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疗法治疗急性腹痛63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0:01:02
推荐本文
□ 徐国峰 李 敏 覃小兰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2-0155-02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B
急性腹痛是急诊科常见疾病,该病属于症状学诊断,在病因确诊之前缺乏针对性治疗措施,对症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减轻病人痛苦,笔者在2005年12月-2006年4月采用平衡针疗法治疗急性腹痛63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3例均为急诊科患者,其中男35例,女28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67岁,平均(37.45±15.17)岁;病程最短O.5小时,最长5个月。针刺治疗前均未用任何解痉止痛药物。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腹痛诊断标准。包括急性胃炎18例,肾绞痛7例,急性胃肠炎23例,急性阑尾炎2例,盆腔炎2例,胃肠痉挛5例及不明原因腹痛6例。
2 治疗方法
用75%的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穴位皮肤,针具选用40mm长不锈钢毫针。根据平衡针法的取穴方法,选取胃痛穴(位于口角下1寸处),以针刺三叉神经第3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男取左侧,女取右侧,平刺,进针约25~40 mm,针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腹痛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或阳陵泉)],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浅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采用上下提插针刺手法,直刺,进针约25~40mm,针感以触电式向足面、足趾放射为主。伴有恶心呕吐者加胸痛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采用上下提插针刺手法,斜刺,进针约40~50 mm,针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获得针感后立即出针,针刺时间在3秒以内,疗程为1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
以针刺治疗后腹痛的减轻起始时点和程度为观察指标。根据临床经验,症状起效时间分为0~1分钟、2~5分钟、6~15分钟3个时段观察;15分钟以上无效者使用药物治疗,视为针刺无效。最初起效时点测算,以达到有效疗效级别的时点为准,之后疼痛程度继续改善的时间不再记录。
疼痛评估方法:采用目测模拟疼痛程度分级法(VAS)评分,在标尺的两端标有从0~10的数字,数字越大,表示疼痛强度越大。使用时先向病人解释,0代表无痛,1代表最轻微的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最后由病人指出疼痛在标尺的具体位置,治疗前和治疗后15分钟分别测定1次,前后对比。
疗效以治疗后VAS下降程度为判定标准,VAS下降率一[(治疗前VAS评分一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VAS评分]×100%。大于75%为缓解,51%~75%为显效,25%~50 9/6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
3.2 结果
(1)疗效:63例经1次治疗后,缓解13例,显效10例,有效32例,无效8例,缓解率为20.6%,总有效率为87.3%。不同种类腹痛疗效比较见表1。
(2)起效时间:63例从起效时间来看,’32例在1分钟内起效,占50.8%;16例在2~5分钟内起效,占25.4%;平均起效时间(3.85±1.55)分钟。不同种类腹痛起效时间见表2。
4 体会
引起急性腹痛的疾病很多,本文所论为急性胃炎、急性阑尾炎、盆腔炎、胃肠痉挛等疾患引起的急性腹痛。急性腹痛发作时疼痛剧烈,病人非常痛苦,依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首先止痛。临床用口服药物止痛效果欠佳,肌注镇痛针剂有掩盖症状影响诊断的副作用,一般不作首选。因此寻找安全有效且不干扰诊断的止痛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衡针法是王文远教授创立的一门以中医阴阳整体学说及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一生理一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其特点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通过针刺机体的信息高速路一神经,实施对能量的再分配、再调整,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有别于传统针灸的针刺疗法。平衡针治疗腹痛所取胃痛穴、腹痛穴和胸痛穴是王文远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用穴,止痛效果较好,其具体机理目前正在探讨中。
临床观察发现采用平衡针治疗急性腹痛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到87.3%;起效快速,平均起效时间(3.85±1.55)分钟;使用范围广泛,不但对功能性疾病有效,而且对器质性疾病如急性阑尾炎都有一定的效果,尤其适用于急诊诊断暂时不明确的所有急性腹痛患者。平衡针法不需要留针,针刺时间短,穴位简单易记,具有施治方便、使用安全的特点,值得在急诊推广应用。笔者将继续积累病例,开展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和不同病种之间疗效的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06-07-11,王晓红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