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技术原理的七点质疑 --juney's 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7:10
于教育技术原理的七点质疑
《教育技术学导论》一书由尹俊华编著,199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高等学校教材使用。也许是因为版本较老,一些内容时至今日已不再适用,也可能是个人的理解能力有限,发现的一些问题无法解释,特此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质疑一:技术与科学的含义是不同的,教育技术学是科学还是技术?
“教育技术”重点应强调技术,而“学”字又是指一门学问,科学有真伪之分,技术有高低之别;科学知识有普及性,需要大家去了解,技术却有隐蔽性,一般不会推而广之,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成为技术的傻瓜,只需要知道如何做,不用去问为什么;科学解释因果性,揭示可能性,强调坐而论道,技术强调实践性和地区差异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术,但科学必须放之四海而皆准,否则就没有意义。《教育技术学导论》一书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义至少有五个:
1) 教育技术学是关于教育应用中教育技术的理论。(教育技术是教育中所应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称。)(见书3页);
鉴于教育技术一词来源于英语,翻译上推敲是Technology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还是Technology in Education的问题。也就是教育技术是教育的技术还是教育中的技术的问题。
2) 根据AECT72:教育技术学是应用技术学的概念,观点,方法以及方法论,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论的一门科学,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P6-7页);
这里提出教育技术学是科学,所以重点应强调教育理论的研究,用科学来分析解释技术。
3) 根据坂元昂等一些专家的理论,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P14页)。
实质是把教育技术学定位为技术。强调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核心思想是技术方法。并以此制定了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标准,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4) 根据AECT77,教育技术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他设计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P177);
据此,教育技术学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包含了教育中的一切(包括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5) 根据AECT94,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P178)。
教育技术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是科学,又是技术。
根据刘老师的观点,美国人侧重教育技术是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国人强调教育技术是指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教育研究分为哲学领域,科学领域和技术领域三个层次,哲学领域研究WHY,科学领域研究WHAT,而技术领域研究的事HOW.及如何教育的问题,这样看教育技术就不能局限于媒体和网络,而应研究教育策略和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质疑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教育技术的起源是什么?
《教育技术学导论》谈到教育技术学的发展,首先认为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教育领域的视觉运动(P21),其实质不是在论述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而是在论述“电化教育”或“媒体技术”的发展,电子业也可以把这一章原封不动地拿走,声称是他们的发展史,影视业也可以这么做,甚至广告也这么做也算言之有理。
如果教育技术从解决方案而言,即第一假定是成立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算不算教育技术呢?中国《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不是教育技术呢?显然,作者脑中的教育技术就是电教技术。
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时间长短那么重要吗?教育技术研究的不应该是“是什么”,而应该是着眼于下一步或者未来,即“将要如何”。
质疑三:什么是教育革命?
《教育技术学导论》书中提到了教育的四次革命:第一次是专职教师的出现;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出现;第四次是媒体技术的出现。(P39)首先,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不能算作教育的革命,也未必带来了教育的革命,其次,教育的发展可不可以称为革命?
中国古代,很多知识的传授不是借用文字的,而是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手。即使有文字,有些东西还要作为秘方藏起来,不可能写出来给大家去看的。比如武术,多是身教重于言教,有了文字也不能用文字体现;比如医药和烹饪,经验要比文字更重要,做学生其实是学徒,只有最细心观察且身体力行的人才能掌握,只读书往往效果不大。所以文字和印刷术对这些教育的影响不是那么大。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解决的是文字和文化的传播问题,可以是文化或文字的革命,而不能是教育的革命;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字传播速度加快了,却是书法艺术走向退步的开始。视听技术的出现是媒体技术的革命,而不可能是教育技术的革命。如果以上四次革命是成立的,毛笔的发明,黑板和粉笔的发明是不是教育的革命?教育技术学与电化教育学是一门课吗?
质疑四:教育技术的误区:为教育技术而教育技术。
如果把教育比喻成吃饭,教师是手,知识是食物,学生是口,手拿食物入口,很简单,现在多了一个媒体:筷子(在西方是刀叉)。手的任务由原来“如何把食物放入口中”变成了“如何利用筷子把饭放入口中”。学习利用开始需要一段时间,而且也不可能所有的食物都用筷子来吃。(也许最早发明筷子源于火的使用,用筷子是为了免于烫伤或显得优雅)。现在的情况是:有了筷子,吃面条要用,啃骨头要用,喝汤也要用。好像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文明。
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风潮席卷全国(不是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用电子媒体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不使用复杂课件上的公开课就不是好课。教育的“教”字是“孝”字加“文”字,即以孝德为先,以文化为次(未经说文解字专家推敲,有待考证),现在看来要改成以“电”字为左边,以“文”字为右边了。老师讲1+2要用电脑,讲苹果鸭梨也要用电脑,做游戏用电脑,交作业也用电脑,我是英语教师,到现在也没明白教“friend”这个词有媒体怎么建构得出来。
前两天拜读了某体育老师的大作:《在数字世界“前滚翻”----多媒体辅助体育教学初探》(见《网络科技时代》2002年7月58页),真是叹为观止,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将来有一天体育课要在微机上做,游泳,打球,跑步,骑自行车等项目都改成在微机上完成,那该多伟大呀!我们看三天骑自行车的录像就学会了骑车,玩五天足球电脑游戏就成了足球强国,用微机统一天下,真的为时不远了!只是有一个问题:当学生忘了“迈左腿,挥右手;迈右腿,挥左手”而电脑演示又不在身边时,怎么爬回家呀!
质疑五: 什么媒体最有用?
《教育技术导论》一书第五章是关于集体教学与视听媒体的传播,讲了一大堆的电教设备,什么媒体最有用?
集体教学最有效果的要数麦克风,这恐怕是毫无疑问的,至于其他媒体,我实在不敢苟同。我们追求的到底是教学方式的机械化还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如果今天停电了,教师还能不能上课?是技术决定了教育还是教育决定了技术?
质疑六:个别化教学,教师由主导作用变成指导作用,教育效果就会最优化吗?
教师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成了园丁又变成了导游员,教育家们莫衷一是。批判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工程师设计出来的产品实型号一致,标准相同的;如果不符合标准,就是废品。而人是有个性的,要因材施教;说园丁培育出来的是植物,离开适宜的土壤无法生存;导游员的比喻很让人恐怖:没有一个导游员会强制你去听他的讲解,那当老师讲课使学生想去捉蛐蛐也就由他好了。何必要开学校呢?建构主义说只是靠自己去理解,建构,那语文课还让学生背诵古文和唐诗三百首吗?数学还背九九乘法表吗?外语课堂上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辽宁省的《英语学科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研究》是国家级实验项目,本人是承担者之一,期间一直对这一项目持怀疑态度。有一次请专家讲座,专家说,语言的创新是用有限的单词创造无限的句子,一个“开门”可以有几百种说法。我不明白学生掌握这些方法有无必要;专家还说,说人在屋子里,也可以说成屋子在人的外边,书在桌子上,也可以说成桌子在书的下边。如果照此推论下去,真不知道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一英语!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即使不符合语法规范,大家也能听懂;反之,即使符合语法规范,自己构建的东西想让大家听懂也难度很大。早餐和午餐合到一起英语中有“brunch”一次,大家都懂,如果依此推论出午餐合晚餐一起吃说成“lunper”,谁能明白?英美的这一时间吃饭叫“tea time”是有其文化背景的,非要建构,马马虎虎会译成“horse horse tiger tiger”,真得让人不知所云了。
质疑七:教育系统设计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还是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教育系统设计是一系统观、系统理论为指导,一系统方法分析教育、教学问题,在需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来设计教学系统、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实行的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P145)。也称教学设计。教育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技巧和态度的过程。要实施这个管理过程必须按系统方法制定一个科学的步骤,才能有效地达到此目标。这个科学步骤包括:计划(定义)、设计、优选、实施、评价和修正六个步骤,它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P146)。所以,教学设计一定是为了使教学简单化的。但现在反观我们的教学,就会发现,本来有些知识,学生是能够很简单地理解和掌握的,却非要用复杂的方法来解决。
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偏激一点地概括起来,有三个字:念,背,打。首先是教师念学生跟读,然后要求学生背下来,背不下来是要打手板的。方法简单,粗暴。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不知培养出来了多少文人志士,英雄豪杰。现在好了,三字经和百家姓可以建构起来讲解;为了讲一个苹果,不是把苹果实物拿来,而是要用3DSMAX做苹果的效果图和动画,用电脑来讲述,教师累得要命,学生不知所云。我不知道古人讲三字经和百家姓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让学生去建构,我是不知道怎样建构的(幸好现在索性不用学了)。全国上下一方面喊减负,另方面不断地加大教师备课的工作量,真不知道教学设计是使师生的负担减轻了还是加大了。
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是紧密联系的。投入高于产出是谋生区,投入地与产出是贡献区,投入等与产出是临界区。教学设计的实质是使教学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而使学生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技术的发展首先必须以教育的需要为前提,其次必须考虑技术的地区差异性。在城市使用的教育技术,在农村未必适合,在东部地区使用的教育技术,到了西部地区可能会东施效颦;在自然科学中使用的教育技术,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又要闹出一大堆笑话。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发展迅速,与那里地广人稀的地理特点不无关系;美国的个性化教学发展很快,与移民国家语言文化差异较大有因果关系。所以,我认为,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必需考虑各方面的特点,千万不要生搬硬套。前面讲的体育课与技术整合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
在没有更好的理论的状态下,现有的理论就应该是最好的理论。但我们应该不停地发现,反思,提出质疑,进而寻找更好的理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关于教育技术学概念的演变就是最好的说明,只有提出更好的理论来完善教育技术,才能使教育技术发挥最大的效益,为教学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人之不思会使人成为技术的奴隶”。综上所述,教育技术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所研究,尽管目前还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有大批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只要不一窝蜂地盲从,一定会有人在不远的将来对更多的教育问题提出更多更新更好的解释,教育技术的投入小于教育技术的产出的“贡献区”是能够早日实现的。
正象斯宾诺沙说的那样:任何规定都是一种否定!按照后现代思想家的理解;
任何命名都是一种“施暴”,都存在割裂对象、凝固对象的危险。
我们需要一批有理想、负责任的媒体,扛起守望者的大旗,同山坡上的中国并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