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对群文事业发展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06:39
论市场经济对群文事业发展的影响—兼及文化馆职能定位与细分
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  高惠军
内容摘要:在我国市场化体系建设,特别是已经到来的文化产业建设进程中,群文事业面临不间断的挑战、变革、机遇和危机。我们应以怎样的观念、策略和实际工作来应对和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确立自主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本人认为:一要改变观念,二要尊重人才,三要学会把握市场,四、要确立经营意识,这是最终确立群众文化事业社会地位的根本。
关键词:市场经济  群文事业  文化产业  人才  文化经营
无论我们承认不承认,或报以什么样的态度,市场经济的大潮还是以滔天巨浪般的猛烈,无情地冲击、吞噬、荡涤着我们的群文事业和这支队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文补文”经验,到公益性与经营性本质的争论;从一馆两制,到经营性与公益性剥离,实行“体外循环”;直至今日的文化产业化、商品化趋势……,这一系列变化似乎还远未达到完全意义上的“改革”终结。但我们的确能感觉到在我国市场化体系建设过程中,群文事业所面临的不间断的挑战、机遇、变革和危机(即使是在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公益性地位以后)。我们应以怎样的观念、策略和实际工作来应对和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确立自主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并站在历史的前沿勇敢地面对这种巨大的冲击和现实影响,必须成为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拟从有关群众文化观念、文化馆社会职能、群众文化的人才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参与模式与经营意识等方面进行相关性探讨,权作抛砖之举。
一、 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效益与利润——群众文化中的新观念。
当前在我国的文化领域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社会各界办文化、多元结构干文化、经济文化、商品文化、文化产业等正在如火如荼般地发展壮大,其基本框架和大格局已经初现端倪。相关于文化的“蛋糕”不断地被极具经济实力和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集团和经营者所占有,他们在承担着巨大的文化投资风险的同时,也品尝着高额利润的美味。网络业、音像业、图书、报刊业、广告业、装饰、装潢业、艺品拍卖业、礼仪攻关服务业、演出市场经营业等行业正在建立自己的集团军,打造自己的联合舰队,以面对即将来临的国际市场上的强势文化冲击。毫无疑问,他们在获得商业上巨大成功的同时,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弘扬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曾几何时,我们还骄傲地对他们的小打小闹不屑一顾,对他们的“不务正业”指斥、叹息,对他们的虚心求教颐指气使,对他们的财大气粗鄙夷、气愤、不平……,而几年下来我们自己却变得阵地丢失、设备陈旧、人员老化、知识陈旧、队伍溃散……。相比较之下,我们这支曾经在我国文化事业建设方面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在政府的多年支持与扶持下曾积累了一部分家当(有的已被变卖),并拥有过一支极具文化能力和经验的人才队伍的文化馆,却呈现出一种日渐衰落的不景气现象,(当然其中也不乏佼佼者,向北京的朝阳馆、上海的浦东馆、重庆的沙坪坝馆等等。)甚至几乎被取消社会存在的资格。究其根源,虽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不能不归罪于我们自身观念上的保守与陈旧,不能不归罪于我们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能不归罪于我们缺乏承担风险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能不归罪于我们未能有效地总结和推广群众文化事业中成功的个体经验,及其自主地实践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文化发展理论和策略研究成果。
当前有关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商品、文化消费、文化消费群体等等有关文化经济的新概念、新观念、新理念,不断跳跃在我们的眼前,震响在我们耳边,这不仅标志着信息化时代全球文化传播的加速度、广覆盖率的基本特性,也预示着我们将要面对即将来临的世界强势文化的全面攻击,同时更表现出作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新一代领导集团,加快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建设的决心和步伐。而树立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文化观念——即“经济文化”的观念,作为促进未来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城市竞争力水平,并确保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历程中“有我一元”的坚实地位,就成为我们群众文化事业必须高举的旗帜。因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新的观念的诞生,其后必隐藏着社会变革的巨大动力,必隐藏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和财富空间(当然风险也与其同在),“闻风而动”应当成为检验我们群文事业工作者政治敏感性的试金石。
面对艰难的现实,面对绝非危言耸听的现实,曾经作为党和政府依靠过的群众文化事业的“龙头老大”们,到了放弃无休止争论,立即抢滩争岸的又一历史性的关键时刻,而其中最为关键的莫过于思想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实践行为上的自主前行,工作作风上的务实求真。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获得解放,只有靠我们自己。
二、产业与事业,市场与社区,商品与服务——文化馆职能定位
同是国家事业型单位,学校“教书育人”是收费的,尤其是艺术教育,已经进入高收费领域;医疗院所“治病、开药,检查身体”是收费的;科学院所是事业型单位,而一切科研成果如今也绝没有白送的道理;专业艺术院团的演出是售票的,靠赠票看演出的时代已成为过去……,随着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他们早已步出了经济发展的维谷(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再看看现在的社会文化服务企业,哪一家不是以赚取最高利润为宗旨……,然而又有谁质疑过他们的事业性或企业性性质呢?而就“产品”问题,不均是以技能培养、技术服务、知识创新与生产力转化和文化产品等具体内容和形式体现出来,并创造着可供自身发展的“经济利润”的吗?何以到了群众文化“事业”就恨不得将其变成“福利性事业”而大谈特谈他的“公益性”,却绝口不谈他的合理收费、成本核算、利润比例,及其事业的“经营管理”呢?这恰恰就是使群众文化事业陷入绝境,难以为继的根本。
再者,文化馆是干什么的?时至今日相当一部分群众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就不能不对我们的社会职能定位,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提出质疑。有人说:这是“自愿原则”的结果,他不知道社会上还有个文化馆,他不愿意到文化馆来参加活动,难道还要我去请他来?听了这话我突然想起了电视的商业广告,那种三五秒钟的狂轰滥炸,那种对自己产品“天花乱坠”般地褒扬;那种百折不挠的播放精神,叫你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直至你看得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大概这就是“事业”工作者与“产业”经营者最大的“文化态度”的差别了吧。然而我也听说,在发达国家或香港的文化活动中心,乃至我们国内建设、发展较好的文化馆,“每周(月)活动信息报”和“活动信息网站”早已成为社区居民们日日关注的焦点,到文化馆休闲,到文化馆消费已成为居民日常文化生活,乃至城市旅游活动的一部分。
因此就经营阵地、经营产品而言,就文化馆阵地经营和事业经营的理念和具体项目而言,文化事业应当具有产业的规模,文化产业应当具有事业的魅力,努力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据此确立和发挥文化馆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的社会地位——多元文化活动的项目、指导性文化艺术学习、示范性文艺演出和休闲性文化消费等等,就成为文化馆“经营事业”职能定位的“一级”目标。也许会有人说,说来说去还是那点事,殊不知这种以事业促产业,以文化作市场,以活动造产品的群众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经济市场的经营、培育、扩大、巩固,就在这点事当中,这就是文化作为国家未来支柱产业发展在群众文化事业方面的起点,是打造群文事业战舰的码头。只有在此基础上政府的投入才能看得见,群文事业的发展才能落到实处,老百姓也才能真正享受到具有公益性性质的文化服务设施和文化消费服务。
三、好汉、赖汉,一专多能与一技之长——文化馆的人才观和社会职能细分
“好汉子不愿干,赖汉子干不了”一句在群文队伍中流传多年的俗话,反映了我们的人才观和用人机制——谁也行,谁也不怎么样,谁也怎么样不了!难道我们真的是这样看待自己,看待这份事业的吗?其中有多少是一种调侃和无奈?现实情况是,群众文化事业作为一项专业工作,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即“一专多能”的要求——专业业务示范、教学能力;艺术创作、辅导能力;组织策划、实施文化活动能力;开发文化(教学)项目、寻找合作伙伴(队伍)能力;专业理论研究、写作能力等等,是极高的。这些在我们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标准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这近乎苛刻的标准往往会令其它专业艺术工作者,即身怀“一技之长”的同伴们咂舌。同属高级职称的国家一、二级演员,在专业能力的综合修养方面入围标准远远低于群众文化专业标准,这应当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有时候我们又说“群众文化干部放到哪里都是好样的”。
在这里不厌其烦地翻腾这些陈年旧账的目的只有一个,改变我们的人才观,改变我们的用人机制。群众文化事业建设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库标准,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我们欲想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去比拼,去占领一席之地的先决条件和要求。
从当今社会市场化、商品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社会职能分工不断专业化、细化的趋势”。无论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只要你能够把它做到无与伦比和美轮美奂,你就可以占领市场的最大份额,否则你将永远面临和处在激烈的竞争漩涡与生存危机之中。面对这一历史现状,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国家与社会,乃至广大群众对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要求和需求,进一步细化我们的社会化分工目标,迅速确立起群众文化事业的市场占有位置,确立起我们自己的事业经济增长点和份额,就成为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而其中的核心就是“人才”问题。
那么根据我们目前的一般性专业业务范围,社会服务对象以及群文事业发展方向,应建立起怎样的事业构架和服务体系呢?本人认为:
1、紧密依靠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与有效投资扩大阵地,不断开发新的经营项目,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服务措施,为最广大的社区居民提供最优秀的文化服务项目。并以其是否具有扩大再生产能力为考核标准。这是对经营管理型和经济管理型人才的需求。
2、结合本单位艺术专业人才实际,确立自己的事业型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打造自己的文化商品品牌,并使其逐渐达到市场化、商品化的准入标准。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的,一是客观分析、准确定位;二是积极支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准输、准赢;三是利益共享,确立长远发展观念。这是对各类专业性人才和专业管理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群众文化事业向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化建设方向发展的需要。在此方面具有最为广大的人才引进空间。
3、根据当前政府对文化项目投资的方式和特点,确立自己的投、竞标方向、方式、方法和策略,在不断积累人才实力和物资实力的同时,勇于承担各级政府关于文化事业活动的标底。同时主动参与政府关于文化活动项目的设计、组织、实施的项目招标活动,争取社会资金和力量加快社区文化建设步伐等等。这既需要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又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保证措施。因为商业运作的所有活动都包含着相当的法律责任,容不得半点马虎。
4、根据社会发展、城市文化建设规划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开发具有时代特色和发展前景的新项目,以满足文化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的“文化需求”,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生活中“日常生活美学化”“心理满足虚拟化”“情感体验消费化”趋势,追求新奇、追求刺激、追求个性化的“体验经济”文化消费倾向等,开发、设计、建设具有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自由转换的新型文化消费项目和活动项目。这需要大批的、具有高等文化学识和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开发能力的新型群众文化事业人才。它应当是未来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真正的经济增长点。等等。
总之,在新时期群众文化事业建设过程中,文化馆工作职能定位、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职能细分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以事业的发展壮大、吸引和招揽各方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核心;而建立起自己的人才支持体系和事业保障体系,则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综上所述,为能迅速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了跟上已经到来的文化产业建设的时代步伐,群众文化事业工作者必须改变那种“坐等供养”的懒惰行为,必须尽快树立起牢固的“经营”意识,经营专业、经营活动、经营项目、经营事业,最终经营起自己的文化产业。而在所有的经营活动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这不仅是一般企业成功的经验,它也是我们群众文化事业中成功者的经验,“事在人为”。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  林拓  李惠斌  薛晓源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2、  孙家正  《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求是》杂志  2004年第24期
3、  何良  《发展文化需要发达的市场——海南省委宣传部长周文彰谈文化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文化报》2004年12月20日  文化市场周刊
4、  王树成  李杨  万一  《艺术与商业的博弈》——北京“798”面临“生死抉择”《中国文化报》2004年12月24日  文化产业周刊
5、  黄金旺  《世界著名企业的人才法则》《中国文化报》2004年12月21日 企业文化专刊
6、  王昊宇  《河南社会文化项目成交逾2000万》《中国文化报》2004年12月10日  文化产业周刊
7、  陈彬斌  《二十年后再看沙坪坝》《中国文化报》2005年6月2日第3版 社会文化周刊
8、  北京朝阳文化馆  关于2002年金台文化广场活动的原创方案
9、济南市第二届“泉城文化社会办”项目洽谈会项目推介表《中国文化报》2004年4月22日第5版  城市社区2005-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