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东:政府的良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23:03:09
作者:朱学东   发布时间:2010-3-26 11:26:30
“政府的良知”,语出温家宝总理“两会”之前与网友的交流:“现在在国民收入分配当中,居民收入的比重比较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是政府的良知。”
良知说的背后,是社会收入分配,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两会”前,新华网和人民网调查显示,收入分配是今年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这并非一日之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48.8%下降至2007年的35.4%,下降了13.4个百分点。背后,实际上是消费能力的不足。据世界银行统计,从1978年到2006年的近30年里,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只有6.7%,每年经济增速却是两位数。另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占中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贫富分化是一个社会的正常现象。但中国的贫富分化,实际上许多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引发的,市场并没有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造成了无论在一次分配还是二次分配中,都存在一部分群体对另一部分群体的掠夺和欺凌。
“蚁族”、“蜗居”、“被加薪”等这些网络话语的迅速流行,表达的是社会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严重不公的一种情绪。
舒尔茨,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
社会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已经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中国模式遭到质疑。经济危机让许多专家学者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必须调整收入分配方式,将促消费作为调结构的核心。“促消费”由此成为2010年的工作重点。
近来,最高决策层密集表态,将着手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3月5日,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应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他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收入分配改革的大方向已经明确,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改革政策的落实。
但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和遏制社会财富分配的工具化倾向。
金融危机初期,广东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或倒闭,引发劳资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广东有关部门为帮助企业渡过危机,特别提出,对涉嫌犯罪的企业特别是目前仍在营运的困难企业,要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而有关人士和部门,一度提出暂缓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意见。
事实上,这种以牺牲普通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所谓“救市”措施,既无法达致目的,也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造成了社会的困扰。
如果仍有人心怀侥幸,仅仅把这一次调整收入分配方式,视为促进消费、打开内需市场、调整经济结构的手段和工具,这种机会主义的心理,很可能最终使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努力功亏一篑。
良知是制度之魂。基于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和更有尊严而进行的国民收入分配调整,才有可能最终带来消费能力的提高,并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已故著名学者顾准,1973年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谈到资本主义的改变时认为,新技术的不断运用,使资本主义老是在发展;而工人有力量在订立集体合同的谈判中,把通货膨胀造成的实际工资下降捞回来,也帮助资本主义解决了消费不足的危机。顾准指出,这是“多元主义哲学、学术自由和民主政治”的功劳。
如今我们已经见识了新技术新经济的财富效应,这是做大蛋糕的一种努力。而政府也应通过制定法律政策,支持并提高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的集体议价能力,从而提高个人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说。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