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16:09
作者:陈燕
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即对教师角色的分析
浙江大学华家池幼儿园        陈燕
现代教育,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幼儿园教育纲要》就是把发展幼儿创造力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美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培养幼儿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大胆实践,重新认识幼儿美术活动的特征和表现,明确了成人的审美观与幼儿的审美体验不能完全等同,更不能强加影响,提出了幼儿园美术活动应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强化认知能力,发展其创造力。但在摒弃以前的某些形式上的教学方式,发展新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教师对教育目标理解不够本质,主要表现在重视幼儿绘画表现的“结果”,忽视幼儿自身体验的绘画过程。
(二)教师缺少对美术活动的全面的理性思考,教完了事,画完了事。
笔者试针对以上问题,对通过幼儿美术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教师要重视美术活动的价值,从本质上理解美术教育目标。
进行美术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画,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幼儿对生活的认识、想象、愿望、情感,把它作为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和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幼儿处于认知发展初级阶段,通过美术教育所完成的并不应该仅仅是表面绘画水平的提高,确切的是要以视觉性的知觉掌握来培养幼儿的一种综合能力,创造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活动就是使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1、教师应正确全面评价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
目前,许多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如何评价幼儿的创造力感到迷茫。许多教师仅以幼儿最后呈现的效果是否新颖、独特来评价幼儿的创造力,我们说这是不够全面的。
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力的形成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前提条件:
其一,是一种认识,理解过程。这是个人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与问题解决有关的,有些是无关的,这就要求人们有鉴别选择有关信息,排除无关信息的能力,由此产生探究行为。教师应正确地组织和引导,使这种探究性行为成为创造力形成的基础条件,并锻炼其分析、判断的能力。
其二,是建立在认识、理解基础上的自发性幻想和想象愿望的满足感。这是一个激活信息的过程,是实现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产生一种倾向诗意的,或强烈情绪性的想象愿望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创造过程中情绪的高涨,将导致他们新的活动动机的加速发展,从而对幼儿的动机情感领域起到重大改造,并最终促使个体的创造结构的形成。
其三,是一种解体、重构的过程。通过幼儿所获得的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认识、理解,经过想象思维的训练,引导幼儿把所获得的再解体,再构成。这种行为或许是细小简单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构成性活动的瞬间形成某种新的学习。同时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便构成了创造力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创造能力和自我实现愿望被不断激发,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美术活动追求的正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幼儿创作的画。
因此,那些仅从幼儿绘画作品的画面效果来评价创造力的现象是片面理解创造力的表现,是没有从本质上理解美术教育目标的表现。这样,不但没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阻碍幼儿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正确全面评价幼儿创造力的表现应该是在美术活动中关注幼儿的整个创作思维的过程,多听孩子说,并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欣赏作品,体验他们创作时的感受。
2、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应“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
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不可否认,这是评价幼儿创造力的最明显的方面。因为幼儿能否较好地将自己想象的东西表现出来同样是美术活动所追求的。幼儿作品表现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如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给幼儿简单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分割的。
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
一般教师认为技能是基础,它使幼儿把想到的画出来。但也有不少教师过分强调技能的重要性,认为对于幼儿必须先教技能技巧,因为幼儿想的很好,但能表现出来的很少,其实从某一侧面可以看出这种过分强调技能的现象是教师片面追求画面效果的反映。
由于能力的限制,幼儿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不能要求幼儿的作品惟妙惟肖,同时由于幼儿心理特点,喜欢把自己喜爱的或认为重要的东西夸大。例如:
“吃西瓜”(右图)幼儿强调的是一块又大又红的西瓜,为
了画出吃的样子,吃西瓜的人咧开了两排十分尖锐的牙齿,               (粘贴)
为了要捧住西瓜,不得不把连接这个重要部分的媒介变形,
画了两只又长又弯的手。如果我们对幼儿的表现技能要求
过高,一定要按比例画得像,那就会使幼儿不敢大胆创作,
束缚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因此,对于幼儿的作品,应“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画什么”比“怎样画”更重要。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这个观点,才能更好地处理传授知识技能与发展创造力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幼儿美术活动中,技能技巧的传授什么时候介入最有效,什么方法最合适的现成模式,这需进一步思考,并在实践中摸索。
二、教师应加强对美术活动的理性思考,提高理论素养,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目前,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缺乏对美术活动的理性思考,对一
些问题只停留在感性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角度来认识,理论没有指导实践。主要表现在:
现象1:对如右图这样一类幼儿绘画中的现象,教师以主观审美认为是幼儿故意画的奇怪。
现象2:在幼儿进行创作时,教师往往情不禁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打断幼儿的思路,有时甚至包办代替。
以上现象,在许多教师认为不是美术活动中的问题,而是一种习惯。
现象1说明教师缺乏对幼儿绘画创作心理的理性认识。遇到幼儿此类“奇怪”的画法,只停留于表面的"惊奇"而没有从幼儿绘画心理的角度来分析。
上图的这种现象具有一定心理活动背景。幼儿画画喜欢互不遮拦,保持物体的完整性。有时为了强调他的印象,图画会显得内外不分,上图中一座楼房的门是紧锁着的,但是屋里的电视机、日光灯、钟……却全部裸露在外,就好象整个房屋是透明的,这种现象常称之为“透明画”、“X光线画”。艺术教育家罗菲特认为幼儿之所以把不可能同时看到的事物同时画出来,主要是因为幼儿感到某些事物的内部特别重要,因而要把内部和外部同时画出来.如果幼儿在绘画时,专门注意事物的内部而忘了外部,他就不会画外部.如果他觉得事物的外部仍然印象深刻,他就会把内、外混合在一起画,好象透明一样,幼儿画这种透明画的时期并不长,随着对事物之间的存在和遮盖,以及遮盖和被遮盖的关系认识的发展,“透明画”就会逐渐消失。
幼儿创作时诸如此类的特殊表现都是他们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幼儿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而不是教师主观认为的“故意画的”。作为教师必须对幼儿绘画心理有所了解,而不应只对幼儿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年龄特征作表面上的“惊奇”,过了就了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对待幼儿画。
现象2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缺少对自己在幼儿创作时应充当什么角色的认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不会思考,当自己对幼儿说:“你这样画不好,应该那样画”,“你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之后,会产生什么效果,是否这样就体现了教师的作用呢?
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艺术教育可以分为“可以教的领域”和“不可以教的领域”。“可以教的领域”是指围绕在孩子身边的外部世界,它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外在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习惯等。因为成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可以传授给孩子,不论对象是谁都可以较为容易地掌握。“不可教的领域”是指孩子在内化经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世界和形象思维领域的内容,即感性、洞察力、想象力、欲望等,这些无论传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也许引导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式。
因此,笔者认为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为了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除了必要的基本技巧外,教师不宜做不必要的、限制性的示范。教师在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时的作用是准备帮助和支持幼儿,但不要打搅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是主体,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加深了对自己以及对美术的认识。教师在幼儿的实践过程中,不是领导,也不是权威,主要责任是鼓励及引导幼儿构思,协助他们创作。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设法了解问题,以及协助幼儿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切不可包办代替,更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支配幼儿或干预他们的决定。
分析以上现象旨在说明美术活动能否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教师能否对美术教学活动进行理性思考是分不开的,这是关于教师理论素养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绘画创作心理;从思想上认识辅导的重要性,透彻地明白辅导者的作用。
三、对美术活动的几点建议:
1、平时应引导幼儿观察,积累表象,这是幼儿想象空间的物质基础。
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培养观察习惯。在指导观察时,必须遵循由静到动,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2、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一贯来我们都有会常规,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幼儿的自由,也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期被称为想象活跃的高峰期,幼儿天真浪漫,无拘无束,很容易进入想象王国之中,而美术活动需要丰富的想象,没有想象便不可能有出色的创作。但是,一味地强调轻松愉快,毫无原则地放任自由又只能导致美术活动的失败。实践证明,必要的常规不可无,只是不应成为呆板的模式和戒律。美术活动中,应该允许幼儿轻声交谈,但不可大声叫嚷;允许幼儿自由走动参观学习,但切不可影响他人;允许自由选择工具材料,但要求爱护并正确使用。这样一来,既有要求又有足够的自由,孩子当然自我感觉良好,参与意识与创作的兴趣也大为增长。
3、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幼儿开拓思路。
一般绘画教学所提供的范例多是“死”的,即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某一事物的一种形态或动作,出示的是完整范例,幼儿易受暗示,这样幼儿很容易模仿,框死幼儿的思路。因此,笔者提倡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少做完整示范,以免影响幼儿画面的构思。这里,介绍一种“活动范例”,即出示的范例是可以活动的,能呈现给幼儿事物的全部动作,对于启发幼儿的创作思维有极好的效果。例如:画小鸡。教师可以把小鸡范例分解成头、身体、脚,可先分别出示,再通过不同的组合,使幼儿了解头和脚分别画在身体的不同位置,小鸡的动态就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教给幼儿规律性的技巧,又没有框死幼儿的思维,是比较可取的。
绘画教学选择的素材,采取的形式要具有启发性。在素材方面,应是幼儿感兴趣的,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形式上,意愿画是一种有效的形式。例如:活动开始教师讲一个故事的开头,请幼儿画出故事的结尾。但是素材、形式本身并不能构成学习。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才能完成消化吸收。因此教师的引导变得十分重要。引导要能联想和启示,这主要依靠语言来实现。比如,当幼儿说:“这是我的房子”,正确言语指导应是“让我看看你的小房子是什么样的?”“房子里有什么?”“墙上贴了什么好看的画?”或“挂了什么东西?”幼儿会就这样的刺激产生反应,而再做出新的动作,最终起到引导幼儿思维,引发创造性表现的作用。
4、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
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即要在美术活动中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创作的时间,“说画”的时间。
幼儿深爱美术活动,他们往往需要大块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完成作业,不愿被打扰。正如我们专心致志地投入一项工作时,突然受到打扰,势必会产生心烦意乱的感觉,成人还可以较快地调整过来,对孩子就很不利了。但现在的美术活动一般都有时间限制,动作慢的幼儿总感到紧张,不完整的作品难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了克服这一困难,部分教师尝试单色画教学。但是笔者认为进行单色画教学从某一方面是节约了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但从另一方面看,对幼儿色彩表现力上的培养可能会不够。
笔者认为,弥补美术活动的不足,可以让美术活动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环节,也可以与其他活动相结合。例如:单色画就可以让幼儿在自主活动或中饭后完成上色。可以在语言活动中,组织幼儿介绍自己的画或作品表达的情感体验。
四、新的挑战
家长一般都以幼儿作品的画面效果,以画的“象不象”来评价幼儿的绘画能力,从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幼儿园的质量。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始终摆脱不了传统美术教学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且,一般中、大班幼儿很多参加园外的美术兴趣班,而这些兴趣班一般都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的。因此,即使幼儿在园内接受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又会受到社会上不良方法的影响。
面对以上种种不利的情况,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做,这是现在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一些幼儿园,一些教师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他们在家长会上宣传,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当然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不是某一幼儿园或某一教师所能做到的,我们每个教师都有向社会宣传,向家长宣传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有利于美术活动顺利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结语:本文主要对通过幼儿园美术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应该说,美术活动值得我们研究的方面很多,即使本文已探讨的内容也还有很多值得大家继续深入研究,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对其进行研究,能让我们对美术活动的认识更有理论依据,使其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鹭著《日本美术教育》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年版
2、董奇著《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屠美如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