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体质论”:利益驱动下的医学谎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24:36
“酸性体质论”在市场上被炒作多年,与此相关的保健品也大行其道。如同其他保健品一样,“调理酸性体质”的产品依托“酸性体质论”,敲开千万消费者的心扉,打开一片广阔市场。
近日,国内有媒体披露,酸性体质致病其实是在偷换概念。
至此,这个在市场上流传多年,让许多人深信不疑的理论“画皮”最终被揭穿。
令人惊讶的是,记者采访营养、食品专家时,他们对“酸性体质论”的否定几乎是斩钉截铁的。一边是披着“科学”的外衣,在市场上招摇的“伪命题”,一边是集体失语的专家,夹在中间的,则是失去判断力,不断为改善自己的“酸性体质”埋单的消费者——
酸性体质论曾经是消费者的保健指南
一张小桌子,上面摆着几支试管,还有不同的试剂。一个年轻男子情绪饱满、说话如连珠炮般地一边做着“实验”,一边宣讲“酸性体质”理论。
年轻男子让每一位观众用塑料管往试管里吹气,试管里的透明液体立刻变为蓝色。当观众瞪着一双双迷茫的眼睛等待答案时,年轻人十分得意地宣布:你们都是酸性体质,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想要健康吗?那就都买他正在销售的一种“呈弱碱性的水”吧,它可以中和酸性体质……
这一场景,是郑州某媒体记者在三年前经历的真实一幕,如同所有保健品销售一样,销售者都会十分堂皇地拿出一套看似科学的“理论”,以此敲开消费者的心扉,从而为他的产品打开一片天地。
4年来,“酸性体质论”就这样流传开来。近日,国内媒体披露:国内专家以及旅居国外的华裔学者从不同角度证明,所谓“酸性体质”,不过是一个生造出来的概念,纯属子虚乌有。至此,这个在市场上流传多年,让许多人深信不疑的“理论”画皮最终被揭穿。
酸性体质论某类保健品的市场通行证
“酸性体质论”是一个横空出世的理论,相当多的传播者并不细究它的来源是什么,究竟可靠不可靠。与近年来所有被揭批的“伪命题”一样,它是以一种惊世骇俗的姿态流行于世的。“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就是这样一句话让人们不得不重视它。
记者在网上用“酸性体质”搜索,查到的相关网页可以“十万”计。它的所谓理论基础是“一般初生婴儿都属于弱碱性体质”,但是“随着体外环境污染及不正常生活及饮食习惯,使我们体质逐渐转为酸性”。
这种理论接着指出耸人听闻的事实,因为“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血脂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甚至连“SARS患者的体质几乎也都是酸性的”,所以酸性体质是不好的。
显然,“酸性体质论”的本意不在“传经布道”,它真正的意图是销售产品。网络上可以见到众多以此为理论基础销售的产品。记者从8月29日郑州市某报纸上也看到了类似的广告。这则广告宣称,将普通水倒进一种“神奇”的水杯里,很快就可呈现碱性,从而为人体“平衡酸碱,祛除痛苦”。
酸性体质论专家眼中的“伪命题”
“严格地说,‘酸性体质论’不能称之为理论,只能算是一种说法,而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依据,是一个伪命题!”张丁,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营养学会理事长、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这位在食品营养学界工作了30多年的学者对“酸性体质论”的判断斩钉截铁。
张丁说,作为理论,应该经过严格的论证,在学术界经过讨论,形成共识。但解放以来,没有任何文献提出过这种说法,更没有任何研究为“酸性体质论”提供支持。没有人把体质区分出酸性、碱性,更没有学者去论证“酸性体质可以导致疾病”。对于这样一个借用医学名词的幌子出来招摇的“理论”,张丁用一个反证说明它其实经不起推敲。“醋,pH值很低吧,是酸性液体吧,按照它的说法,我们喝醋就会导致体质变酸;小苏打溶液,是碱性液体吧,按照它的说法,我们的体质就变成碱性了。我们的体质难道就这样容易被这两种食物左右?我们的健康难道就系于这两种食物?其实不然,我们的身体就像一架精密的机器,它有能力把人体体液的pH值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恒定的水平。”
对于酸碱性食物人体有自我调节能力
把食物分为“酸性”和“碱性”其实是一个生物化学概念。食品灰化以后,根据灰化物质的pH值可以将食物分为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因为蔬菜、水果含有大量的矿物离子,所谓一般是碱性食品,而许多动物性食品属于酸性食品。科学实验证明,酸性食品根本就没有可能将一个人的体质变为酸性的。
既然体内会产生这么多的酸性代谢物,那人体岂不是要“百病丛生”了?放心,我们的身体有一套强大的酸碱平衡系统与之匹敌。
“人体是个动态平衡系统,而不是一个玻璃试管。”河南省营养学会理事、郑大公共卫生学院韩萍教授用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告诉记者,仅凭一滴血或别的什么东西认定在那一刻人体的酸碱值是不正确的。因为,人体有一套强大的调节能力。
韩萍说,人体中对于体液或血液的酸碱性,自有一套缓冲机制,它可以让血液中的pH值保持在一个恒定的值。这套缓冲机制就像过滤网和天平一样,自动调节血液里的酸碱度,让它们保持在一个正常的值。因为它的调节,不管摄入什么食物,都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要知道,任何食物要经过的第一关就是胃,然后才是肠。在这样的调节机制下,任何食物在胃里都呈酸性,到了肠里就都变成碱性的了。
这种调节机制其实并不难理解,张丁用“体温”作了个类比。人对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调节机制就好像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一样。不管严冬还是盛夏,正常人的体温并不会随着外界温度变化太大,它总是维持一个恒定的值:37摄氏度左右。
“用人体外的试管测定出的那套酸碱值,去说明人体内的体液酸碱值,这种做法是不灵的,如果非要这样做,那只能是一种商业炒作。”韩萍说。
链接
医学上的“酸中毒”与“酸性体质论”无关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血液正常的pH值应该是7.4,可以在最低7.35和最高7.45中间波动。一旦低于7.35,就会引起酸中毒,症状是头晕、瞌睡、焦虑,甚至精神错乱。但如果高于7.45,同样也会引起碱中毒,不仅会肌肉痉挛,还会引发心脏问题。不管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一旦不能及时就医,都有生命危险。临床医学证明,只要一个人的身体偏酸,也就是我们医学上所说的处于酸中毒状态,不出几天就必定会死亡。
但这个医学概念与“酸性体质论”无关。持“酸性体质论”这种说法的人其实是偷换概念。
在酸性体质论者看来,酸性意味着疾病,甚至死亡。