有那么大的人力和物力去专门实现这种能培养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和多媒体计算机逐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诸多优良特性使它们成为实现这种教学环境的最佳选择,它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还可以实现一些人工环境所不能有的一些优势,我们说Internet是当今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正是基于这一点来说的,Internet与教育的深层次结合也同样要基于这一点。目前在我们国家,鉴于现实条件,要全面推广这种教学模式,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不能对这种变化趋势视而不见,我们应该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积累经验与教训,这样,在未来教育体制的深层次的变革中,我们才会少一些迷惑、少一些阵痛。
3.Internet于远距离教育的整合
在我们传统的远距离教育中,我们大多通过邮政系统投递学习材料,或者通过电视广播播放函授教材。这种远距离教学模式的最大缺点是缺乏师生间的实时交互。在通过邮政系统实现的远距离教育中,可以实现一些交互性,但时间长,手续繁琐,费时费力,而在电视广播中,学生则处于无可选择的被动接收之中。而且,要是学生希望查阅一些相关课程的资料,在传统的远距离教育模式下,是很难实现的,而这是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由于传统远距离教育模式的诸多局限性,从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帮助学员解决疑难问题,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远距离教育系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由于Internet具有影响范围广,能够方便快捷的传递信息,具有近乎实时的交互性,本身又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信息库等诸多优点。利用Internet作为远距离教育的新型手段,给我们解决传统远距离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带来了希望。
在Internet上实现远距离教育,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教师通过网络把教学信息传给每个学员,学生通过连网的计算机来进行学习和接受信息。利用Internet来进行远程教学,与传统远距离教育模式相比,有如下优势:
1) 极大的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这种交互性是近乎实时的、而且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实现,比如:电子邮件,BBS,WWW,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在线交谈等等。
2) 学习的异步性:利用网络进行远距离教育,可全天24小时进行,每个学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在网上下载相关学习内容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3) 学习信息的广泛性:网络同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可实现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课堂等;可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可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
4) 评价的及时性:在传统的远距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上的电子题库和自动评价系统,可使学生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诊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利用Internet进行远距离教育的上述优良特性,克服了传统远距离教育的关键性,它将形成一种主动的、协作的、开放的学习模式,并充分考虑双向教学环境,采取有提问、有反馈、有交流的教学方法,既保留了传统电教中的生动形象性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点,又有相互访问,双向交流,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广泛等优良特性,它可以适用于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类远距离教育的需要。它必将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远距离教育领域起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利用Internet进行远距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实用的角度,将Internet与当前传统远距离教育手段,象邮递、广播和电视等结合起来应用,效果可能会好一些。传统的远距离教育手段可用于信息与知识的表现,而Internet则主要用于解决交互与反馈方面的问题。
三、如何将Internet尽快应用于教育中
从目前我们国家的发展现状看,我们国家的Internet教育应用还基本处于初级阶段,为了顺应和把握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做一些实际的、基础性的工作与研究,为我们的下一代积累一些物质和精神财富。
1.建立教育资源中心
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是Internet教育应用的基础,没有教育信息资料的支持,Internet与教育的深层次的结合也就无从谈起。笔者认为,下列教育信息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1) 数字图书中心:图书馆无论在现代教育还是传统教育中,都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和基础。我们应尽快挑选大量有价值的、反映各类学科基本体系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图书加以数字化。将其在Internet上对所有社会成员开放,供所有人随意查阅。
2) 电子题库中心:形成性评价是控制学习与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国家统一组织专家,分别组建各个学科的智能题库中心,不仅可以避免在教育过程中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还可以规范对学生的各类评价。
3) 建立教育软件资料库: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软件开发目前还处在较低水平状态,缺乏理论指导,盲目性很大,而且不断有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因此迫切需要一套比较科学的教育软件研究、开发、评审和管理体系来规范我国的教育软件市场。并需要加强智能型软件和协作型软件的研究和开发。
5) 教育研究刊物选编:选择一些国内外有影响的教育刊物,使之电子化,在Internet上自由发布,以便我国教育能紧跟世界潮流,促进我国教育与教育研究的现代化。
6) 建立有权威的教育信息检索中心:在Internet网络上,信息量很大,信息变化迅速,信息的呈现形式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权威机构建立一个有价值的教育信息检索中心,以便于广大师生查找有用信息。这种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信息,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尽快在广大师生和教育干部中普及Internet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虽然基于Internet的教育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如此众多的优点,但它同时也是以最新的网络和计算机科技为支撑的。它向广大教师和教育干部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何尽快掌握这些崭新的教育技术。传统的教师虽然精通于本专业,但对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则往往一窍不通。在计算机普及率极低的中国,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据调查1995年,在北京和山东的某些高校中,有大约90%的教师和即将毕业的本科生都认为自己比较缺乏或根本就没有计算机知识,更不用说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了。在中学里教师的培训问题也非常严重。面对当前世界计算机和网络科技的巨大冲击,教师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荡。面对基于网络的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和管理者都急切地需要增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除了学习传统的教育学知识外,还要加强学习和教育技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和网络的软硬件知识。他们需要学会正确运用Internet,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
3.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的研究。
从宏观上来看,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教师中心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学生中心模式”)和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简称为“双主模式”)。
其中,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教学,因而它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基于Internet网络的学习,由于缺少教师的监督作用,其教学效果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赖与教学软件是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的教育模式。
我们知道,在“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来部分地抵消它的这一缺点。在基于Internet的远距离教育中,学生拥有完全主动权,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但如果学生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则会导致教学效果的极度低下。因此,我们必须对这种未来的教学模式,以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其有效的、积极的影响加以促进和宣传,而对它可能给教育带来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则要事先作好防范准备,力求使其影响最小化。否则,对Internet网络不加选择的利用,结果可能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却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这会对我国教育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用信息技术革新高校教学的理论基础》,97年香港"教学技能与教学技术学术会议"特邀报告;
[2] 何克抗,《对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分析》,《计算机世界》96年9月2日第101版;
[3]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
[4] 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教育模式》,中国电化教育第四期;
[5] 游原德、周志岳、陈德怀,《全球资讯网上之"网络学习顾问"系统》,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在会论文集;
[6] Kok F.Lai、Chee-Kit Looi,《iAgent Management of WWW Chinese and Multilingu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Learning》,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