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研究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53:23
刘雍潜
(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北京 100031)
论著选摘
[摘要]我国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已经是当务之急,美国的教育技术标准对我国这一标准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应在参考引进国外标准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做好本土化研究工作,注意与新课程的标准结合,注意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在国家教育部有关司局的领导下,组织课题组,以来自全国的课例为研究基础,开展课题研究,最终完成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
[关键词]教育技术;标准;制定;研究;设想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教育技术标准则是衡量教育技术的准则。当前我们能看到的国内外教育技术类标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软硬件技术标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物理性技术的统一性。如教育部制定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教学资源相关部分)V1.0版》,目的是教育资源的有效交流和共享;二是行为、素养性规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对象掌握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性水平与程度。如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制定的《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目的是衡量中小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尺度和质量水平。本文专门研究我国的后一类标准。
一、制定教育技术标准的现实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既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传统面貌,又迅速地提升着受教育者的教育技术素养。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种素养的形成缺乏精细的研究和评价,缺乏具体的构想,更没有使这种构想变成标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育技术标准化研究的发展。什么样的学习者,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在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中,教育技术素养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现在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解决了,制定我国的教育技术标准的时机已经到来。它的直接诱因和外部客观条件是;我国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提出需求,提供参照条件)和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引进(提供借鉴和参考模式)。
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推行需要教育技术标准的配合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的主旨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已公布了18个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工作正在全国展开。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使用教育技术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现代意识的形成和教育技术素养的养成,特别明显的是把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信息化社会要求的量化指标,如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网上学习在内的多媒体技术方法的运用,分别成为各科标准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这是新标准超过旧大纲的具体表现,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技术的要求如何与课程的学习交融在一起?如何针对不同年级阶段的需要提出掌握必要的技术?师生双方在课程的学习中如何把握技术运用的尺度?这些问题正是教育技术标准应解决的。因此我们说,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已经是当务之急。标准的编制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它将影响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实验工作。
2.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编写提供判断的准则
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正在经历从单一化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的历史阶段。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丰富了我国的课程体系,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教材更是各地都在开发,版本众多。在此情况下,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就是给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一个教育技术素质要求、学习结果的判断依据,为它们在地方(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提供统一的权威性的教育技术要求。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把教育技术标准作为基本依据
整合是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进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智育发育水平,不同年级有教学深度不同的课程,因此信息技术融人课程有程度的区别。必须据此提出不同的阶段性教育技术指标要求,才能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不同课程的整合要求。课程中技术运用的深浅程度、范围,由于有了标准的借鉴,将变得容易掌握。
4.检验、评价学习者教育技术运用水平
制定和执行教育技术标准,将会起到鼓励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积极使用现代信息媒体的积极作用。标准将使教育技术应用程度与提高教学效果关系的评价成为可能,而且更加精确。这对改变当前由于无法精确统计教育技术的绩效,使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断缺乏说服力的局面,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最终结果将达到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素质大提高的目的。标准将成为规划我国教育技术未来走向的航标。
二、我们从美国教育技术标准能借鉴什么
目前我们所能得到的国外有关此类标准的文献,最具权威的是国际教育技术协会所属的职称鉴定与专业标准委员会编制的《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目前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正在组织专家翻译、审校这本书。通过对美国教育技术标准的学习与研究,我们认为对当前编制中国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教育技术理论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
1.重视基础性研究,规范事业发展
美国教育技术界普遍重视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问题的研究,如教育技术定义、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等。”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第5次修订教育技术定义。94定义规范了教育技术的领域与范畴,至今引领着全世界本领域的发展。国际教育技术协会(1STE)编制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为各国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提出了纲领性规范,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标准的制定有明确目的,这就是培养具有高度教育技术素养的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最终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终身学习者,促进具有高度教育技术素养社会的形成。
2.组织多学科专家、教师集体攻关
美国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是在1994~1998年之间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标准综合了美国许多教育团体和专家对教育技术标准所提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过程包括召开技术论坛会议、记者招待会和采用互联网方式讨论,对团体和专家进行调查等多种方式。标准的定稿是通过各种媒体探讨和广泛咨询专家意见后达成的一致意见。
标准公布后,项目领导小组在中小学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教学领域聘请应用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行家里手组成写作小组开始研究各个年级层次知识水平范围的能力,并着手编制课程案例。案例编出后,就在全美各地试点,测定是否能满足学生需要,是否与课程内容标准一致。活动草案同时被网上评论。最终,全美2000多位教师参加了这项规模浩大的工作,其结果是产生了大量内容丰富、设计精巧的案例。毫不夸张地说,一些案例是经典。尽管是面向学生应用而设计的教育技术案例,但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在师生交互上下工夫,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3.提出了完整的标准框架体系
美国教育技术标准提出了完整的框架体系:
(1)基础性教育技术标准。该标准描述了适用于所有中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的各项要求。基础教育技术标准分为:教育技术基本操作与概念;社会、道德和人文要求;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作为技术交流的工具;作为技术研究的工具;作为问题解决和决策的工具等6大类别。
(2)年级阶段划分。标准体系将幼儿园到高三的成长期划分为4个阶段(学前一小学2年级;小学3—5年级;初中6—8年级;高中9~12年级)。
(3)教育技术绩效指标体系。标准为每个年级阶段都制定了详细的教育技术绩效指标体系。绩效指标体系分10级,细化、具体化了基础性教育技术标准的6大类别。换句话说,针对基础性教育技术标准提的6大类别要求,每个年龄段都制定了具体的,好理解的、  可操作的10项具体要求。并在每项绩效指标后面括号中标明与该项行为相关的基础性教育技术标准类别。
基础性教育技术标准以6大类别、4个年级阶段划分、10项绩效指标所构建的框架体系,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界定了中小学生的教育技术素质要求。为使读者便于理解,标准后面还包括详细而又简洁的说明和对有效实施了某项标准的课堂场景的简要描述。
为保证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科学性,各项指标以教育技术专家、心理学家、学生家长、教师和课程专家的意见和信息反馈为基础,同时参考专业文献和国家、地方相关文件。
4.案例选择精当,体现了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案例选择精当,体现了技术应用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是美国教育技术标准取得的重大成功。教育技术标准制定水平的高低,是否被采用,取决于它的课堂实用性和技术与课程衔接的紧密程度、标准分寸的把握程度。从标准取材的案例来看,技术正在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但由于案例观点都是由有经验的教师开发的,因此正确地把握了每课的重点不是技术,而是教学。
教育技术标准关注的是学生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师指导下,知道能做什么和怎么做。离开背景就无达标可言。必须有技术被使用的相关背景。才能够证明学生的能力是符合标准要求的。有鉴于此,标准一书中附有英语语言艺术、外语、数学、科学、社会学5大学科(但不是所有学科)的大量学习活动的案例,这些案例是以课程标准和教育技术标准两个标准体系经纬互见、交叉编码的。只要在教学中能够适当地使用技术工具,做到把技术作为促进学习的工具重新融人到课程教学中来,那么这样的教学活动将同时满足课程与教育技术两个标准。
案例选择精当还表现在无论是以学科课程为中心设计的案例(一个案例主要含有本学科内容),还是以主题形式设计的综合案例(一个案例含有多学科内容),都能做到结合完美,各有所长,同时是对标准的生动说明和形象化阐述。
5.为教师、教育管理干部也开发了标准
美国教育技术协会除开发了《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外,还为教师、教育管理于部也开发了相交的标准。可以说构成了教与学双方的完整的教育技术标准的体系。教师、教育管理干部的标准对我国教师、干部的教育技术运用和继续教育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将在下一阶段研究这方面的内容。三、制定我国教育技术标准的基本原则制定我国的教育技术标准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关键在于在什么原则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如何把研究工作做好。现提出一些基本观点供全国同行讨论。
1.参考国外经验,引进国外标准
如前所述,美国已经在教育技术标准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对于一个后起的国家最快捷的追赶办法是奉行“拿来主义”,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回忆一下,教育技术94定义的引进给我国教育技术界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可以说影响了中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提升了本领域的学术档次,拓展了事业发展空间。因此我认为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编制上继续采取借鉴、引进的办法,是当前最好的、最现实的办法。
引进要原汁原味地引进,要从翻译美国的《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一书入手,准确地理解本旨原义,解析结构。要将目前已经翻译过来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等重要的涉及标准的著作文献一并研究。要从本质上了解美国人的教育技术观,了解美国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顺着美国人的思想路径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定,而不是那么定的道理。《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是一本以美国学习环境为基础,以美国人的价值观、教育观看待、分析事物,解释学习现象的书。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向美国同行学习要有批判精神,不能亦步亦趋。对基本的教育技术素质的要求、绩效指标体系、年级分类等框架因素应重新研究论证。
2.结合中国国情,做好标准的本土化研究
中国的教育技术标准最终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即使我们采用美国的基本形式、框架,但装的也只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内容。因此我们要做好标准的本土化研究。
与美国相比,我国教育技术整体水平较低。从公民教育技术素养看有较大差距。目前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重点上升到课程整合阶段,而我国正在中小学全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从学习的外部环境上分析,网络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据统计,目前我国计算机学生人均占有比率很低,2001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保有量294万台,有校园网的学校只有11071所,而且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在全国中小学校中所占比例较小。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难在短期内整体性赶上信息发达国家,但不排除部分地区在教育信息技术方面有可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再被发达国家甩下”的强烈民族忧患意识。最突出的情况是信息化发展的超速度、超常规。我国领导人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主要依托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来实现。今年教育部启动了西部远程教育扶贫项目,工程将陆续使西部省区的10000个乡镇学校建成信息接收站。最近按照国务院指示,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单位正在策划全国农村计算机网络信息站的建设,这一项目的目的是使全国所有乡镇一级的学校都成为当地的网络信息中心。工程之大、投入之多、速度之快都是历史罕见的。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填平数字鸿沟的决心。信息技术带来了“数字鸿沟”,但信息技术同样成了缩短和消除“数字鸿沟”的最佳武器。
考虑到以上国情因素,中国教育技术标准,也就是中国学生(未来公民)的教育技术素养水平,既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考虑到教育技术整体水平落后的事实,又要坚决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将掌握的尺度放在适度超前的位置上。要在充分论证的条件下.将部分目前看来只能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实现的教育技术要求,作为国家的整体要求提出,坚持全国一个标准。否则以目前我国教育信息技术超速发展的态势看,按常规制定的标准很快就要落后。同时规定,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省份可以结合实际研究地区性的实施标准。
3.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技术的发展
标准的制定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素质,提出一个整齐划一的规范。它的本质是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习的革命。它所带给教育的是学生信息能力的增强和可测量的尺度。学生教育技术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素质的增强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我国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因此,我们认为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对我国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是一个有力的推进。同样,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也应在素质教育总的思想指导下进行。
4.与新课程标准密切配合
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必须与最新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相一致。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处在大变革时期,新的课程标准以及按照新标准开发的教材正在实验当中,旧的教学大纲经修改后还在继续使用。立足发展和需要,新技术标准一是要在指导思想上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二是以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为参考依据;三是在编制教育技术标准的过程中丰富、充实正在实验中的课程标准,并将两种标准互为验证。
新课程标准强调现代教育新理念,主张“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研究型学习、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这些也都应是教育技术标准所遵循的。按照新课程标准目前经教育部审定,我国已开发了20个学科上百种实验教材,它们是教育技术案例在学科内容上的水平、范围方面的参考依据。当然我们还将独立开发适合学生在学校、小组、家庭等各种环境下学习的新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实验深化。我们将加快步伐,争取在课程实验的同时验证教育技术标准。
四、我国教育技术标准研究工作设想
1.组织课题组。开展专题研究
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将列为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子课题。子课题组将邀请我国教育技术界的知名专家和一线教师集体攻关。标准的制定涉及多学科内容,应有各方面的专家参加。专家学科构成应包括: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育技术、教育评价与测量、比较研究、中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学、艺术学科。考虑到美国教育技术协会与中国电化教育协会良好的合作关系和经验,将邀请该会制定标准的首席专家做课题的顾问。
2.在教育部有关司局直接领导下开展活动
制定标准,特别是制定国家标准,必须在教育部业务司局领导下开展。研究的成果应该为国家所验收、承认,成为大家遵循的文件,否则标准就没有意义。因此整个研究过程都应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请司局领导直接指导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中要将标准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统一起来,目标明确地投入项目研究。有关研究活动将在近一、二年全面展开。实验工作将在我国教育技术实验区和实验校进行。课题将在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网站(WWW.ETR.COM.CN.)开辟讨论区。欢迎全国专家、教师一起研究,各抒己见。
3.以全国专家、教师提供的丰富的课例为研究的基础
美国同行的经验是先定出教育技术标准,再拓展学科课程案例,然后用案例去验证标准,用标准去检查案例,相互调整后,最后汇总在一起。这是因为美国人首创标准,无从借鉴,只能哪些。我国则可以定标准与选案例同时进行,即首先在美国方案基础上,在我国已有案例的基础上,推出一个实验标准方案,在实验区、校验证,反复修改后,再请验收组鉴定。
安全不单是形象化地说明标准的含义、范围,也是检验标准是否正确,能否实用的东西,优秀的安全本身就是成果,因此应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作为工作的前期的基础和最终的成果。
进行中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全国专家、教师的共同努力。它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带有标志性的事件,值得我们去努力。当然,我们也知道,标准的制定也可能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但总的来讲,是利大于弊。对此我们坚信不疑。
[参考文献]
[1] 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S].美国教育技术协会。
[2]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18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美戢守志等译,美国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5]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章选自 电化教育研究 200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