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或许只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11:06
研究刘益谦有感:贫穷,或许只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好
(2010-04-26) 作者:投资路漫漫
狄希陈自言自语:总以为自己是在"投资",其实还是门外汉!
昨天搜集了一些法人股大王刘益谦的报道资料,晚上细读了一遍,很受启发。把一些内容整理了一下,发在博客上。
起因   引起我关注的是方泉的一片文章《笨人善下》,文中谈到:“以公开资料中持股市值计算,刘益谦可能是资本市场中“最有钱的人”。大伙儿也知道,他的盈利模式是战略性套利:最早套国库券至少30%的利,后来是一级半市场,再后来是B股;而从同代“老证券”中脱颖成名的,是他2000年持有的大笔转配股“幸运”上市,再往后便是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后他持有的 2.5亿股法人股市值陡升几十倍……方泉混迹资本江湖18年,结识过几轮牛市高潮中的风云人物,刘益谦或许是区区可数的“剩(胜)者”了。”
关于常识  看看一片报道中如何评价刘益谦:【“有人评价刘益谦,没有多少知识,但是懂得很多常识。这个上海男人正是靠加减乘除这样最简单的算术在上海滩存活下来,并取得了如今的地位。”】
“常识”这个词又一次对我形成了冲击,知识和常识,后者往往更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越发的认识到身边的很多人,知识很多,常识却很少。
关于法人股  既然被成为“法人股大王”,肯定和法人股有关,但是细读起来,刘益谦并非是炒作那么简单,人家是真正的在投资,或者说套利,且看以下报道内容:
【“法人股是刘声名鹊起的主要因素。至今,刘仍把在法人股上的成功归结于自己“运气好”,而隐藏在“好运气”背后的正是朴素的常识,“那时候流通股和法人股的价格差距比较大,有的股票流通股每股15元甚至20元,而法人股只有2、3元,流通应该有溢价,但溢价这么高肯定是不正常的。如果二级市场股价涨了,法人股不会一点不涨吧;如果二级市场跌了,只要不跌破法人股的价钱,法人股就有安全边际。所以,投资的风险是可控的。”刘解释说。
“真正很好的公司,人家是不会拿来拍卖的,我当年每股1.35元购买的北大科技,如今退市了,在三板交易,每股只有2、3毛。你要想成功就必须多了解信息,然后再从行业角度从公司角度去分析。”刘益谦说。
对于豪赌当时冷门的法人股进行投资,刘益谦有他的逻辑:“流通股和法人股,它的分红是一样的,它最大的一个区别就在,一个能流通,一个不能流通,从股权来说,它的价值是一样的。”从新理益投资的法人股不难看出,基本都是小盘股,并且大部分业绩不是很好,对此刘益谦有他的解释,“因为业绩好的法人股很少,相对来说很少拿出来卖”。】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刘益谦对法人股的认识,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对品种的筛选,都是超一流的。
再看刘益谦如何看当前的法人股市场:
【尽管从法人股上获利颇丰,刘益谦对当前的法人股市场却没有那么看好,“就在前一段时间,光大银行的法人股还卖到5块多一股。证券市场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即使光大银行两三年内上市,其中的风险和收益也是不对称的”。】
看看刘益谦对风险的判断,如果说刘益谦成功是因为运气好的话,你还相信吗?
关于股权投资 【关于股权投资,刘也有一套自己的常识。“很多投资除非我们控股,都是签对赌协议的,协议内容包括盈利能否保证,未来几年能否上市等等。如果2、3年内上不了市,要按年息多少收回。”刘益谦说必须按照国际“常识”办事。】
对赌协议,控制的仍然是风险。
关于炒股炒成股东
【刘益谦竟然因为收购法人股最终成为上市公司天茂集团(当时名百科药业)的董事长。“纯粹出于‘投机’去买法人股,结果成了股东,成了大股东,成了董事长,我只希望把公司做好。现在天贸投资的新能源项目就很好,每天都排队供货,3月份到现在都是零库存,产能还要扩大。”对于这件事,刘说他没有后悔,“当年我还没去上市公司,很多媒体都说我从资本市场出来的做不了实业,现在事实已经很清楚。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投资更难的事情吗?”】
“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投资更难的事情吗?”这是相当有分量的一句话,相比而言,像我等在二级市场上进进出出的小散们,是不是反而觉得投资很容易?
刘益谦的起家
先看一个版本的报道:
【意识到钱能生钱是在80年代后期。当时,年利率10%的国债发行困难,银行只好打折促销,最低打到七折,刘益谦意识到这相当于年利率超过40%,是很挣钱的事情。
于是,当1990年豫园商城发行股票时,刘益谦用手中的闲钱以每股100元的价格买进豫园商城100股原始股,“如果不是因为我在豫园有过租房子经商的经历,我可能不会买豫园股票。” 直到今天,刘益谦仍然觉得自己运气很好。后来这只股票最高涨到每股1万元,他才出手,这一次他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100万。
而他也开始明白“投资一定要冷静”,不要因为涨或者跌就失去理智。由于国库券和认购证的启蒙,刘益谦认识到必须要学会接受新的事物;如果买入豫园商城股票是偶然的话,那么,1992年的股票认购证则是一次主动出击。
当时,大多数参与者希望通过炒作赚取差价,而刘益谦经过简单计算发现,认购证中签率是10.3%,从概率上说100张认购证至少有10张会中签。当时每100张认购证成本价3000元,最高炒到了19000元,而每一张中签的认购证已经炒到了3万元,这意味着其中存在巨大的交易机会!如果大量收购认购证,每10张中1张,即使按最高价算成本只有1900元,而一转手就是30000元。面对这超过15倍的盈利机会,刘在摇号前一天以每百张 20050元的高价大量收购认购证,但是并不交付现金,而是与卖家约好,摇号结果出来后再交款。
经此一役,刘益谦实力大增。】
另一个版本的报道:
【刘益谦的原始积累来得辛苦,脑子活泛的他不愿意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沉淀在银行里,他开始谋求新的出路。那时,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通胀刚刚泛起,年息 10.98%的3年期国库券打折到6.5折、7折都很难卖出去。 “6.5折什么概念?就是3年以后翻一倍,甚至不止。”“不经意间,我学会了流通的概念,因为钱放在银行里没有意义了。”
就这样,刘益谦开始感受到了“钱生钱”的快乐。但他真正意识到资本的魔力是在1990年。那年豫园商场发行股票,每股面值100元。在后来的采访中刘益谦介绍,当时他花了 200多元买了200多股豫园商城,1991年,在豫园商城股价涨到最高价1万元的时候,刘益谦卖出了手中的股票,净赚200多万。对于为何能捂股到如此高位,他解释:“很多人赚钱赚得心里发虚,他认为我这个股票100块钱买的,120块钱卖掉,赚了20%;但是他不明白,比如说当时这个年代,股票是一种稀有商品,这么多人排队买股票,那我肯定不舍得卖;到了一定程度,我认为股票这个稀缺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了,同时我的资本又有更大的利益可以去追逐的时候,我肯定要把这个东西卖掉。”】
这一段描述涉及了两个问题,即国库券的无风险套利和豫园商城股票带来的第一桶金。无风险套利先不谈它,后面还会说。关于豫园商城的问题,当初花多少钱买了多少股以及挣了100万还是200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益谦能够捂到1万元才卖,这一点素质才是超越于常人的。【10.04.01:刘益谦在一次采访中透漏,能捂到1万元才卖,归功于当时天天涨停板,疯狂的买盘到1万元才打住】
关于控股国华人寿
【刘益谦仅用16.86%的股权就将天茂集团控制在手中,仅凭借3%的股权就掌控了国华人寿。刘益谦撬动国华人寿的股权杠杆高达33,控制权与所有权相差悬殊,就拥有了上市公司与保险公司两个融资平台。
较之财险公司,寿险具有更大的金融投资性质和巨大的现金流,寿险公司“有可能”为股东带来巨大的利益。即使经营失败,有限责任制度也会将股东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之内。】
关于无风险套利
国库券的问题上面说的很清楚了,再看一下方泉2009年4月20日写的博文《笨人善下》:【 到上海拜会刘益谦。酒过两巡,刘益谦开口就讲:“我能做到今天,就是一直觉得自己比别人笨,自己斗不过那么多聪明绝顶的交易对手,我抓的机会都是很多聪明人不屑一顾的,也是随便什么人都看得到的。我不过是坚持下来了”。谈到当下市场,他举例封闭式基金的套利机会。“那些四、五年后到期的封闭式基金,平均净值折价率30%,有些还有一半现金。现在是2400点,四、五年后赎回期到,即使指数下跌30%,这些封闭式基金也能包你不赔;而四、五年后指数要是远远超过2400点呢?还不说中间可能有的大幅波动空间……”】
2009年06月15日方泉博文《笨人捡钱》中再次提到此事:【4月初到笔者再次执笔时的6月初,封闭式基金是怎样的表现呢?打开电脑从500001 到500038,随便举例:基金金泰从0.70元涨到0.89元,基金泰和从0.65元涨至0.83元,基金兴华从0.90元涨到1.14元,基金裕阳从 1元涨到1.22元……而基金指数从3233点涨至3876点!也就是说在上证指数从2400点涨到2800点的过程中,您随便买几只基金,你的收益率都超过了大盘升幅。而且几乎是无风险套利!
相反,在这两个月,方泉及方泉周围的一些短线交易高手,一些聪明的善炒题材股的朋友不少是赚了指数不赚钱,大盘创新高,自己的市值却还停留在两个月前的2400点。】
综合研究刘益谦的公开信息,其理念阳光、易懂,让我看到了希望。
研究刘益谦,让我更加确信以下几点:
1、投资界不只是有一个伟大的巴菲特,还有很多伟大的投资人;比如:刘益谦;
2、伟大的投资人不只是美国才有,也不是只有请巴菲特吃饭的人才能成为伟大的投资人;
比如:来自中国的、没请巴菲特吃过饭的刘益谦;
3、做投资,未必知识越多越好,常识和风险控制更重要;
比如:初中毕业的刘益谦;
4、投资的好土壤也不只是在美国才有,中国也有长长的坡和湿湿的雪;
比如:资产滚了不知道多少倍的刘益谦;(1万到200亿是多少倍?)
5、成功的投资人,好像大多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
最后一点,关于财富,或许之所以我们有那么多疑问,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做的还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